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责任心是道德品质的核心要素。基于对昆山市振华小学学生学习用品的管理能力情况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孩子学习用品管理能力较好,責任心较强,多数家长很少参与孩子学习用品的管理过程,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包办较多。家庭教育的失当以及学校责任教育与小学生责任心的养成规律不符造成了孩子责任心不强,学习用品丢三落四现象。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应当发挥学校的德育教育作用,同时家庭教育也应正面引导。
【关键词】责任心;学习用品;管理能力
责任心是道德品质的核心要素,是个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基本前提。责任心是个体对自身角色范围内的责任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有机统一体。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康德曾指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 “一种行为只有出于责任,以责任为动机,才有道德价值。”[1]由此可推,责任是个体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它对个体的道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缺乏责任感等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加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包办代替,从而造成了许多小学生责任心欠佳,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学习责任心,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等,小学生诸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令人担忧。儿童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特别是防止不良行为产生” 的重要时期[2],儿童阶段是责任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重视对孩子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培养小学生负责任的行为,促进其责任心的发展水平,是促进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实际了解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情况,研究者选择以昆山市振华小学为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对象为昆山市振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全体家长。调查采取了问卷法的调查方式。问卷主要采取了“问卷星”的调查方式。最终实际回收家长问卷共计1537份。在受访的学生家长中,有19.39%为一年级家长,16.98%为二年级家长,11.13%为三年级家长,16.46%为四年级家长,有15.61%为五年级家长,有20.43%为六年级家长。课题组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昆山市振华小学学生学习用品管理能力的现状,主要包括昆山市振华小学学生学习用品的自我管理情况、家长对管理孩子学习用品的态度、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用品遗漏问题的应对等。第二是昆山市振华小学学生责任心缺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有家长对孩子的责任心引导缺失、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以及学校老师对孩子德育方面的课程或教育欠缺等。第三是昆山市振华小学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昆山市振华小学继续积极推动德育工作、家长注重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等。
一、小学生学习用品管理能力的现状
1.绝大多数孩子学习用品管理能力较好,责任心较强
近98%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或是在家长的提醒和指导下完成物品的携带与整理,携带学习用品比较齐全。其中,有50.55%的学生能够做到独立整理学习用品,且摆放有序,课本、作业、文具能够归类叠放。有47.89%的学生能够在大人的提醒或指导下整理好学习用品。这些学生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表明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学习用品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自我管理的责任心较强,并且这种管理能力以及责任心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也在逐步加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存在1.56%的学生自己不会整理学习用品,需要家长代为整理,并且尚不能够将书本摆放有序,课本、作业、文具归类叠放。这近1%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一至三年级,而一年级学生占比更大。这说明,在责任心养成的过程中,小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内化之后的责任情感转化为责任行为,他们缺乏坚定的责任意志。建议家长指导孩子在先,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逐渐放手观望。
学生上学携带学习用品遗漏约占40%,而这近40%的学生在各年段中的占比相对平均。可见,实际上高段的学生不比低段的学生完成情况好,既然在高段中问题仍然存在,那么我们高段学生的家长是否意识到需要关注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呢?也说明,孩子打小不注意培养和指导,即便到了高年级依然会显得“稚气十足”,“长大了,就会了”的观点是靠不住的。
2.多数家长很少参与孩子学习用品的管理过程
对于是否检查孩子学习用品的携带情况,有52.05%的家长表示会偶尔检查,有32.27%的家长表示每天检查孩子学习用品的携带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有15.68%的家长表示从不检查孩子的学习用品。将近85%的家长会检查孩子学习用品的携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家长比较重视检查——好习惯从小抓起,低年级家长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高年级家长在“从不检查”中占比大。但是据学校老师反映,遗漏物品的学生不只是低年级学生,到门卫室致电让家长送物到校的也有不少中高年级的学生。可见,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提醒也是必要的,一些自觉性不高、做事不细心的孩子,家长切不可对孩子“绝对放手”和 “完全信任”。
在针对孩子整理和携带学习用品的问题上,过半(54.46%)的家长认为这属于孩子自己的事,自己不会参与或者过问。有42.81%的家长表示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提醒孩子整理和携带学习用品,这部分家长主要集中在低年级。以上两种观点我们都比较赞同,但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叮嘱,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只有2.73%的家长表示孩子还小,不能完全自理,需要家长协助。
二、小学生责任心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失当
一方面,家庭教育观念的异化。对小学生而言,自他们呱呱坠地之日起,家便是他们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自身行为等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今家庭大多是4-2-1,尤其在城市更是如此,因此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于是他们的成长问题、教育问题便成了一家人最关注、最重视的问题。首先,家长们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们关注孩子的成长,但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孩子的成绩优异,家长可以代劳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务,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惰性随之产生。长此以往,孩子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行为能力就会逐渐消退。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家长们忽视了“成才”先“成人”这一关键性步骤。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方式欠妥。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爱,但在他们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溺爱。调查发现,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罪,竟然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他们帮孩子检查作业和准备学习用具,甚至做一些手工作业。这是许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责任行为能力欠缺的重要原因。过分袒护和纵容孩子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许多孩子有勇气犯错而没有能力改错,以至于部分学生不能真诚地面对家长。如果孩子在犯错时家长不及时阻止,犯错后又不对其进行惩罚,时间一长,孩子不负责的习惯就会产生。
