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tt_step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育教學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体育老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较充分地提供自学、自练、自评和互帮互评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勤于探究,不断地进取和提高。在教学上,可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开展活动,教师切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更不要压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想像力。这样,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更加显著有效。以“前滚翻”的教学为例:
  ①教师出示动作挂图,简要说明练习要求和练习目标;
  ②学生通过观看挂图及其动作说明,形成基本的动作概念;
  ③分成小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
  ④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师生集中,让学生发表练习的心得体会,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动作;
  ⑤教师综合归纳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引出教学的重难点,再进行示范,讲解;
  ⑥学生继续练习。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自学自练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投入的学习心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提高和增强体质,不管学生感兴趣与否,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律“一刀切”。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造成素质好的学生因“吃不饱”,素质差的学生因“吃不了”而都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分层进行教学,能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以及对学习的需要去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并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如在跨栏跑的教学中,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栏分设为栏高、栏距不同的三个组别,有缩短栏距和降低栏高的,有中等栏高的,有调长栏距和调高栏高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栏高栏距进行练习,让他们都能三步过栏。这比统一栏高栏距的练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三、设置问题情境
  
  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除依赖于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和手段外,还要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练习、去探究。如在篮球运球的学习中,改变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就原有运球动作的认知,去自由体验运球动作,然后老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动作,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同学的练习。再由学生分析,最后老师归纳并提出问题:有些同学运球快而稳,而有些同学则控不好球,是什么原因呢?怎样做才能使球听使唤?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练习,使他们手、口、眼、脑并用,想练结合,更加科学地开展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练习过程中“自主学习”。
  
  四、改进评价方法
  
  把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综合性评价,更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不必再为自己的身体条件及经自己刻苦练习后还不达标而灰心丧气。因为这种评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力度、递进程序、合作关系等因素都考虑进去了,更关注不同层次之间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每位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动作技术高不可攀,认识到只要经过自己努力就能达到适合于自己的目标。久而久之,学生学习上的成功心理满足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产生良性循环,有利于整体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出积极反应,积极探索,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其他文献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育者首先要领会教改精神,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得好、教得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
上一节语文课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上好语文课。我个人认为,语文课成功的秘诀,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深厚的文学素养  一节课能否上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作用也尤为重要。而在一节成功课的背后,往往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现在是追求高频率、高速度的时代,这就使得许多人显得很浮躁,沉不下心来,甚至不安心教学,而沉稳淡定者少了,沉醉于文学天地的人少了,从而使得文学
学习需要兴趣和氛围,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和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應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的精神生活”。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产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境界正是中学英语课堂的努力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愉快教学考虑的着眼点也就在此。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就此谈点拙见,以期引起同仁们的兴趣,共同广泛、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进入高中,学生阅读过的文章已经不少,然而普遍收效不佳,原因在于不少老师为应付高考采用“填鸭式”教法。认为只要讲得多,学生自然会接受掌握。而没怎么考虑学生感受,使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进而对该学科产生厌倦情绪,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要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必须具备以下意识:  生活意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或叙述、报道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赞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發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认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当我们以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但一堂课如何开头,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热点时政导入 
一、教育评价的问题    当前,初中学生教育评价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甚至严重阻碍了学校事业的长足发展,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具体表现为:  1.评价目标偏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小组,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分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新课标指出:“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为此,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1.小组的划分  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情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我认为课堂提问依然不失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常规的教学方法,它是成千上万教师每天每周都在做的最平常的教学方法,却也是一种有明显教学价值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堂好的问题教学课,此言并不为过。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如此。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一个方向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