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像生成”教学方法的思考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uye262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把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研究重心体现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维度,这也是近40年高等书法教育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从书法本体论上去研究,我们通过“图像生成”去介入实践教学;“图像生成”训练主要将其内在的字形样式与图像轮廓结合,并将其运用于书法教学实践。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学设置中的“图像生成”训练这一系列课程展开论述,希望能对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学有所补益,推进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研究生;图像生成;教学方法;培养计划
  笔者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博士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反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课程安排,其中“图像生成”的教学设置对于笔者的专业学习、研究和教学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的。笔者从自身学习和训练实践出发,回顾高等书法教育的全链条,发现万物生长自有原点,因此将本文研究重点引向对教育主体过程的探讨上。
  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教学设置
  在当前的高等书法专业教学中,艺术类院校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研究生教学中安排艺术原理、书法经典临摹、篆刻经典临摹、文字学专题、书刻材料研究、专业实践与考察、书法与篆刻形式语言研究等课程。例如杨涛的“书法章法生成原理刍议”、胡抗美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等课程,提出了很多关于“章法生成”的训练方法。这一系列课程对笔者书法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以“视觉图像”的方式进行书法教学。笔者之所以呼吁重视“图像生成”这一课程,使之成为高等院校书法创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动力,也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
  二、“图像生成”训练的教学实践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教学阶段关于“图像生成”训练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根据笔记进行梳理统计,这是一门从专业的角度试图把书法艺术与一般性的书写区别开来的专业课。帮助“学生”梳理出书法艺术最为基本的形式构成元素以及中国书法艺术独特的造型理念与原则。锻炼出敏感于形式的心、手、眼,学会用元素、原理去思考、观察、创作,这样才能不受诸如字体、书体等知识性的束缚,进而达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境地。对书法形式构成的认识在美学上歧义很多,但立足于“写字”层面来判断书法的形式构成无非“写”与“字”两个方面。“写”指的是怎么写,传统将此部分的内容统称为“笔法”;然而站在艺术形态学的角度,怎么写(写的过程)是看不见的(非视觉的),看得见的只是写的结果—线条笔画(视觉形态的)。结合这两者,我们将“写”的内容扩展为线形态(视觉形态的)以及决定这一形态的笔墨调控技术(非视觉形态的)。“字”指的是写什么(写的对象),传统将此部分的内容统称为“字法”。结合现代的艺术理论,我们将“字”的内容扩展为线形态(“写”的结构)所构建出的以汉字形象为依据的空间形态。如此,书法形式构成的内容也就由线形态(“写”)与空间形态(“字”)两个方面构成。
  临摹对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性,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会有所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言。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置的“书法的形式分析和构成”课程则侧重于对书法形象的基本要素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要求中有如下两点要求:学会对观察对象进行形式分解的思维方式及分析、训练方法;掌握能够准确传达观察对象的造型要素的呈现技术。
