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温 散文的雅俗情趣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lo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拥散文丛林,重新品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便多了一份雅俗情趣。
  坐拥散文丛林,重新品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便多了一份雅俗情趣。梁实秋的散文细微处见情趣,林语堂的散文幽默机敏,胡适的散文明白清新,周作人的散文亲切而自然。旧时光虽已走远,但他们的文字仍然具有不可抹灭的文化魅力。
  
  《雅舍小品》梁实秋 著
  
  《雅舍小品》共收集梁实秋自1937年至1987年的散文精品,计143篇。《雅舍小品》中的文章,写的不外衣食住行、营养娱乐、人伦道德、世态炎凉、生老病死等,大多是身边琐事,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日常生活。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他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但真正使他获得散文大师声誉的,是雅舍系列。1939年秋,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别人合资购置平房一栋,取名雅舍。所谓“雅舍”,一桌一椅一榻而已,然在梁实秋眼中却是诗一般的住处。人情世态,细物琐事,在雅舍中徐徐上演,交织成一片活泼如小品的文字疆域,命名为《雅舍小品》0这些文字无辞藻华美之嫌疑。却有行云流水酣畅之淋漓。人世间的万般气象,在梁实秋笔下轻描淡写间便得以极致演绎。再寻常不过的一山一木一猫一狗,在他轻松幽默的文风里都得到了别样的诠释。他后来应朋友之约以“子佳”的笔名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上撰写专栏小品,栏目就取名为“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题材广泛,关乎人伦、世相、心态、人物、乡土、域外、闲适。取材具体而细小,如《握手》、《讲价》、《手杖》、《牙签》、《照相》、《下棋》、《饮酒》、《吸烟》,皆是寻常人生百态和平凡的事物,但在梁实秋笔下却写出了深邃而隽永的意趣。例如,开篇《雅舍》,先写雅舍的位置之特,鼠蚊之多,继写视野之幽,陈设之简,最后以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作结。心境的达观超脱,跃然纸上。又如《中年》,先写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种种感受,篇末笔峰一转:“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这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至于《脸谱》中的“卷帘面孔”,《下棋》中的人生况味,《暴发户》中对新贵人木三分的刻画,都发人深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见多才能识广,梁实秋经历了自清末以来的多个历史时代,并有着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度生活空间”的体验,从而使他对生活中的“世事”、“人情”感悟较深,并将这种独特的感悟化而为文。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的《雅舍小品》自结集问世后,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其中在台湾地区先后印行三十多版,成为散文作品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之一。
  
  《胡适散文选集》胡适 著
  
  胡适作为白话文写作的倡导人,在文学领域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自成一派。品读《胡适散文选集》,大抵可以感受胡适散文的三大特点,即明白晓畅,以学识见长,自然清新。
  胡适的散文)AN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为什么义法格套所拘,是所谓“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说的是平平常常的话,全无斧凿的痕迹;然而大巧若拙,细心的读者方能体会胡适散文修辞锤炼的苦心。
  胡适的散文常采取从事实人手,或直接用事实说话的写法。《新生活》一文如此;《贞操问题》一文也是因报纸上褒扬“唐烈妇”、“陈烈女殉夫”和“俞氏女守节”等几篇奇文而发的,抓住了现实生活中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事例,有感而发。
  胡适坚持用白话文写作,并尽量采取民众口头的词汇以及俗语等,这也是他的文章明白通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老相识”、“巴结”、“面长面短”、“米米小的问题”、“做戏无法,出个菩萨”、“见了黑旋风不认得是李逵”、“养个孩子还免不了肚痛”、“不会写字怪笔秃”、“为我心为你心”等等一类词语,在他的散文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再加上叙述论说都非常畅达,因而读者易于理解,读起来舒坦畅快。
  胡适散文的特点,还表现在其作品中具有充满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方法。他的散文,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或赞颂新文化的健将,或描写军阀专制与保守者的脸谱,或追求民主、自由、法治,或呼唤个性解放与人道精神,或针砭国民性弱点,或奖掖扶持文学青年。凡此种种,虽然也有较为浅薄或软弱妥协的成分,但大多数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张扬民主科学的积极意义,因而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风貌,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林语堂 著
  
