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汗水铸就深圳螺岭外校品牌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下称“螺岭外校”),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是一所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学生和家长心向往之的品牌学校;提起杜小宜校长,外界更是好评如潮,和她接触过的人无一不对其赞不绝口,以文赞之者亦不在少数,这是一个德才兼备、让人如沐春风的品牌校长。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
  毋庸置疑,杜小宜校长真是螺岭外校的灵魂。自1995年进入螺岭外校,除了中途有两年去洪湖小学当校长外,她在螺岭外校已经整整20年,当校长也有16个年头。可以说,杜小宜用二十载汗水铸就了螺岭外校品牌,为探索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树立了螺岭外校样板,而螺岭外校品牌也同时成就了校长杜小宜。
  “外国语”校名来之不易
  六年级毕业的螺岭外校孩子可以带着父母满世界跑,英语交流毫无障碍,“甚至用英语与人辩论也不成问题”;曾有五年级在校生和从螺岭外校毕业的初一学生参加托福考试,都拿到了接近满分的好成绩。学生不仅会考试,更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称霸”各类全国英语大赛,这不正是最理想的英语教学结果和状态,也是螺岭外校外语特色品牌创建成功的最好证明?
  作为一所具有37年历史的深圳市重点小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唯一一所小学英语教学示范学校,英语是螺岭外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被评为“广东省示范科组”,学校也被评为全国外语教学教研示范校,外语特色品牌享誉大江南北,慕名前往者络绎不绝。
  成绩如此斐然,令人惊叹。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螺岭外校原先并非外国语学校,1981年建校时叫深圳市第三小学,1984年更名为螺岭小学。1995年,英语老师杜小宜来到螺岭外校,全市率先开设双语班,结果颇受欢迎,孩子们都想进她的双语班,但名额有限,多数只能失望而归。彼时已经接任校长一职的杜小宜就在想:“为什么不干脆变成一所外国语学校呢?”
  然而,公办学校想改名,岂是一件容易事儿?改名申请未能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她便去到教育局,挨个儿部门跑,和人家解释为什么要改名。最终,杜小宜的执着和努力得到了回报,螺岭小学于2004年3月正式更名为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自此,螺岭外校人在杜小宜的带领下,开启新征程,沉淀十余载,这才有了今天的螺岭外校品牌。
  融通中外成就螺岭外校样板
  螺岭外校品牌成功密码是什么?扎根中国、融通中外!这就是探索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之螺岭外校样板。
  作为英语特级教师,杜小宜敏锐地关注到国际素养的重要性,很早便指出,学生的国际素养将成为新时代人才竞争的又一着力点,所以基础教育要走在前面。杜小宜将学校的育人目标定为培养具有“中华情怀、国际视野”的“五美六会”阳光少年,校训为“志存高远,海纳百川”。
  基于对国际素养的理解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螺岭外校以英语学科为突破口,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活动,如每年定期举办的“语言文化节”活动,迄今成功举办了十三届,通过“走近美国”、轻松“六国”行、小小“世界杯”、“中外戏剧,七彩童年”等系列主题活动,利用自主了解、小组分享、班级展示、全校汇报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节日文化中徜徉世界。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海外游学交流活动和个性十足的英语社团活动。采访中,杜小宜大赞学校孩子们的英语能力,表示深圳四大中学名校都特别喜欢螺岭外校的孩子,认为从螺岭外校毕业的孩子后劲十足,上课发言积极、英语特别好的学生也大多出自螺岭外校。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改名后,杜小宜第一时间飞到北京,引进《新派英语》原版教材,带领教师团队进行再开发,围绕“教育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学校开发出原汁原味的国际课程,如英文绘本分级阅读课程、中外教TT合作课程(中外教师共同合作课堂)、英语教育戏剧课程等。
  螺嶺外校在教学教研方面也独树一帜,特色鲜明。一是全员开展 “三案定教”集体备课,突出了个人备课独创性、集体备课共享性以及二次备课生本性。二是全力打造生活化课堂,构建了学科特色鲜明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多元探索校本教研途径:“百花奖”课堂教学研讨,针对性地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立体说课”首创了教学预设加教学片段比对型立体研讨模式,加强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多维度评课”将课堂观察、数据分析和实施建议捆绑起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如今的螺岭外校,不仅英语学科铸就品牌,数学、科学、语文等学科也势头正猛,数个青年教师在全国性的教学大赛中崭露头角,如骆奇老师曾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大赛”,获一等奖第一名,系深圳市首个数学比赛第一名。
