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卷6:2017年芜湖市汤沟中心学校八(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题回放】
  请看此份名卷的现代文阅读题——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墻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人们气急时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⑤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⑥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胡同陡然清静多了。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⑦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⑧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⑨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题1】品读下列语句,分析人物形象。(6分)
  ①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
  ②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题2】选文中说“胡同自此大变样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大变样”?(4分)
  以前胡同里:
  现在胡同里:
  【题3】选文题目是“长衫老者”,前三段对长衫老者只字未提,是否离题,为什么?(4分)
  【题4】作者对长衫老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语句分析。(4分)
  【题5】阅读本文后,你从长衫老者的行为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不少于25个字)(3分)
  【破题指南】
  题1:本题主要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遍阅读时,从老人的言行外貌中不难看出老人是一位衣着朴素但精神高大的人。这样的判断要找到依据,不可凭空臆想。赏析人物形象主要依托人物描写的方法,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依据题目的要求,第一步要指出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步再根据老人的言行举止,比如①句中老人的穿着“一件灰布长衫”,精神面貌“干净爽利、目光清朗”;②句中的动作“望、蹲、打开、取、写、贴”等去探究老人的高贵品质。这也是从现象判断本质的方法。
  答案示例:
  ①外貌描写,写出一位衣着朴素、精神抖擞的老者形象。
  ②动作描写,运用“站”“蹲”“打开”“取”“展”“写”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长衫老者宽厚、大度、肯思索、肯动手、关心世事的热情的形象。
  题2:这题的关键信息是“前后”,之前的胡同是什么样,之后的胡同又是什么样。可是文中没有直接给出之前胡同的样子,需要找到答题区域也就是要“寻读”第1、3和第7、8自然段,然后再概括。比如第1段说这是一条又窄又长的胡同,第3段说这是一条土尘蓬蓬、乱乱哄哄的胡同;第7段有明显的提示,第8段说胡同变得静谧安宁,让老人小孩怡然自乐。
  答案示例:
  以前拥塞、土尘蓬蓬、乱哄哄,现在静谧安宁,老人小孩怡然自乐。
  题3:这题考查文章的结构知识,变相地问文章第1~3自然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结构、写法上来回答。
  第1~3自然段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处所,以及众人对待这条胡同的态度,为后文长衫老者的出现做了必要的铺垫。另外众人对这条死胡同的漠视、埋怨的态度与下文长衫老者对待这条死胡同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衬托出老者高贵的品质,与文章的主题一脉相承,当然没有离题。答这题时也应该像长衫老者一样学会思考。
  答案示例:
  不离题。写出胡同的特点,交代长衫老者出现的场所,描写进出行人、小商贩的表现,是为了与下文长衫老者的做法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长衫老者不同常人的地方,表现文章主旨。   题4:这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涉及到作者对长衫老者的情感态度,这也是文章的暗线。
  经过第1~3自然段的铺垫后,作者认为长衫老者的出现也不过是众多撞上死胡同的常客之一罢了,所以在老者走进胡同、返回来时,作者有一句评论:“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长衫老者的态度是“鄙夷不屑”。但其后对长衫老者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暗示着老者的与众不同。长衫老者的做法使得胡同自此大变样,作者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对老者的赞美、敬仰之情便水到渠成。最后作者说,“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答案示例:
  “嘿,又是一個撞上死胡同的!”其中一个“嘿”字突出对老者与其他人一样贪便宜的鄙夷不屑;“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写出老者关心他人、关心世事的行为感动了人们的心灵,包含了作者的敬仰之情。
  题5: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题的关键点有三个:你、长衫老者的行为、启示。
  首先要理解长衫老者的行为,从而探究老者的性格特征、为人处事的原则等。文章除了表现长衫老者宽厚、大度、肯思索、肯动手、有一种关心世事的热情外,是否也在启示人们应该突破陈腐的思想,敢为人先,敢于行动,满腔热忱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呢?然后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谈,启示便有了宽度,切不能只谈一点。
  答案示例:
  要点一:“勿以善小而不为”。有时,一个简单的举动,既帮助了别人,也会使自己更加充实。要点二:改变现状,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点三:行动最有说服力。一个简单的举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秘技】三读文章
  一、精读
  面对篇幅较长的文章,不要被它的字数吓倒,要沉下心来仔细阅读。只有深刻地阅读,才能准确地理解。这时候不妨动动笔,圈划文中重要的信息词、关键的句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做不仅能集中精力阅读,还能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为下一步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略读