  与其说介绍一本书,还不如说介绍一位作家。林语堂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的变迁是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到从小事中发现问题的中年和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思想者。
  林语堂的散文有闲适的特色,有着对于幽默的美学追求,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这种幽默,常常不是一句俏皮话,或笑话引你发笑,而是捕捉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亦庄亦谐,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大力提倡幽默,被世人誉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对“幽默”有自己的认知,他认为: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可见,在林语堂眼里,幽默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与特定的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而林语堂自己也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幽默的心态来观看世相,来解读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如《论孔子的幽默》、《中国人的国民性》、《秋天的况昧》、《月亮的危机》等,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读后让人会心一笑。“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应邀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时说过的一句话,玩笑之余你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轻松、风趣,甚至是善解人意。不过,真正对幽默作系统阐述的则是他的《论幽默》0在林语堂看来,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或是什么样的笑料段子,而是文化发展中文化内涵外显的另一种形式,其中更多睿智,更多洒脱,更多凝重。
  身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林语堂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他对现实虽有着不满,但又难以寻得较为理想的出路。所以就选择了一条自由知识分子的中间道路:既可保全个性自由,又不随 波逐流,满足于自身的闲适之趣。可以说,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这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闲适”“幽默”“性灵”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更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周作人散文集》周作人 著
  