  一叶知秋,融通中外成就了螺岭外校品牌,赢来了社会赞誉。
  “生活教育”打破学科壁垒
  打破学科壁垒的课改渐成趋势。这也是螺岭外校近几年的重点工作。
  打破壁垒、实现学科整合谈何容易?杜小宜研读了陶行知的思想,结合其多年的教育经验得出结论:“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把各学科的内容整合起来,因为它是‘完整的课程’。”于是,一场以“生活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为核心思想的课改,正在螺岭外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采访中,杜小宜以“春天的故事”主题为例,向我们阐发其“生活教育”的意蕴:“春天这个主题,语文、科学、音乐、体育等学科,都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去融汇课程内容。”音乐课堂上学生鉴赏春天的歌曲;体育课上学习适宜春天实行的身体锻炼;美术老师带孩子们观赏春天的万物复苏,描绘“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游春情趣;科学课上孩子们观察从种子入土到胚芽吐露的春生······杜小宜把这个主题变成一个年级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利用各学科的知识,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不要小看这些活动,知识、审美、思维、操作,生活目标尽在其中。”
  其实,这项改革酝酿已久:早在2001年,伴随着国家课程改革,杜小宜就开始构思学校的整体发展模式;2007年,作为英语教师的她,以英语学科为突破口,提出“让英语回归生活”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跨学科整合。十几年来,螺岭外校从学生的切身生活体验和学校自身特色出发,不断加强课程内容、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大胆打破“学科壁垒”,优化校本课程。以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目标整合为前提,把各学科的内容或纵向或横向地联系起来,删繁就简,重新组合,穿过学科差异,探求深层的同一性,从而使课程设计从学科专业知识的狭窄空间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生活中学会生活,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螺岭“生活教育”课程模式。   除了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进行全课程的整合之外,“生活教育”还在课堂具体教学中贯穿始终。
  以汉语拼音为例,拼音被改良成“拼音王国”的故事呈现在孩子面前。声母被比做成王宫的“卫士”,“卫士”护卫在前;韵母是“王国”的主人,接受“卫士”的护卫。杜小宜说:“我们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性,把教学内容故事化、游戏化,不仅让学生在玩乐中学,还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的习惯,谋求‘润物无声’的效果。”这种方法同样应用于英语、数学等学科。
  此外,模拟法庭、课堂前哨演讲、英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戏剧表演等新形式的课堂,都扎根于生活的核心概念之中。随着“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螺岭外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体育老师陈伟强表示:“自实施‘生活教育’课程以来,有一种力量在催促自己成为多面手,语文、科学、英语和美术,我都要学习。生活化课程让我认识到:身心不可分,知能不可分,全人不可分,全教育也不可分。”
  善学活用打造学习型团队
  在螺岭外校的生活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名叫“审辩式思维课程”的特色课程引起记者的注意。在小学阶段开设审辩式思维(批判性思维)课程,这在我国实属罕见,很可能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于是,记者联想到一则坊间传闻:深圳有个校长给全校教师每人买了一本谢小庆的著作《审辩式思维》。经核实,此人正是杜小宜。平时的杜小宜不仅自己爱学习,还爱给教师们买书,大家一起探讨读书心得,然后付诸教育实践。
  提及审辩式思维课程,杜小宜介绍道,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其中一条是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其中,“批判质疑”指的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我们希望螺岭外校培养的学生心胸宽广、包容大度,既善于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又善于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的精髓,兼收并蓄、锐意创新,而这势必需要审辩式思维。”善学活用的杜小宜决定在学校开设审辩式思维课程,于是给全校教师买来相关书籍。
