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不同世界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t_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刻意地模仿了罗伯特·迈克尔·巴兰坦的《珊瑚岛》。事实上,《蝇王》正是对《珊瑚岛》所提出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界观的回应。本文旨在从内容、人物、主题等角度的比较,来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作品的主题内涵。
  关键词:《蝇王》 《珊瑚岛》 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蝇王》(1954)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和代表作。在《蝇王》中,戈尔丁刻意地模仿了英国著名作家罗伯特·迈克尔·巴兰坦1885年出版的小说《珊瑚岛》:小说不但借用了《珊瑚岛》中人物的名字,而且很多部分都参照了《珊瑚岛》的内容。但两部小说所反映出的世界观却是截然不同的。本文旨在从内容、人物、主题等角度,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作品。
  《蝇王》的故事很简单。作者并没有把故事的背景陈述得很清晰,可能是在一场想象中的未来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男孩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热带荒岛上。这是儿童文学中很受欢迎的一个主题:由于某种原因被遗弃的儿童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情况下履行成人的职责。戈尔丁希望在这一点上使读者回忆起巴兰坦的经典之作《珊瑚岛》。《珊瑚岛》描写了三个英国少年由于轮船失事来到了一座南太平洋珊瑚岛上。岛上奇特的生物景观、美妙的热带风光迷住了三个孩子,但他们很快就发现生活并不像表面那么和平宁静,食人者的暴行使他们深感震惊和愤怒,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勇敢机智地向受害者伸出了救援之手。最后,他们终于找到机会,踏上了归乡之途。三少年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乐于助人的精神风貌在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在《蝇王》中,一切都向着背离的方向发展。一群少年在开始还能和睦相处,为了能够获得营救保护着一个火堆作为信号。但由杰克所带领的一群孩子打破了这种平静,猎杀野猪已不能满足他们嗜血的渴望,终于造成互相残杀,从而发生无可挽回的悲剧。在小说结尾,一艘英国军舰的到达挽救了可能即使是想象也让人感到恐怖的结局发生。也许,这些孩子本来可以像《珊瑚岛》中的孩子们一样团结一致,克服万难,那《蝇王》就变成了另一部《珊瑚岛》,而这当然并不是戈尔丁想要的。
  在《蝇王》中,戈尔丁使用了《珊瑚岛》中人物的名字,这些人物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珊瑚岛》中,作者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杰克,18岁;拉尔夫,故事的讲述者,15岁;彼得金,一个滑稽的男孩,13岁。杰克最有常识和远见;彼得金是一个很好的猎手;拉尔夫曾经暂时与他的朋友分开独自在一艘小帆船上,但他冷静地使用船位推测法回到了珊瑚岛,让人印象深刻。男孩们在岛上的生活是田园牧歌式的,尽管作者也描述了一些孩子的不良行为,但他们本身没有邪恶的本质存在。如,彼得金并不是为了获得食物而残忍地杀死了一只母猪,他将这个行为解释为他需要一双皮鞋。这个部分和其它几个部分可以显示出巴兰坦了解儿童本性中的阴暗的存在,但在书中的大部分他还是强调了荒岛上天堂般的生活。巴兰坦所描述的邪恶来自于外在的世界,热带环境是美好的,但这个非基督教的世界是邪恶的。例如,小岛上有食人族到来,一艘船追逐着另一条船,发生残忍和血腥的打斗,然后离开,使岛上的孩子们非常恐惧。一段时间以后,又有一群海盗(放弃和蔑视基督教的白人)来到了岛上,他们抓获了拉尔夫。在关键时刻,海盗们被消灭掉了。在小说的最后一章,当地人进行了关于基督教的一场对话,这使他们的本性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及时解救了男孩们的生命。巴兰坦对人类的观点看起来是乐观的。
  戈尔丁的《蝇王》并不是《珊瑚岛》的简单复制,但他并没有避嫌,而是将《蝇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起名为杰克和拉尔夫,他还将《珊瑚岛》中的彼得金(Peterkin)重新创造成猪崽子(Piggy)。在《蝇王》中,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西蒙和罗杰。拉尔夫虽与《珊瑚岛》中的拉尔夫相对应,是小说的正面主人公,但他性格很平凡,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被选举为这个小团队的领导人不是因为他具有领导能力,而他自己也并不想成为领导人。只是由于他年龄较大和吸引人的外表,更由于他拥有类似于发号命令的喇叭筒的海螺,他才被推到了领导人的位置。虽然这不是拉尔夫争取到的位置,但他还是展现出了勇气,智慧和一些外交技巧。