  “图像生成”训练是由线形态与字形态构成的,线形态与字形态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我们认为是线(“点画”)形状、线质感塑造了线形态的内容,是线方向、线长度、线位置塑造了空间形态的内容。[1]我们将线形状、线质感、线方向、线长度、线位置视为书法造型的五个基本要素。线形状、线质感构成线形态方面(“写”方面的筆墨系统)的内容,线方向、线长度、线位置关系构成了字形态方面(空间方面)的内容。任何一个书法形象都是这五个基本形式作用的结果,书法的一切美感信息也必须经由这五个基本造型要素才能传达出来。这一点,只要我们打开任何一部书法大字典就不难看到,所有的同字异形都是书法大师们对以上五个基本要素的独特感悟。
  “图像生成”训练的基本内容既是书法的基本形式,也是书法造型的基本要素。书法的“形式构成”指的就是这五个要素的构成,而“形式构成规律”也就是这五个基本要素组织为书法形象的规律。因此,书法形式的基础内容及训练即围绕着这五个基本的造型要素来展开,认识它们在书法形象构成中各自所具有的功能及作用,并通过临摹的方式训练考察历代书法家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成功体验与妙用实绩,进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掌握它们的表现规律。[2]
  (一)“图像生成”训练中的准确临摹
  《道德经》中讲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要重视艺术发展的规律,从开端、发生、高潮到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问世,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艺术过程的。如何从临摹走向创作,也即怎样从仿古阶段更进一层,写出自己的感觉来。意与古会,这“古”须从古人作品中学得,同时须从古人书理中悟得。[3]这里所谈的“入古”在教学环节中主要是通过“临摹”来实现。“临摹”中最重要的就是“准确临摹”能力的培养。“准确临摹”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准确的“观察能力”,二是准确的“毛笔调控能力”。前者要求眼睛“看”得准,后者要求手中的毛笔能将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准确地呈现出来。在这里,眼睛的“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看是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了观察和判断,经过大脑的判断之后才能给手发出操作指令。因此只有看得准才有可能写得准。只要观察、判断准确,手上的呈现技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就能逐渐达到准确。“图像生成”训练就是试图从“视觉观察”这一角度探索如何提高研究生书法教学能力。
  “图像观察”的内容就是形象,而形象研究的基本内容则是形象的构成,在观看中通过对形象的形式构成关系的考察、分析、研究、学习来逐渐形成对书法造型的规律性认识。因此,对“图像”的观看目的就是对造型规律进行视觉考察,而“图像观察”也就是观察造型规律。书法的造型规律其实质也就是这五个形式要素的组织规律。在临摹过程中,在书法造型规律的学习阶段,我们观看的注意点、我们考察的目标、我们分析的对象和我们学习的重点都应该立足于这五个基本的造型要素,注意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及作用,考察它们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对形象的影响,分析它们的形态变化与美感的联系,学习它们的表现性能与“图像生成”的艺术规律。   从线形状上去看,冯承素摹《兰亭序》的横画形状较平匀,并无明显的粗细大小变化(说明用笔上提按动作不大),但起止处皆呈尖形(这是说明露锋与出锋的痕迹),然而褚遂良临《兰亭序》的横画形状粗细变化非常明显,起止处的藏锋顿笔动作也异常强烈。因此说,二者在线形状上毫无近似之处。
  从线质感上去看,由于面对的是印刷品,因此线质感的诸多内容是不太容易判断准确的;但从形状的方尖藏露上,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冯承素摹《兰亭序》的简捷爽利与褚遂良临《兰亭序》的迟重含蓄的明显差异。
  从字的外围点连接起来的基本图形去看,冯承素摹《兰亭序》与褚遂良临《兰亭序》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图形。王羲之的真迹不存,因此我们无从知道冯承素摹《兰亭序》与褚遂良临《兰亭序》谁更客观一些、忠实一些或准确一些。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二者无论是在外形的基本特征(指字基本形),还是内部的构成细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足以说明二者必有其一是不准确的(当然也有二者都不准确的可能性)。
