用文本标题注释撬动语文的“教”与“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初中学段语文教材文本注释凝聚着编者们的心血,凝聚着语文研究工作者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阅读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文本标题的注释内容更是丰富详尽,我们借助课文标题注释这一信息,可以扫清阅读时的种种障碍,迅速理解作者意图和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课文标题注释是学生在阅读中开启作者意蕴之门的钥匙。然而,有的学生却对它视而不见,有的即使看了也不得要领;同样,我们教师也往往对此熟视无睹,只简单地把它看成是课文出处、简介作者、交代背景资料,让学生一读了之,而不去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挖掘。实际上,若仔细研究一下文本标题注释,我们一定会发现,文本标题注释对语文”“教”和“学”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解释说明的作用。下面结合教学中的案例谈谈我们语文“教”“学”如何巧用文本标题注释。
  一、启迪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一节课上下来感觉是否顺畅,是否能够环环相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取决于这节课明确的教学思路,思路对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时候在我们无法把握上课思路的时候,课文标题注释能够给我们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在教授小说《台阶》(苏版九年级下册)这篇课文的时候,面对这么长的一篇课文,要求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事先没有对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很难上出什么令人满意的效果。其实,只要我们研读一下小说的标题注释,上课的思路就不难确定。它的注释是这样的:“选自小说集《台阶》(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节。作者充满感情地回顾了父亲的故事,艰辛的劳動,朴素的愿望,这就是一位农民的一生。李森祥,当代小说家,著有小说集《台阶》。”该注释除去文章出处、作者简介之外,中间的那句话就能够给我们上课的思路有一个非常好的启迪。读完这个注释结合我自己的备课情况,我主体上设计了四个板块:一、父亲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叙述了关于父亲的什么样的故事。(来自于注释中的“回顾了父亲的故事”);二、故事里的艰辛:故事中父亲为了造这样的房子付出了哪些艰辛的劳动?(来自于注释中的“艰辛的劳动”);三、父亲,您怎么了:父亲穷尽一生实现了自己朴素的愿望,而此时父亲怎样了?请你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来自于注释中的“充满感情”和“朴素的愿望,这就是一位农民的一生。”);四、一生只为一座房子: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吗?(疑为学之始:引导学生对课文大胆质疑)(来自于注释中的“朴素的愿望,这就是一位农民的一生。”)。这四个板块刚好是从注释的几句话中获得的启示产生的,这个思路也很符合“整体感知故事——深入理解课文——感知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语言——讨论主旨或者说紧扣‘疑为学之始的单元主题’”这一认知的规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把课堂推向高潮,做到了长文短教的要求。当然课堂上一些细节方面,比如在二三板块中贯穿朗读,在一、四板块中训练学生概括和思辨的能力等等都应该好好琢磨。
  教材中像这样能够给我们上课思路以启迪的标题注释还比如《雪》(苏版九年级下册)这篇课文。课文注释中有这样的话“鲁迅在本文中以丰富、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这几句话可以启发我们这样设计课文的思路:课文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展示了哪两幅画面,有何特点?——通过这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品味语言——说出你的收获或疑问(对课文的评价),这样,由整体感知到写作手法,从表达感情到品味语言,最后到本单元的主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即同一篇文章,不同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当然,重点放在后两步。
  二、帮助课堂突破重难点
  一篇课文,有时因为背景的原因,有时因为对一个概念的不理解,有时因为学生对风土人情的陌生,从而使教学重点无法把握,难点无法突破。此时,我们不妨研究一下课文标题注释,或许能给课堂重难点的突破带来别样的效果。比如,笔者在教学《孔乙己》(苏版八年级下册)时发现,学生对于造成主人公悲惨命运的诸多因素中有一点难以理解,那就是:当时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冷漠的关系。教学时,学生能够知道掌柜对“我”“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生气”;众人都来取笑孔乙己,每一次进店都在别人的笑声中离场;丁举人毒打孔乙己。从文本的这些内容,学生能够说出人们对孔乙己不好,但不能进一步去概括提炼出孔乙己因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很深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果不把学生引导到这上面来,这儿的难点就无法突破。因此,在学生理解到此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标题注释:“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读过这些内容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整个社会都如此,咸亨酒店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利用标题注释很好地做到了难点的突破。
  前面是利用课文标题注释中对人物重要特征的概括来突破难点,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对人物事迹的交待来帮助理解课文,从而解决课堂重点。比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重点内容——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时,同学们一开始都说,只到中国一个国家,而且是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这似乎不能十分有力地说明情况。有的孩子马上说:“他还亲自去过西班牙,这一点课文题目注释说得很清楚很详细。”于是,我带领同学们看注释。从注释中了解到了更具体的情况:白求恩,1936年去西班牙亲赴反法西斯前线为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就来到中国直至1939年牺牲。这就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更形象地理解本文的重点内容,很好地实现课堂教学任务。
  三、挖掘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创造性挖掘语文学习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事,课文标题注释当然更应该成为我们挖掘语文学习资源不可多得的肥沃土壤,尤其是从课文注释延伸出来的相关内容,还是以例子来说吧。比如《生命与和平相爱》(苏版九年级下册)的注释说:“犹太民族是人类历史上饱受苦难和屡遭迫害的民族。”这样的注释如果一读了之,也只不过是说犹太这个民族的多灾多难。事实上,如果我们善于利用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整理犹太民族在历史上遭受的重大苦难和迫害,他们为什么会遭此迫害;注释中还有“透过他的故事,我们对犹太民族的教育文化会有一定的了解”这与被迫害有没有关系等等。这样不光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丰富了他们的阅读积累。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如《醉翁亭记》(苏版九年级上册)注释中对作者欧阳修这样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这一注释内容,给我们可挖掘的语文学习资源就更多了:首先,我们可以从欧阳修的“号醉翁、六一居士”这一内容让学生课后完成查找其由来的任务,即为什么叫醉翁、六一居士,由此生发开来,再去查找总结我国古代诗文作家的字号的原由,每一个字号的背后一定隐含着一个典故;其次,从“谥文忠”这一内容中,谥是什么,在古代有什么说法?可以让学生增加这方面的知识;最后,从“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这一内容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查找,欧阳修作为史学家的成就在哪些方面。通过以上的延伸挖掘,学生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