  有了第一遍精读,还是不要急于答题,继续看第二遍。但是考场时间宝贵,再去精读已无必要。这时候可以大略地浏览一下文章,重点的语段要认真思考,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根据文中的现象去探究本质。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去审视文章,感觉有一种“会当凌绝顶”的气势,答题将一气呵成。
  三、寻读
  有了前面的两次阅读,就可以动笔答题了。在涉及到具体题目时一定要把相关的信息放回到原文,在文中寻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找准答题区间。胸中有丘壑,就能“下笔如有神”。
  (本文作者系芜湖市汤沟中心学校一级教师,曾获教育部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奖)
其他文献
本期主题: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丰富作文的内涵  主讲老师:小草老师  本期课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等  【课文分析】  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倍受重视,诵经典、穿汉服、弹古筝、吟古诗,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班和教材层出不穷,旧时的私塾学校也受到追捧。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在少数,七年级上册(人教版)里有《论语·十二章》
期刊
【解说】  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表达是动词,意思是“表示思想和情感”。方式是名词,意思是“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所谓“表达方式”,是人类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及感情色彩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生活中,“表达”的范围很广。如绘画、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就不同,体育更是与众不同,它用身体的运动直接表达锻炼和竞赛的文化含义。  我们这里说的“表
期刊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品格,也是做事的原则。战国时期,白圭就没有做到。  当时,白圭与孟子谈论治水,白圭说:“如果让我来,我一定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水流到别国,不就完事了?这多省事啊!”他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却把痛苦强加给了别国,忘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后难免没有朋友。  我不禁想起我的朋友——木,他也犯过和白圭类似的错误。  当时,我和木以及其他四人同
期刊
孔子认为三种朋友可以交,即“友直、友谅、友多闻(正直、宽容而博学多闻)”。在谈到君子之道时,他提到“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说一个真君子一定是好相处的,会认真地倾听他人,能够理解每个人的观点,但他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  传统文化对我们处人处事有很好的引领作用。现在,我们小孩子也和大人一样,都有竞争意识,有些人甚至老是喜欢去贬低别人,觉得这就是竞争。其实这不过是讨个嘴上的便宜罢了。  有一个小故事
期刊
窗外,风儿轻摇,摇得树叶“沙沙”地响,树上的花儿在这美丽的交响曲中也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那曼妙的身姿和优雅的舞步,不觉让人沉浸其中,也把花香送到远方。我寻着花香找过去,哦,原来是一楼老奶奶家的花园,老奶奶正在花园里打理花草,她的头发很白,那盛开的茉莉花也是洁白的。  “香!”我冲她微微一笑。她顺手摘下几朵花说:“这花送你啦!反正我这花种得多,大家喜欢,我就开心。”夕阳落在老奶奶的脸上,是那么柔和,
期刊
“趣”者,从走从取。快步趋之,必有所取。  《现代汉语词典》中:“趣”字有三个解释:一是趣味、兴味;二是有趣味的;三是志趣、意趣。前两种都是使人感到愉快的意思,后一种则表示了一种趋向。再结合该字的形声偏旁,趣,便有了主动获得之意,有了快乐和分享的味道。  本期“阅读版”,小编就以一“趣”字以蔽之。  先观内容本身——  尽管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但幸福确是一种人人向往的“趣”;  在课堂与课外之
期刊
刚刚过去的十月,我们完成了“阅读版”的全面改版——通过“悦读”打开了“悦考”的大门,走向一个充满趣味的“悦读”花园。严肃枯燥的现代文,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甚至冷漠犀利的中考,都被我们发掘出了可爱有趣的地方。  接下来,“写作版”也将迎来一场新鲜的雨水。大家或许会略有不解,为什么写作要在阅读之后完成改版?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就像先看到闪电、再听见雷声一样,阅读总是走在写作的前头。  写作,是贯
期刊
上一期,咱们一起学习了湖北黄冈市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学习语文要下苦功夫》文章以及试题,其中提到了“浅层次阅读理解”与“深层次阅读理解”。事实上,安徽省中考语文涉及到“议论文阅读考查”的部分,也是这样设计的。  做好个性化备考  仔细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段“阅读”要求中直接关涉议论文文体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  1. 中考生要具备一定议论文的“文体阅读能力”;  2. 中
期刊
月亮西沉的时候  一河的水也醉了  于是,船躺在水做的床上  我躺在船的床上  在这样的船里入睡  得允许乌鸦不时地鸣叫  得允许寒气破窗而入  得允许秋霜布满云天  得允许江中渔火不停地闪烁  得允许江边枫树将枕头和自己排在一起  就这样枕着河水入睡  眼睛挤满心事  夜半时分  寒山寺的钟声悠远地响起  湿润了谁的眼睛  拉上窗帘  让梦来负载这个季节的情绪  让渔火中的客船  思念着远方
期刊
(一)  每天,外婆都要坐在阳台的摇椅上眺望大海。日复一日,潮涨潮落,她早上起来看海,傍晚看海,等夜色深沉,她仍然目不转睛地望着海中央。阳台上还搭着一个画架,外婆会望着远处,日复一日地画海:晴天的海,阴天的海,乌云密布的海,雨后出现彩虹的海,黄昏中被浸透成酒红色的海。  外婆说,对生活感到困惑的时候,就去看看海,海会给你一切问题的解答。  “看多了,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啊?”我走到外婆身边,将一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