在消极的方面,拉尔夫很快就对岛上的民主秩序失去了信心,如果没有“猪崽子”不断的鼓励,他可能在杰克的武力政变之前就放弃了领导的位置。而且,他在群体暴力心理的影响下,甚至加入到了对西蒙的屠杀中。戈尔丁展现了拉尔夫从一个普通的英国男孩到一个团队领导人、到觉醒、到最后变成其他男孩猎杀目标的转变。杰克,与《珊瑚岛》中的杰克相对应,是小说的反面主人公。他性格外向、自大、自信,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他总是想要剥削别人的本质,对权力的渴望,使他陷入了和拉尔夫、“猪崽子”的矛盾冲突中。为了获得领导人的位置,他迎合了其他男孩的欲望,使他们乐于跟随他。他还使用威胁的手段去增加自己的追随者。戈尔丁把杰克描述成一个具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通过恐吓和满足人们的暂时需要来争取追随者。“猪崽子”,当然不是人物的真名,只是一个人物不喜欢的外号。他是一个肥胖、患哮喘、必须依靠眼镜才能看清东西的男孩。由于他身体上的缺陷,他更愿意生活在文明的世界,野人似的生活对他没有任何吸引力。没有文明的帮助,比如眼镜和抗过敏药物,他无法长久地生存下去。因而,他必须要拒绝杰克所提供的暂时诱惑,坚定地跟随拉尔夫,坚持保护求救的火堆。他对目标的坚定使他最后能够有勇气面对拉尔夫,因为“对的就是对的”。不幸的是,他的请求对杰克毫无作用,残酷成性的罗杰用巨石将“猪崽子”杀死了。西蒙是一个典型的耶稣式的人物。虽然他是一个身体上瘦小虚弱的小男孩,他却有思想上的敏锐和勇气独自到山上去证明“野兽”并不存在。与“猪崽子”一样,他被杰克一伙残忍地杀害了。罗杰,是一个典型化的刽子手角色,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来到孤岛上以后,他欣然剥下了文明的外衣,为摆脱了警察和法律的约束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正是他杀死了“猪崽子”。作为一个政治寓言,《蝇王》中的每个人物都代表政府中的抽象概念。拉尔夫,代表民主状态下善良但是缺乏能力的领导人,他试图通过法律来进行统治却失败;“猪崽子”是拉尔夫的顾问,他由于社会和自身身体上的缺陷,无法成为领袖,但他可以给民主的领袖提供有益的建议;相反,杰克代表一个极权主义的独裁者,他依靠个人的魅力和恐吓来影响他的追随者,而不是民主和理智;罗杰则是一个独裁者必备的党羽,他从屠杀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可以毫不犹豫地保护独裁者的权力。《蝇王》显然比《珊瑚岛》中的人物描写更细致更复杂,更全面地揭示了人的本性。
  《珊瑚岛》和《蝇王》完成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这正是作者的对世界产生不同理解的来源。《珊瑚岛》出版于1885年,当时正值维克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在位的63年,被称作“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也是大英帝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发明浪潮汹涌澎湃,维多利亚人信仰科学进步,对于工业革命充满了乐观和信心。汽船的出现使得运输和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贯穿东西南北。《珊瑚岛》提供给读者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界观:通过努力工作和热情,一个人可以克服任何困难。《蝇王》出版于1954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在很多年中,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一直在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进行对抗。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被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所谓的自由世界的西欧和美国,另一方是所谓的铁幕世界的东欧和苏联。《蝇王》的写作时期,正值世界受到核威胁、人们处在恐惧之时。只有在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蝇王》,才有可能看到《蝇王》中的历史和政治寓言,才能看到其中对世界领袖的警示作用。
  戈尔丁认为巴兰坦的《珊瑚岛》是一张伪造的现实地图,但却是大多数人所拥有的伪造地图。《蝇王》中的拉尔夫曾经也有这张地图,但是在痛彻心肺的经历后,他用更准确的地图代替了原来的那张。巴兰坦忽略了在最原始的环境下的人的本性。戈尔丁和巴兰坦都在各自的书中描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戈尔丁借用一场风暴阻止了杰克和拉尔夫的一场争斗,而巴兰坦则借用一场飓风将男孩们从食人族的手中解救出来。但巴兰坦对自然的描写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而戈尔丁则强调了自然的残酷,把自然环境和故事本身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描写体现了人性中真实而又可叹的一部分——人的邪恶本性远比恶劣的自然环境可怖。
  在《蝇王》的结尾,作者写道:
