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中的景物描写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f0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很多初一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甚至不能完成的任务。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难以做到大纲要求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的要求。
  学生的作文如何写具体呢?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提到,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描写”作为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显然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应如何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呢?
  一、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
  “万事开头难”,学生初练描写,最困难的莫过于不知道应该写什么?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描写的套路。
  “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表达出对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如果能够在描写过程中,视、听、嗅、味、触等“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我曾给学生留过一个作文题目《秋天的校园》,开始很多学生反映不会写。于是我给他们提示了一些古诗,让他们思考分别从哪种感觉写的:于是他们从“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懂得了应用眼睛去观察秋天的色彩;从“八月秋高风怒号”懂得了用耳朵去聆听秋天的声音;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懂得了用鼻子去嗅取秋天的味道;从“天阶夜色凉如水”懂得了用身体去感受秋天的温度……很多学生觉得开窍了,写作一发不可收。
  其实初一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和第七段关于春夏秋冬的百草园的描写;《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的描写都是练习“五觉法”的很好的范例。
  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
  掌握了“五觉法”,只是让学生有了可写的内容,要想增加文章的文采,必须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
  练习运用修辞,可以有意识的做一些修改训练。比如把“天空,更加蓝;云,更加洁白;水,更加清澈;大地,更加广阔。我,更加美丽。”加上修辞修改成“小鸟,因天空而更加轻捷;微风,因轻云而更加温柔;鱼儿,因湖水而更加可爱;树木,因大地而更加茂盛。我,因初中生活而更加美丽。”
  三、抓住事物的特征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它需要老师的强迫和激发。我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寒冷”的小组对抗,让学生去寻找寒冷时人和动植物的反应,却不允许出现寒、冷等字眼,说不上来或重复的组淘汰,来决出优胜组。结果原本要进行一节课的活动整整延续了两节课,同学们连冷的时候摸到暖气时感觉很热还是没感觉都讨论到了,这一篇“寒冷”的作文写得极其成功。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去写一个季节,却不允许他们在文中直接点明季节,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寻找能体现四季特征的细节,如春季融化的冰雪,待放的花蕾;夏季盛开的鲜花,如茵的树木;秋季累累的硕果,金黄的麦浪;冬季皑皑的白雪……
  四、情景交融
  会景物描写了,学生往往陷入另外一个误区。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考试没考好,见到蓝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欢唱的小鸟也无心欣赏。”还振振有词的说当时天气确实很好,可如果你真的心情不好,明媚的阳光只会让你觉得刺眼;歌唱的小鸟也会让你觉得吵人才对。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同样面对寒冷的冬天,毛泽东感受到的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岑参看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妩媚;孔子则体会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哲理。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何其芳的《秋天》,诗里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可当时何尝没有寒蝉凄切、落叶满地,由于作者的心情充满快乐,笔下的景物自然充满快乐的气息。也可以让他们思考同一场春雨,在久旱盼雨的农民眼中和早就约好了踢球的孩子眼中是否相同。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命题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指挥棒,也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但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过分地强调学生的感性经验,过分地强调诗化的审美价值的熏陶,从而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诱导和规训。于是乎在一些好作文中我们“只看到一个诗人站在江畔坚定地纵身一跃,只看到一个诗人在月光之下醉酒吟诗,只看到一个思想家滔滔着自己的意境,却不见作者本人的共鸣,不见作者本人的思考”
期刊
从历次诗歌鉴赏题答卷批改中,我发现这一题得分普遍不高。学生也时常反映诗歌鉴赏题答起来吃力,存在望而生畏的情绪。当然,这与平时学生对诗歌鉴赏方面的积累不够有关,缺乏科学的解题方法也是问题的关键。在现有条件下,要想切实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我认为在诗歌鉴赏题训练中一定要突出三种意识:读懂意识、审题意识、规范意识。  一、读懂意识。  诗词鉴赏的基本前提是读懂,但是,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学生走马观花匆忙读
期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枝粉笔、一本课本、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语文教学手段已无法跟上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而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课堂教学的利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步深入教育,走入课堂。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课改的需要。多媒体的具体运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虎添冀。实践证明:选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最佳结合点驾轻就熟的运用于教学之中,乃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途
期刊
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学长廊上最眩目、最独特、最具有魅力的瑰宝。江泽民指出:“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点古典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更是把他的诗词作为革命斗争的精神武器和教育人民的主要工具。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一贯重视中华诗词的诗教作用。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诗词文化的氛围呢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想谈点看法。  一、在审题立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立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形式,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立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法,即让学生从角度的多方面进行思考,从而选取最佳立意。在此谈谈有关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中应加强学生发散
期刊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是一个流行读图的时代,在这样的氛围中,喜欢读书、看报的人少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看电视、玩游戏、上网成了孩子们课余的主要“活动”形式。在这样的现实中,我们的“阅读”将安放在何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将出现在何时?  如若没有真正的阅读,没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用心的学习,何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语文的高素养,何谈拥有很强的理解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呢?没有这样的能力,何以
期刊
文学是神奇灵动的,能让时光倒流,历史定格;文学是撼人心魄的,能让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运用文学的笔法再现历史画面,让妙笔生花,让历史鲜活,也让灵魂得以陶洗,精神得到愉悦。  《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写有以下特点:1.环境渲染;2.重点突出,主要人物是荆轲;3.有细节,如送行者皆“白衣冠”。抓住这些特点,再展开丰富联想、想象,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再现多维的历史场面,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下面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各地都在积极地探索各学科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也不甘落后,也在大胆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想你的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且课堂气氛活跃,在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一、品味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品味语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中的某一个句子,或几个句子,或某一个自然段,或多个自然段进行朗读和评价。在
期刊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探胜。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乐中施教,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就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 ,乐于学
期刊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教师讲解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所谓“课堂教学互动”是指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师生进行交流,继而产生情感的互动、思维过程的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