  万事开头难,审辩式思维课程推行之初遭到部分人的反对。杜小宜迎难而上,极力说服班子成员,带领青年教师先行探索,让老师先学会审辩式思维,再尝试在各学科中融入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培养。以英语学科为例,螺岭外校每个班都会定期开展英文辩论活动,每学期举行比赛,学校曾以“手机应不应该带进学校”为辩题,小辩手们思维活跃、内容丰富、论据充实,让来自省内各地的教师、家长“观阵者”赞叹不已。学校还将审辩式思维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的多维目标体系,教师从教材的解读、目标的制定、课堂的架构、活动的设计、学生的预设、语用与审辩式思维的关联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年來改革成效显著,参与的教师越来越多,大部分教师都学会了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审辩式思维。对杜小宜本人来说,审辩式思维也让她的心境产生了巨变,这种思维融入了生活和工作,对待教师发展中的问题也更能多角度、辩证地去思考。
  说到善学活用,学校最新的食育课程开发的灵感,竟是来源于几月前本刊策划做“食育”选题,杜小宜在与记者就“食育”话题沟通后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 “小鬼当家”生活技能课程中果断增设了食育篇。此次记者到校采访,杜小宜兴奋地给记者介绍和展示了学校食育课程开发的成果。另外,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杜小宜还给全校200多名教师每人订阅一份《学校品牌管理》全年杂志。
  不言而喻,杜小宜不仅爱学,且善学活用,从而带出一个学习型团队。回头来看,她的每一次成长都促进了螺岭外校的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学校走向新台阶。品牌校长和品牌学校,二者彼此成全、相互见证。
  爱如阳光撒播四方
  没见杜小宜前,难免被她身上的众多头衔给唬住,担心不好相处;接触本人后,却发现这位深圳教育界的铿锵玫瑰、连任四届的深圳市人大代表性情温和、平易近人,让人忍不住去亲近——这是外界对杜小宜的共同印象。
  但,就是这么一位不显山露水的女校长,将人大代表这个职务变成一个播撒爱与阳光的平台,造福螺岭外校,更造福深圳教育。
  她关注孩子健康,提议推迟一小时上学,并于2006年在全市推广;提议政府《关注校园周边安全》,参与制定《深圳市校园安全条例》,并一直跟踪条例的修改工作;她成功创建我国第一个“1357”家长教师联合会,提议政府制定《家庭教育条例》,并获得政府采纳;她提议政府《人事制度改革要慎行》,并得到采纳实施;她提议学生午托规范管理,并得到政府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她创建全国第一所“四点半少年军校”,并在全市推广······
  聚焦到螺岭外校,这里校园环境优美,楼宇建筑大气,功能室设备更是全国领先。但你可曾想到,十几年前的螺岭外校,2000多名学生一度在危楼中上课。
  杜小宜回忆道,当时每逢下雨,学校课室便到处漏水,询问老校长后才知道,1980年建校之初施工单位使用海沙做建筑材料,而海沙中含有大量氯离子,会腐蚀混凝土里的钢筋,因此埋下安全隐患。而且教学楼只有50公分的地基,没有打桩,地基基础及主体结构承载力严重不足。到了2001年,学校部分建筑被鉴定为D级危楼。
  “有一次我自己都感觉楼房摇动得厉害,一想到孩子要在这样的危楼里学习,我的心就一直悬着,有时候做梦都会惊醒。”杜小宜表示当时非常焦急,于是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开始争取危房改造资金,为此一度在人大会议现场落泪。
  钱是争取来了,但若按常规程序办理,三年都建不好,怎么办?那段日子,杜小宜既要忙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又要多方联系,为土地、规划等手续四处奔走,还要同工程负责人签定质量、进度责任书,挑选材料,监督施工,设计图纸、整体规划······为了孩子们尽快搬进新教室,杜小宜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最后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坚持特事特办,新学校终于赶在当年9月1号开学前投入使用。
  “那段时间真的非常辛苦,有时回到办公室我都委屈地想哭。我非常感谢我们的老师,为了让孩子安心上课,学校把音乐、美术等所有多功能教室全部腾空,作为临时上课教室。老师也没了办公室,只能坐在教室门口办公、备课。”回忆过去,杜小宜感慨不已,眼角隐有湿意。
  螺岭外校的一草一木在杜小宜的汗水和泪水的浇灌下一点点成长起来,与此同时,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见证了杜小宜的奉献和成长。
  在螺岭外校,校长品牌和学校品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这老师最好下台,我孩子不想上课”“这老师没经验,我要经验更足的”“我们都不喜欢这老师,请把原来的还回来” 当下,部分家长的所谓“维权”诉求多多,且言辞激烈。若处理不好,很可能引发学校危机,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校长有哪些应对办法呢?  当学校把新的课务表公之于众后,总有部分家长要求调换科任教师或班主任,这往往使校长感到头疼,因为他们的反映似乎不无道理:孩子是家庭百分之百或百分之五十(生育“二胎”后
期刊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国际友好学校的互访也增多。如何增进交流双方学校的获得感,是我们需要切实考量的问题。下面,以我校案例来谈一些经验。  树立正确的交流理念,不要让互访成为“走过场”。国际交流的目的是通过跨国界、跨文化的合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扩大开放办学,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它不是一种时髦的追求,而是在交流中实现共赢。基于这一共识,在交流中要追求务实的作风,让互访交流成为一
期刊
