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但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学生不畏惧文言文,并且让学生积极读文言文,乐于学文言文?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有效教学 以趣激效
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入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瑰宝。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在慨叹:“文言文枯燥无味,太难教了!”“文言文的课堂上都是我们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只做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顶多也是动一下笔头记录黑板上的东西”,学生也不喜欢听文言文的课,常常说“文言文怎么也学不懂”“最不喜欢学的就是文言文”,平时害怕学文言文,考试更是一塌糊涂,文言文丢分非常严重。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默写在试卷上,很多学生错别字较多,不能准确断句,不能准确解释重点词语,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为此,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文言文有效教学是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新课程理念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加强诵读,读出情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在此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目的,学生就不容易忘记。有些文言文相对短少、浅显一些,尤其是一些诗词,只要认真读几遍就可以达到背诵的目的,但是如果要达到长期不忘的境界,仅此是不够的。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到:“学者观书,先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和强调了背诵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遍数才能够使文章熟记于心,长久不忘。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反复的诵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方法很多,有时可以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比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讲到“往来无白丁”一句时,这个“白丁”到底是指“没有学问的人”,还是指“平民百姓”呢?学生争论起来。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顺势讲了一个故事: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我们有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能使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其自学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三、鼓励质疑,培养兴趣
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而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许多教师担心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投入文本中去体会感悟,同时也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力,殊不知这样也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学》这篇课文能把道理说得那样令人信服,主要得力于蜀鄙二僧故事的叙述,这个故事讲的不是学习,而是从四川往南海去的故事,这里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质疑:这与为学的主题有何关系呢?大家讨论后得出看法: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以事喻理的写法。还可进而引导:这个故事是如何喻理的呢?经过共同研讨,大家悟出: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有深有浅,为学做学问,当然有难有易,作者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强调主观的努力。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实现。
四、展开想象,提高兴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由此可见想象可以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何不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去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番天空呢。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学生展开这样的想像,定然会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完全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他们欢迎和有兴趣。
总之,文言文以趣激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傅树勤.文言文教学宜致力于“导”[J].中学语文.1987(01).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赵山学校)
编辑/赵军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有效教学 以趣激效
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入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瑰宝。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在慨叹:“文言文枯燥无味,太难教了!”“文言文的课堂上都是我们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只做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顶多也是动一下笔头记录黑板上的东西”,学生也不喜欢听文言文的课,常常说“文言文怎么也学不懂”“最不喜欢学的就是文言文”,平时害怕学文言文,考试更是一塌糊涂,文言文丢分非常严重。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默写在试卷上,很多学生错别字较多,不能准确断句,不能准确解释重点词语,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为此,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文言文有效教学是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新课程理念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加强诵读,读出情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在此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目的,学生就不容易忘记。有些文言文相对短少、浅显一些,尤其是一些诗词,只要认真读几遍就可以达到背诵的目的,但是如果要达到长期不忘的境界,仅此是不够的。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到:“学者观书,先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和强调了背诵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遍数才能够使文章熟记于心,长久不忘。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反复的诵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方法很多,有时可以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比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讲到“往来无白丁”一句时,这个“白丁”到底是指“没有学问的人”,还是指“平民百姓”呢?学生争论起来。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顺势讲了一个故事: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我们有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能使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其自学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三、鼓励质疑,培养兴趣
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而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许多教师担心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投入文本中去体会感悟,同时也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力,殊不知这样也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学》这篇课文能把道理说得那样令人信服,主要得力于蜀鄙二僧故事的叙述,这个故事讲的不是学习,而是从四川往南海去的故事,这里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质疑:这与为学的主题有何关系呢?大家讨论后得出看法: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以事喻理的写法。还可进而引导:这个故事是如何喻理的呢?经过共同研讨,大家悟出: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有深有浅,为学做学问,当然有难有易,作者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强调主观的努力。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实现。
四、展开想象,提高兴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由此可见想象可以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何不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去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番天空呢。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学生展开这样的想像,定然会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完全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他们欢迎和有兴趣。
总之,文言文以趣激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傅树勤.文言文教学宜致力于“导”[J].中学语文.1987(01).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赵山学校)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