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l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综合、高效、巧妙地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新颖、独特的认识活动,获得新的认识成果的一种能力。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代、现代史的发展,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无不体现人类创新精神,而今进入新世纪,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更是一个显著标志。历史教学上的创新,指的是教学中使用新材料,说明新问题,用科学见解指导学生,通过对以往的历史认识,而更好地认识现实。创新是历史意识与时代感的结合。高中学生处在踏向社会的前沿,渴望用历史眼光来观察社会,明辨是非,以期提高觉悟,高中历史教学对此责无旁贷,高中历史教师也是任重道远。
  下面,我就如何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作一番初探,抛砖引玉,以求教于高中历史教学界同仁。
  
  一、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任何创新都是受到某种启发而形成的。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在心理学中叫做“原型”。教师要借助“原型”引导学生思考想象,从而进行创造性学习。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善疑设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认识。
  例如在讲述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戊戌变法性质的讨论。为了使学生学会使用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一些历史人物,我曾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殖民主义强盗头子,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带着不同的观点去认识哥伦布在世界历史上的成就和影响,最后教师总结: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1)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做出突出历史贡献的人物;(2)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3)更多的人倾向于“进步和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历史进步性。如讲“意大利统一”,我这样设计的:“你认为加里波第在征服西西里王国以后,把政权交给撒丁王国,是软弱还是大度”,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加里波第这一历史人物的热烈讨论。
  
  二、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
  
  培养创新意识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改进,主要在内容而不在形式,所以应该把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力求完美的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张挂图。讲课时若能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辨性、挑战性、生动性、深入浅出,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感应,引起感情上、意识上的共鸣,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若在其中能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帮教手段和技术,使知识有形、有影、有声、活泼感人,就更能培养创新素质的氛围。如讲“科技发展史”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科技史上的成就,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时代的召唤,更能激发创新的欲望。同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地进行中外文化科技发展史作比较。如讲“四大发明”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古代,我国的科技就有许多居世界之最,特别是四大发明,令我们为之自豪,但到了19世纪,我们却落伍了,而西方国家却参考我国的火药配方创制了TNT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欧洲封建堡垒,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大门;用指南针原理创造了先进的罗盘针,装备在军舰和飞机上对外侵略扩张;在中国印刷术基础上首创了古登堡印刷机,使传教士们得以有大量的宣传品撒向神州大地……这是为什么呢?要求同学们具体分析讨论。最后老师概括:原因很复杂,但与我国的创新机制受到晚清统治者的遏制相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创新就会被动、受穷、挨打”的道理,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三、鼓励学生自由思疑,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西方教育家卡尔.罗密斯有一段名言发人深思:“凡是别人教给的东西,相对都是无用的,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者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代替已有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不仅要答疑解难,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新看法。如在学完“戊戌变法”后,有的学生这样评价:认为戊戌变法运动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不是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段自上而下做出的改革运动,性质类似于早期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的学生认为戊戌变法实际上是清朝统治者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派只是帝党向后党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向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难能可贵。由此可见,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敢于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四、精心设计作业,赋予其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
  
  作业是巩固、检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能更好地巩固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来培养或检验学生的创新素质,以下是笔者曾经实践过的几种具有培育创新意识的作业类型。
  1、辩论式作业。可组织专题辩论会,正、反两方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指定组合,比如小组之间、男女同学之间、班级之间,辩论前可集体准备辩词,以利于吸收多种观点,集思广益,然后,正反两方各自推选几名辩手,辩论会主席、评委均可由其他学生自己担任,辩论结果亦可由同学们自己来评判。如评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代暴君呢?
  2、论文作业。布置论文作业之前,教师首先要精心命题: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横向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例如可以设一个这样的论文题目:“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教师可以给予这样的提示,要求通过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回到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上去。另外要注意命题的多角度性和新颖性,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可以布置这样一些论题:“评论郑和和哥伦布”、“试论拿破伦的功过”、“如何评价左宗棠”,“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教师在布置论题后还可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同时要求学生查阅书目,说明材料出处,要求论文观点新颖、论据充分有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和探究钻研精神,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创新求异的精神。
  3、社会调查式作业。写出短小调查报告或调查笔记。如学完《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改革开放历史以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20年的变化,以我国在此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背景,以事实为依据,写出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式“家庭断代史”,从而使感性认识、理性思维相互交融。通过调查活动的展开,使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素质得到培养。
  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是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古今中外)、展望未来。这个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气质、意志品质、心理素养等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极为显著的重要影响。正基于此,新大纲突出强调了能力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丰富内涵,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列为能力培养中的核心任务,所以我想在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适应新大纲的要求,同时也积极响应了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它将全面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425000湖南省永州市三中)
其他文献
一、加强与女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她们放下包袱,轻松学习    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她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要多关心女生的思想和学习,经常同她们平等交谈,制定学习计划,清除紧张心理,鼓励她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家长能以积极态度对待女生的数学学习,多鼓励少指责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何在?这是当前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我认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学习与训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觉主动探究是创新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思想,确立自主探究观念    在开展互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首先教师必须重新定位。在教师观上,破除“教书匠”的观念,确立科研
期刊
新教材中,一年级的识字量大大增加,识字时间提前了,形式更灵活多样,包括儿歌、对子、谜语、谚语、数字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等。那么教师该怎样针对新教材、新内容,用崭新的思维和方法进行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呢?    一、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学    常言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学习也是这样,尤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生
期刊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会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部健康而有序的运转机器。许多人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其原因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的意识。对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若能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作为班级主人之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就能充分
期刊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老师可以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来解决或让学生自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改变某些学生无聊无趣、终日烦恼,进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自囿于幻想世界以自慰的情结。  学生中最常见
期刊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文本会有多样的解读,作为一名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以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目的。传统的教学评价仅限于极个别的优秀生和多数中等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激励,体验成功的欢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
期刊
【摘要】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这个问题,找到一条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一直是广大计算机教师颇感兴趣的课题。本文结合实例展示了体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条件迁移教学法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运用,并对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给予了适当的关注。  【关键词】程序设计 对象 教学法    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期刊
面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成绩这一概念化的数字并没有模糊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如何让学生的成绩和高尚的道德教育齐头并进,共同提高,是每位教师所慎重考虑的。我认为:  1、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首要的条件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具备了对工作饱满的热情和学生深深的爱,明白家长的期望及学生的前途都寄托在自己的肩上,就不会对工作懈怠,从而在动力的作用下辛勤耕耘。  2、对课堂的高超的驾驭能力。让学
期刊
根据目前新课标、新教改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台戏,学生应该是主角,而教师最适合的角色就是“配角”。下面笔者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扮演“配角”的几点作用:    一、语文教师要发挥“桥”的作用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
期刊
班级是学校最基层的组织,班级管理是学校内部的最基层的管理,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要靠班级管理来贯彻,学校管理活动的开展,要靠班级管理来落实。因此,抓好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心,组建强有力的班委又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中心。  俗话说,班干部是老师的左臂右膀,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传达师生间的信息,沟通师生的情感。所以说班干部能否发挥好作用,可以看出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与否,是否有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班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