  “‘我本以为,’军官说,一个所有孩子都在搜寻拉尔夫的情况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我本以为一群英国孩子——你们都是英国人吧,是不是?——应该比刚才那样玩得更好——我是说——’
  ‘开始时是玩得很好的,’拉尔夫说,‘可后来——’
  他不说话了。
  ‘后来我们一起——’
  军官鼓励地点点头。
  ‘我知道了。弄得真的像珊瑚岛那样。’”
  这位前来营救孩子们的海军军官,似乎是以巴兰坦的口吻来说话的,他是一个善良的成人,他认为拉尔夫可以把这群孩子领导得更好,但他却无法理解拉尔夫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或许他并非无法理解,只是不愿意去理解,他只愿意去依靠他在童年时期阅读《珊瑚岛》时的回忆,他不想改变这些美好的回忆。所以,“他转过身去,眼睛看着远处那艘漂亮的巡洋舰”。事实上,他想要借助去看那些人造的、易管理的和坚固有用的东西去避免看到孩子们肮脏的内心。戈尔丁曾经是一个中学老师,他可能对孩子的内心更了解,所以他对巴兰坦的乐观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如他所说,这部作品是“从探索社会的缺陷变成探索人类本性的缺陷”。在《珊瑚岛》中,即使是对野人和海盗的身上所体现出的罪恶的描写也都不深入,而《蝇王》则真正挖掘出了人类本性上的丑恶。如果没有及时营救,拉尔夫就会被其他男孩像野猪一样杀死,献给野兽作为祭品。正如莎士比亚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俄底修斯的残酷逻辑:
  “强壮的要欺凌老弱,不孝的儿子要打死他的父亲;威力将代替公理,没有是非之分,也没有正义存在。那时候权力便是一切,而凭仗着权力,便可以逞自己的意志,放纵无厌的贪欲;欲望,这一头贪心不足的饿狼,得到了意志和权力的两重辅佐,势必于把全世界供它的馋吻,然后把自己也吃下去。”
  通过各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珊瑚岛》无论是从艺术角度和道德角度都是非现实主义的。巴兰坦的世界观是黑白分明的:坏飓风,好小岛;好野猪,因为它们可以作为孩子们的食物,坏鲨鱼,因为它们把孩子们作为食物;好基督徒,坏当地人;坏海盗,好孩子。《蝇王》则是深入地挖掘了人类的本性。虽然海军军官戏剧化的及时到来使文明战胜了“野兽”,但我们知道,“野兽”是真实存在的,它还会回来的,那就是人类的邪恶的本性,这种威胁不会消失。如果不同时空的巴兰坦和戈尔丁相遇,他们可能都无法说服对方接受各自的观点,因为他们是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产生的世界观,这是根深蒂固、无法改变的。
  
   参考文献:
   [1] 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2] 巴兰坦,沈忆文、沈忆辉译:《珊瑚岛》,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版。
   [3] 莎士比亚,朱生豪译:《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
   [4] 保尔·瓦雷里,金丝燕、郭宏安译:《象征主义的存在》,《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5] 薛家宝:《荒岛:“文明人类”的透视镜——论〈蝇王〉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突破》,《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李莹,女,1978—,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学,工作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朱天心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是以中年爱情为主题,表现中年冷漠、沉默的婚恋状况。小说又不限于爱情,而是以婚恋为中心点,呈辐射状涵盖了人类的生命衰老、现代文明的危机等命题。  关键词:《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婚恋 生命 文明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朱天心,1958年生,山东临朐人,曾主编《三三集刊》,著有《方舟的日子》、《击壤歌》、《昨日当我年轻时》、《未了歌》、《时
期刊
摘要 作为一位“70后”作家,鲁敏的小说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同时也很少去迎合大众进行欲望化写作。鲁敏是一个关注社会平常人物日常生活的作家,在“东坝”系列小说里,她以“乡土温情”为表现核心,体现了传统文化记忆里自然、淳朴的人性美,为现代人无根的灵魂寻找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鲁敏 乡土小说 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大
期刊
摘要 凤翔泥塑是陕西乃至全国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凤翔泥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凤翔民间艺术中的众多吉祥纹样进行搜集,深入剖析它的各种丰富寓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论断在视觉传达的新时期又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凤翔泥塑纹样除了有着表面寓意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涵义。本文旨在揭示凤翔泥塑吉祥纹饰当中纷繁复杂的吉祥寓意。  关键词:凤翔泥塑 吉祥纹样 寓意  中图分类号:J52