江苏省泗阳县是苏北和宿迁的文教高地。近几年来,局领导在快速建立起完备、科学、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带领全县中小学校狠抓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建设纯净校园、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特色鲜明的多样性教育品牌。  从本期起,本刊对江苏省泗阳县的基础教育作精彩的系列报道。从中,我们既可以认识众兴小学一位颇具个性和情怀的品牌校长,又可领略泗阳实验小学的大
期刊
桂林旅游学院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教师赵菁:我曾作为国家汉办外派的国际汉语教师,在泰国工作过一段时间。期间,我接触到了一些有汉语学习背景和零汉语基础的外国人士,他们对中国教育和汉语教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泰国某大学在读研究生说:“我觉得中国教育很好,大学里有很多学科可供选择,也发现中国学生很努力。但有的时候觉得他们有一点自私,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口非常多,竞争激烈的缘故吧!”  某名华裔泰国学生家长说:
期刊
“生活着就是美丽的,或许我创造不出奇迹,但我比你更幸运的是,我在教着语文。”初见朱莉萍,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熟悉朱莉萍的人都说,她对教育好像永远有一股燃不尽的热情,身上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即便已参加工作30余年。这次,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她的个人成长之路及其名师工作室的运作经验。  《学校品牌管理》:成长为名师,您付出了哪些努力?  朱莉萍:上师范学校时,我读斯霞、读霍懋征,立志要成为像他
期刊
教育言说,或教育片断感悟,或教育评论,或教育著作。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理应对教育有所裨益,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教育,为改进教育而努力为之。然而,现实中很多教育言说对教育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这些言说的“功劳”就是使教育工作总体氛围变差,矛盾加剧。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而喜欢快餐式消费阅读,大多人不想被盘根错节问题所困扰,不愿意进行理性思考转而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家校关系正在悄然变化: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普遍提高,不会再一味地“迎合”学校,反而对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甚至借此要求校长调换教师。  这种“倒逼教育”现象的出现,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是一種进步,一件好事,将促发教育反思。同时,校长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一味盲从,要善于开动脑筋,集思广益
期刊
校本教研的理念早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可,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还是有很多学校在推进过程中产生了异化,背离了初衷。  理论的神秘化  随着校本教研的提出,各种关于校本教研的课题操作、培训班应运而生,却缺乏实操性指导,缺乏理论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有效对接。很多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优秀教师也感到迷茫,对眼花缭乱的校本教研培训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从实质上看,校本教研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期刊
一个品牌,一段故事,一种文化;品牌的背后,往往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喜怒哀乐里舒张着品牌成长的力量,绽放着文化的魅力。  近来,广州市协和幼儿园(以下简称“协和幼儿园”)探索研发的《幼儿经络保健操》课程,引起教育同仁的广泛关注。在教育部提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背景下,这套以传统中医论和方法为指导,结合教育信息化技术实施的经络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课程形式落实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成为探索世界教育
期刊
五彩缤纷的校运会开幕式既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化实施。  每年校运会的重头戏当属首日的开幕式,这是各学校、各班级呈现自身文化特色和精神风采的绝佳机会。那么,对于如此重大的学校庆典场合,如何兼顾“中国风”与“国际范”?下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市的三個案例。  致敬经典,让校运会更厚重  从经典走来,向经典致敬,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的“致敬经典”主题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