  我们今天提出“图像观察方式”与“非图像观察方式”的目的,即在于从便利形式、技术训练的角度对“实临”与“意临”的内涵做一种“图像”层面的限定。“图像”指眼睛在观看过程中反馈到大脑中的影像,即眼睛所看到的被观察对象的形象,具体到书法即指书法作品的形象、面貌。“图像生成”训练中的准确临摹可以运用的是基本形式分解检测法。我们可以将其字形外轮廓线进行相连,这种检测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作品的准确性。
  “图像生成”训练中的准确书写可以通过临作的点画方向、位置、结构等形态来准确引导。以记忆思维方式来按笔顺临写的过程与结果只能获得文字的、书法的正确性,却不能保证文字形象的准确性。而运用“图像观察”方式的视觉思维进行“图像观察”,将书法形象还原为一般的视觉图形,并依据视觉的规律去循序渐进地认识与把握“图形”,并依据“图形”呈现的普遍规律来理解书法形象及造型规律。只要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思维”方式与“图像观察”方式,在具体的临习与操作上,依据这种“图像观察”方式经常训练并形成一种良好的观察方式,能极快地提高我们对书法经典准确的临摹能力。
  (二)“图像生成”训练中的表现临摹
  临摹的基本意图在于通过他人的经验去获得某种反馈并为我所用,因此,临摹只是学习的手段,为我所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说“实临”是为了“入帖”的话,那么“意临”就是“出帖”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对古典作品的考察,可以说历史上绝大多数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建立都形成于其在“意临”过程中的“主观阐释”。这种“主观阐释”落实在形式中即是对临摹对象的构成形式的某种“演绎”,正是这种“演绎”获得了相对于原作的新的表现性。我们将从空间与线条两个方面去分析书法形式基本要素与风格衍变的关系,并通过分解训练去学习“意临”过程的“形式演绎规律”,以此增进对书法形式基本要素的表现性认识。
  1.意临与实临的关系
  “意临”是相对于写实性的“实临”方式而言的,指一种写意性的临摹方式。一般来说,“实临”注重对临摹对象(原作)在“图像”层面的还原与接近,其目的类似人们常说的“入帖”,是一种对字帖进行客观模仿的认识、学习过程;而“意临”则注重对对象在理解(“图像”或意蕴)基础上的强化或扩展,它更强调主观的理解与规律性的运用。“入帖”与“出帖”的关系是学习与运用的关系,前者要求“无我”,而后者要求以“有我”为心得。抓住了对原作的构成形式进行“取舍”与“变异”的规律,也就掌握了整个临摹范畴的变化规律。换言之,临摹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取舍”与“变异”的规律。
  2.意临与风格的形成
  “意临”源于对原作的规律性认识和总结,而规律性总结的本身就是对原作进行“取舍”的结果。所“取”的就是其所感觉到或领悟到的某种“意”,所“舍”的则是其未感觉到或觉得不需要的东西。由此可见,“意临”的性质就是“取舍”,而“取舍”的结果必将会导致与原作的差异,这种“取舍”的差异当其具有规律性时就会呈现出某种“风格”化的形态。因此,所谓“风格”,其实就是规律性的构成,规律性强则“风格”特征显著。我们看到了“意临”的结果以及“风格”的形成与原作的“取舍”“变形”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可以这么说,“意临”就是对原作进行有意图(取舍)的变形。
  (三)“图像生成”训练中的形式要素
  在传统的书法审美观念中,线条的重要性要强于字形的重要性。即使在当今,仍有部分高校在教学中将线条笔画视为书法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要素,而将空间形态的字形、章法视为次一级的东西。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字形、章法等空间内容是视觉艺术、绘画艺术共同的基本命题,而唯独对书写性的线条笔画品质的高度重视是书法特有的要求。因此,在高等书法教育中,部分高校将线条笔画视为形式层面的“内功”,将字形间架视为“外功”。书法的线条形态内容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为反映在人们视觉中的线条外观形象;二为呈现这一外观形象的笔墨调控技术。前者我们称为“线条”,后者称为“用笔”。“线条”的外观由线形状与线质感所体现,而对于“用笔”的技术,我们则从毛笔调控与笔法规范这两点去加以区分。因此,关于“线形态”和“字形态”在“图像生成”课程中共有五个形式要素:线方向、线长度、线位置、线形状、线质感;而在此与之相并行的还有一个传统的训练指向关于毛笔的驾驭能力的训练,即“用笔与笔法的分解训练”,以上六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图像生成”训练的核心要义。
  三、“图像生成”训练的现实意义