  那么,我们教者如何挖掘这些语文学习资源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共享,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和步骤来实现:第一,我们教师要对这样值得利用的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分专项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定期展示。第二,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第三,学习小组内交流展示,对材料进行整合。第四,班级定期组织交流汇报会,可以两周一次,可以一个月一次,形式可以是举办手抄报制作;可以是专题讲座(或叫做百家讲坛);可以是PPT展播兼解说等等,总之只要能够实现语文学习资源的最大化的挖掘,都可以利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更好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语文的状态,学习成效也就会更好。同时也很好地做到了把语文学习课内课外相结合起来,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提高了学习效果。
  对于课文标题注释的有效利用,我们要视情况而定。以上几点只是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发现和做法,当然不能适合每一篇课文和每一个人。只是想通过这样的发现说明一点,我们作为语文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可利用的语文资源,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的路子和方法越来越多,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使语文学习课内课外互相渗透,最终实现高效率的语文学习。
其他文献
朱海丰,北京市育英学校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15-16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12题设置如下: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创作的最高峰,有同学却读不出它的妙处。请你品读上面的文字,找出你觉得最值得咀嚼的地方进行赏析,帮助同学体会其妙处(7分)  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
“以学养人”是一种提倡知识滋润学生全面自由成长的教学理论。本文在厘清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困惑基础上,以《少年维特之烦恼》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从“以学养智教学策略”“以学养德教学策略”“以学养心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以学养人”的教学创新策略。   一、话题的由来   在我国儒家文化体系中,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路径规划的学问体系实际上正是以“以学养人”为重要基础的。儒家
高中语文(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有《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有句云:“给贡职如郡县”。教材给出的解释为:“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从中可以看出教材将“贡职”解释为“赋税”。但这句话中两个关键的字“贡”“职”,教材没有单独注释,尤其是“职”字教材没有给出解释,这里姑且予以补释。  先说“贡”字。这个字的意义较好把握。《说文·贝部》的解释是:“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就是
作为优秀文学作品来说,其本身是一种美的化身而存在于世。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美来?通过我多年在语文阅读中的教学与探索,发现了教师应该要因人、因时、因事来指导学生写读书报告。这样读与写相互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阅读的方向,调动读书的积极性,深入解读作品本身,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有理有据地表情达意的好习惯。  起初,我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
2016年秋季,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正式投入使用。新教材的重要创新之处是构建了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课程结构,旨在连通课内和课外,走向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构建内在的阅读能力体系。而课外阅读,着重体现在名著阅读上面。温儒敏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名著阅读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但是,从教学实践的普遍情况来看,
读罢《可以预约的雪》,再次坐实了大脑中对林清玄散文的印象:清新自然,文辞优美,娓娓道来中充溢着智慧的光芒,达到了理(哲理)、趣(情趣)、味(文学味)的高度统一。  读好文章如饮醇浆,需徐酌轻啜慢咂摸,方能品出其中的理、趣、味。  题目是“可以预约的雪”,但文中除了在第三段借友人的话以比喻的方式做了唯一的“点”题后,全篇就再也找不到“雪”的痕迹了。其实,该文完全可用“可以预约的菅芒花”做标题,但为何
在高三一轮复习中,课内文言文如何复习,一直是困扰高三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对一篇已经学过的文章,教师还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教师“炒剩饭”如何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一篇文言信息量很大的文章,教师到底该怎样取舍等等,这些问题常常会让高三语文老师犯难。而近期北京大学古汉语研究专家蒋绍愚先生在《文白关系与文言文教学》中说“如果从读懂文言文角度来说,首先是词汇教学,词汇教学又重在常用词的教学”,可谓一语中的,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教师辛苦,学生疲惫,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笔者观一位老师执教《烛之武退秦师》,觉得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如蜻蜓点水,只触及表面。要想切中肯綮,课堂中须注意避免出现以下四个现象。  一、简单交代,不说内涵  1.表现。介绍文学常识时,教师板书了“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就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如此只简单交代知识、浅尝辄止的草率行为,在当今文言文阅读教学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一份试卷来分析,高考语文除了第一部分考察字音词义句子,让学生习得最基础的语言知识,第二部分考察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赏析,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均是让学生学会审美。审美,审智慧之美,审人文之美。选取的文章,不管是文言文、古诗词还是文学类文本甚至是实用类文本,均体现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要素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教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