期刊
摘要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黑色幽默”是作家王小波最有标志性的特点,王小波在杂文中通过“黑色幽默”揭示了现实生活和人类社会的荒诞可笑,通过“黑色幽默”使杂文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得以阐发。本文试从“黑色幽默”这个角度谈谈王小波对当代文坛的影响和贡献。  关键词:王小波 杂文 黑色幽默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人若有趣,
期刊
摘要 潘军的小说《流动的沙滩》,无论在语言意味、结构模式还是在睿智的哲理上都打通了现实与梦境之路,打破了线性的时间流程,安排了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不同时段的同一个人奇迹般地汇合。这种写作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影响,在作品内容表述方面不注重稳定的言辞、结构以及深层次内涵,使读者在阅读中失去了关于故事的连贯性思考,徜徉于感受的流动之海。从这个意义上讲,潘军的《流动的沙滩》给我们提供了一种
期刊
摘要 中国艺术的形体不同于西方,中国绘画对于形的要求并不在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描摹,也不计较一笔一划的得失,中国绘画更加重视的是艺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内在感受,在论及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形”时,总会和“神”、“意”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因为“形神兼备”,中国绘画才显现出极大的不同和极大的魅力。  关键词:形体 形似 形与神 形与意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运用与比
期刊
摘要 作为一位在短短五年时间里(1984-1989)就创作出将近三百首高质量的抒情短诗和数万行总名为《太阳:七部书》的“大诗”的诗人来说,海子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于同时代诗人的诗歌理念。在后来的写作实践中,更不断超越和发展完善,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歌理想。本文试图结合海子具体的诗歌创作,从考察其诗歌理想的形成流变历程出发,探析其诗歌理想的深刻蕴含、独特诗意、诗艺韵味,以及对当代诗歌的意义。  关键词:海
期刊
摘要 从继承的角度探寻当代文学的文化价值,可以看出,当代文学不仅要学会传统文学的创作形式,更重要的是对其本质精神进行领悟,以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文学是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当代文学也必然应该是当代文化的传播手段,我们应该认真吸取传统文化的经验教训,使文学创作和评论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时代赋予文学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当代文学 文化价值 继承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从
期刊
摘要 作为美国文坛日益受到瞩目的新生代——X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华莱士经常被冠之以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称呼,并被视为是品钦和巴思等人的接班人。但是这个标贴,无论是从作家本人意愿还是从他的创作事实来看,都不是很适合。本文拣选华莱士的重要文章和作品进行分析,来说明华莱士的创作理念尤其是他的叙事疗伤,展示他为开创美国文学新方向所作出的努力。  关键词: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X一代 叙事疗伤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内容和形式对米兰·昆德拉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理特质进行探讨,通过对人物故事的梳理,探究其层叠阐发的存在命题;通过对结构方式、叙事模式的分析,探究其主观思辨的形式和超越前人的艺术创新,进而认识其哲理是形式也是内容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哲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毋庸置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极为难读难懂的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