  “图像生成”训练的这一课程模板的设计是笔者根据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所亲身经历的课程进行梳理和总结而来,结合近40年书法教育的最新成果,以期能够总结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当然,目前笔者所能思考的是书法教学所涉及的两个维度:“图像”视野下的“书法”如何“生成”;“图像”视野下“笔法”如何“生成”。因此,笔者回顾了在本科阶段“书法形式训练”中张羽翔老师关于课程的设计,也融合了研究生阶段杨涛老师、胡抗美老师的教学主张。其中杨涛老师在其“书法章法生成原理刍议”课程中说:书法章法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探讨“秩序”的生成原理,终极指向就是黑白阴阳的平衡,尽管不同书体、风貌所侧重的方面不同,然动静、轻重、黑白、大小、长短、疾迟、远近、浓淡、疏密等概念都与之密切相关。[4]胡抗美老师在“中国书法章法研究”系列课程中先后开设了“点画的空间性”“组合与对比的关系”“章法的开放性”三个课程,提及:章法空间性的生成是由点画开始的,如果从视觉审美角度出发,我们甚至可以把章法的构成看作是无数个点画空间的集合,它们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有条不紊地延展开来,形成了延绵不绝的章法空间。[5]两位老师的课程给我的思考就是书法是多维度的艺术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除了“笔法”的训练,还应建構另一维度—“图像”的研究,这样才能构成研究书法经典的基本体系。一个书法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对应着稳定的字势张力结构和字形样式,依据它,笔锋才能以律动方式将作品创作出来;但在书法创作中,影响书家个性化审美表达的因素很多,同样一类的字形样式往往对应着不同的审美风格。笔者之所以就字形样式与字形轮廓关系进行讨论,主要是着眼于整体性的视觉思维认知层面来研究书法创作过程的。[6]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图像生成”训练的过程可以从多维视觉角度去探求书法教学的可能性所在。“图像生成”训练在高等书法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在三个角度:1.点画的图像化,对其边廓线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及对点画与点画之间形成的图像进行观看与校正;2.字法的图像化,对字形轮廓进行观看和校正,以及对字法与字法之间形成的图形进行观看与校正;3.章法的图像化,行和列的空间交融互动,对行、列之间的图像进行观看及校正。这一系列空间的“图像生成”又生成了丰富多变的视觉图像。首先是点画造型与阴阳哲学之间的关系。从远古陶片上的墨线到后来成熟的“二王”小草,我们不断地看到阴阳哲学对中国书法笔法演变的作用。那种呈“S”形扭转、变化的笔路所呈现出来的点画造型,“二王”小草的月牙形走线达到了其成熟的顶点,将中国书法点画依据阴阳造型的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因笔法的重新认识而牵涉到其他章法结构方面的处理方式,也需要在我们重新认识传统的基础上得到新的解释。其次是雕塑性与笔法训练、笔法表现之间的关系,我们的书法教学要做的就是如何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能找到训练的路径。事实上,在毛笔的圆锥体结构中已经蕴含着三维塑造之可能。最后是现代抽象艺术之于书法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其他门类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画面构成,以抽象之原则寻找画面各种因素的最佳组合。[7]随着对“图像生成”训练研究的深入,相信这种教学方案会为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带来积极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羽翔.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教学课件:书法形势分析和构成训练[Z].2005:1.
  [2]张羽翔.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教学课件:书法形势分析和构成训练[Z].2005:4.
  [3]白砥.意与古会:漫谈临书与创作[G]//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254.
  [4]杨涛.书法章法生成原理刍议[J].东方艺術(书法),2016(24):364.
  [5]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4.
  [6]孟庆星.书法字形样式与单字图像轮廓[G]//2017书学之路:第二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暨陆维钊书学研讨会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16.