  大抵人们谈到周作人,总是把他归结为与林语堂类似的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总的来说,没什么错处,但同样是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周作人与林语堂又有着不同之处。周作人的闲适中往往都带有一种苦茶般的酽昧,总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林语堂的闲适才是真闲适,文章中跳动的是幽默和豁达。《周作人散文集》收录了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周作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年代。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周作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可以称之为闲适派知识分子。这一派别的散文同明清流行的“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文学一脉相承,形成了冲淡、清涩、平和为特色的闲适文学。
  周作人很早就有了“苦茶庵”的斋名,这可谓是自得之谈。所以,有人认为周作人文章的所谓闲适,其实只是外表,真正的是“苦味”。他的散文,闲适与驳杂集于一体,渊博与深邃凝于一身,简素与苦涩相得益彰。其中,“说道理”、“讲情趣”是周作人创作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也以此自得。道理和情趣均来自读书和生活。情趣得之于品,道理得之于思。道理与情趣编织出了闲适、高雅、独异的文字。尽管,品思之外我们还能嗅到文字之外的幽苦气息,若斋中的苦茶,苦斋外的苦雨。1924年,不到四十岁的周作人就写过这样的话:“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此外别无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
  在周作人看似闲适的文字背后,包含着深广的忧愤。所以,读者在品味闲适的轻松、快意之外,对于他文字深处隐含的那些苦闷、阴沉与痛楚万万不可视为乌有。他的那篇关于初恋的回忆,是女孩死去很久以后才写的,可见他对于初恋的记忆深刻;可是,他却要把初恋描绘成一种淡淡的恋慕。对于她的死,作者是感觉不快的,但同时又很安静,仿佛心里的一块石头已经放下了。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那女孩不死呢?是否依然会回忆,并且还要惦念。这石头,不正是作者对初恋的恋慕吗?在《故乡的野菜》中,充满了他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可是他却在开端强说自己对故乡没有特别的感情。历数了他居住的几个地方,却要把故乡比作相邻,虽然不是亲属,别后却有时想念他。周作人在文中淡化感情,是与他的人生审美标准不无关系的,他认为人的情感表示莫过于轻轻的一笑,过分的表示只有在电影里才有,人需要淡淡地表示感情,就像他的文章那么平实、淡化。
其他文献
[东想西思]  编者按:从来没有像2009年这样,中国的出版商真切地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和新动力。一方面,海外出版业者看重中国数亿读者的庞大市场和强劲购买力,纷纷试图把从小说到工具书的各种图书带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的出版商也看到了一个有着完善的版权保护可以获得更高利润并赢得更广泛读者的新英语世界,可以试图把他们在国内的畅销书打入国际市场。而这一切,国内外行业和市场的沟通和了解,无疑是这一切假设
期刊
[摘 要] 柳和城所著的《挑战与机遇:新文化运动中的商务印书馆》,就新文化运动对商务印书馆的影响以及商务印书馆的应对进行了研究,是第一本研究该问题的著作。本文补充了该书中未涉及的胡适与商务印书馆发生关联的经过、胡适与张元济熟悉的过程、胡适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等内容,同时纠正了该书中的一些细节错误。  [关键词] 商务印书馆史 胡适 新文化运动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 要] 将出版时滞问题置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中考察,分析出版时滞产生的原因,通过比较中英文医学期刊的出版时滞及其缩短时滞的策略,得出部分中文医学期刊出版时滞较长、应对措施较少、内容存在纰漏等结论,提出中文医学期刊乃至更多中文科技期刊可出台应急预案、探索社交媒体出版、规范审稿流程等建议。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文医学期刊 出版时滞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图分类号] G23
期刊
作为他者的世界,非洲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尽情想象和憧憬的世界。尽管现代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在地理上几乎可以通畅无阻,到达任何一个宏观或微观的地址,但是在文化心理上,非洲仍然是一片遥远的土地,我们无从抵达,也无法抵达。  在文化这个大染缸面前。我们原以为非常牢固的那些词汇会像变色龙一样为了苟活而四面讨好,例如“妇德”和“人性”。前者听上去虽然非常传统稳固,但却是最不忠贞的词汇。就这个词汇而言,东西方有很大
期刊
台湾走过的有些路,大陆如今也在走,因此在前行的路上,我们脚下的哪一只足印没有沾染过台湾同胞们踏过的痕迹?与其说这是社会发展模式更迭不可避免的重复,倒不如说,这才是同胞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共同的普遍的深层次的集体意识。  10月间的某日,坐着海轮在颠簸的巨浪里驶离厦门港,在距离台湾金门大旦岛几乎可以忽略的数丈开外短暂停留了片刻即匆匆返航。岸边碉堡上空的青天白日旗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字样,顿时激起了我心
期刊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读懂了课文中的结构句式并不重要,课文应该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小道,通过它走进去,通过拓展、链接、延伸,发现课文背后的广阔天地,惊喜地徜徉其中,领略到美、智慧、道德的力量、欢乐和悲悯、救赎和自我完善,进而意识到文明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梦想和朝着梦想努力的意义,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成功。  读到这本《美国语文》,是源自朋友的推荐。未及读完,我已经自觉自愿地成了这本书传播链条中的一员。我在很多
期刊
在本书行文中,厚实的专业功力和丰富的实务经验使作者在深入分析和理论概括上游刃有余,在谈及媒体业务时头头是道,熟谙就里。特别是作者能够以一种宏阔的视域来把握媒体记者、管理者、宣传对象和受众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不是一般作者所能达到的境界了。  伴随着信息时代来临的是媒介化时代的到来。今天的人们莫不处在媒介的包围之中,“媒介化生存”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现实,同样也是一个企业、一个个人的生
期刊
这本书不仅是小说,而且是一部结构小巧复杂,与传统小说不同,有些后现代意味的文学艺术作品。  《我的大明王朝》是一本以第一人称写皇帝的小说。写皇帝的书近年来不计其数,加上电视剧,电影,或许已经成为“集体噪音”,因而这本书至少在角度上让人耳目一新。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来写小说,是不能随便用什么故事充数的。“我”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么,作者到底写的是朱元璋,还是他自己呢?这个问题属于文学的“元问题”
期刊
既然美国人无法用中国老百姓身边的事例向中国读者做感同身受的解读,就等于告诉中国的学者,这是一条可以自己开辟的道路。其实,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对于中国老百姓也是很需要的。  《牛奶可乐经济学3》,这本美国人写的书,读起来的确像喝牛奶、可乐一样,不累。不用像喝茶那样,还有一套程序和讲究;也不用像喝酒那样,皱着眉头,变成更不舒服的半友谊赛。所以很快就读完了,有几个问题感受比较深刻。  作者是美国人,对美国
期刊
[摘 要] 以科学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98—2018年间关于数字出版的研究成果为对象,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呈现数字出版研究的学术版图、研究状况与前沿热点。发现数字出版研究的热点议题主要集中于数字学术出版及其政策机制、数字媒介使用、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探讨。多学科领域的产出成果构成了具有跨学科特色的数字出版研究学术版图。另外,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