  [7]梁寒云.多维的视觉训练是未来高等书法形式教学的基点[G]//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297-298.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古今大师名家的绘画作品中点线面绘画艺术语言的运用,着重阐述了点线面在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和意义,通过研究来探索在写生创作中如何运用这一元素进行山水畫创作。  关键词:艺术语言;点线面;表现形式  一、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的作用  艺术语言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形式,主要由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视觉语汇组成。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作品,抑或是建
期刊
一、汉字书写的文化内涵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如其心,如其行,如其境,如其情,如其格。西汉文学家扬雄曾说过:“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的载体。  字如其人,表达了人与字、字与人之间无法分解的关系。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里提出:“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接着,他列举了历代书法家在笔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个性和不同特点,强调说明字如其
期刊
内容提要:石鼓文的发现始于唐代,为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因刻于10个鼓形石礅上而得名。在书法史上,它上承甲骨、金文,下开小篆先河,在史学、文学、考古和书法篆刻艺术界被誉为民族瑰宝。自古以来,石鼓文备受世人珍爱,因此而照耀千古、流芳百世。本文试从石鼓文的艺术风格、审美意蕴及其临习要点加以探讨,以便更深入地挖掘石鼓文的文化精神与时代价值。关键词:石鼓文;概况;风貌;临习;神完气足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
期刊
历来画家无不以“气韵生动”为止境。众家品画、评画盖以其为上上品。画之此境乃与自然之妙不无关联。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儒家所言师法自然,格物致知;佛家崇尚画自然的自觉。正所谓“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上上品,自然耳。何以为之?一是画家作画须具有极自然之态度,不拘束、不矜持,所作之画方能近乎自然;二是画中之自然乃于无形无味、不知不觉中表现立意,达到“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盖谓能
期刊
颜涵:很感谢您可以给我这次机会对您做一次简单的采访,让我可以对书法和您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我从很多关于您的资料中了解到,您幼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什么促使您对书法如此痴迷呢?现在您还是每天都会操练,当时您又是因何和书法邂逅的呢?  曾德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文学艺术魅力无穷,一直吸引着我。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字写得很好,我受他的影响就对写字产生了兴趣。在赶集时我最喜欢去看卖对联的人写字,这是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海内外学者的恽南田研究成果,对恽南田年表、生平、文集、画跋、花卉、山水、书法、美学内涵、画派现象及专题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梳理,评述了相关研究的切入点、方法和内容,并对恽南田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个人思考。  关键词:恽南田研究;切入点;方法;现状  在古代绘画史的坐标中,“写生正宗”的定位和《南田画跋》的流传,无论是技术层面研究还是理论层面探讨,都是后入学习花乌画无法绕开的历史节
期刊
自古文人有文人的理想,他们往往在参与科举获得功名之后,最终追求的是独抒性灵而不逾矩。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两种“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状态:其一,回归宁静的乡野,最好能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而且是拿着俸祿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其二,就是在闲暇之际,邀三五好友,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借急湍清流,吟诗作画,畅叙幽情。把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返璞归真的理想,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显然是需要很高的
期刊
高奇峰Gao Qifeng   高奇峰(1889―1933),晚清画家,名嵡,字奇峰,以字行,广州人。“岭南画派”创始者之一。少年时随其父兄习画,后留学日本,对京都画派中名家的技艺有极深入的研究。他把传统的笔墨功夫以及“撞水”“撞粉”等花卉画中的特殊技巧,运用于飞禽走兽和山水,获得形体逼真而又生气勃勃的效果,构成了雄伟兼秀美的独特风格。书法用笔老辣,功底深厚,自成一体,颇具影响。   “岭南三杰”
期刊
谢无量先生的学问与书法,性情与诗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概其书法艺术的三个阶段[1.青年时期(1901—1937),倾于儒学学说,以天下为己任,怀揣经世救国、忧国忧民之情,诗书激越豪放;2.中年时期(1940—1956),偏于老庄道家处世哲学,致力教育,留心学问,担任政要,诗书散淡蕴藉;3.晚年时期(1960—1964),诗书铅华洗尽,著述丰富,复归山林,诗书终老],我们大体可知其总体风格及阶段特征
期刊
绍宋江湖还落落,芝田山泽更迢迢。  琉璃厂肆成年见,满地云烟有二萧。  这是潘恩元在《旧都杂咏》中收录的一首诗,形象地阐明了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画坛近况。“绍宋”指的是宣南画会创始人和召集者余绍宋。宣南画会作为北京地区最早的绘画社团,集结了一批由南方各地来京的画家,但是这个组织在1927年余绍宋辞职南归后逐渐停止活动。“芝田”指的是宋伯鲁,亦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家,曾参与维新变法,后在变法失败后离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