2. 学校责任教育与小学生责任心的养成规律不符
一方面,学校责任教育的目标整齐划一,并未真正考虑到这种齐步走的教育目标是否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需要。并且,在没有对学生责任心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教育者并不了解小学生缺乏哪些方面的责任心,也不清楚他们的责任心在形成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由于“儿童责任心水平与其认知、语言、操作能力等都有高度相关”。[3]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大,每个学段、每个年级的学生因年龄的不同,其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行为能力也有明显差异。培养目标的层次性、针对性不强,自然会影响责任心的培养效果。
另一方面,责任教育形式单一刻板。一直以来,学生们习惯了老师的灌输方式,习惯了等待接受整齐划一的知识结论。他们的思维被囿于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之中,无法自由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于是反思能力与追求真理的能力逐渐消失。很难想象,在思想上失去自由的人会是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人。
三、小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实践路径
1. 发挥学校的德育教育作用
责任心的发展需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学校应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服从外在要求向认同和内化转变。[4]首先,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其次,学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他们有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责任教育。最后,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单纯的、正面的环境。
在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多的教育智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不要忽略像忘带物品到校这样的小事,学生的成长正是由一件件小事串起的。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去门卫打个电话,这样就丢失了一次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屏蔽了一次家校的交流与合作。改变学生这些丢三落四的现状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必须重视。另外,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最好先打听下他的家长和以前的老师都给过他怎样的教育,讲过些什么道理,采取过什么措施,以便你的办法更奏效。学生的丢三落四一旦变成了习惯,我们就要重视寻找根源,他们的问题多半是家庭教育疏忽造成的,当然也少不了老师的教育。所以,除了一般的班级管理和教育之外,还要进行“个案诊疗”,找到其家庭教育具体的问题,让家长自觉调整,帮助孩子进步。当然,在与家长沟通时,也要注意艺术,与家长晓之以理,只会苍白的“告状”是不行的,要能诊断问题并准确支招。当然也要给学生支招,只是习惯了丢三落四的学生往往意志薄弱,还是需要家长在家多多叮咛,毕竟上学准备是在家里完成的[5]。
2. 家庭教育的正面引导
第一,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因为自由是责任产生的基础。在自由的环境中,孩子拥有自由选择责任的权利和主动实现责任行为的机会,此时的责任不再是外在的强加,所以孩子不用逃避责任而是直面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提供一些为家庭负责的机会,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决策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会有归属感,才会感受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员,自己有责任为家庭做出贡献。第二,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正是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分纵容和袒护,才滋生了孩子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生。现实生活中,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孩子负责任的好习惯。其一,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应及时指出并引导孩子主动改正,让孩子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好习惯;其二,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家庭、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督促孩子认真完成自己的分内事,如自己的作业独立完成并认真检查,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及时鼓励等。总之,在孩子责任心养成的过程中家长应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6]。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5:56.
[2]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8.
[3]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16.
[4]王晶.责任心发展的心理机制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8): 18-20.
[5]顾沁麟.当前我国小学生责任心养成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25.
[6]郑彩萍.责任在肩, 成功在前——浅谈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6):22.
【关键词】责任心;学习用品;管理能力
责任心是道德品质的核心要素,是个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基本前提。责任心是个体对自身角色范围内的责任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有机统一体。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康德曾指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 “一种行为只有出于责任,以责任为动机,才有道德价值。”[1]由此可推,责任是个体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它对个体的道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缺乏责任感等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加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包办代替,从而造成了许多小学生责任心欠佳,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学习责任心,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等,小学生诸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令人担忧。儿童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特别是防止不良行为产生” 的重要时期[2],儿童阶段是责任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重视对孩子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培养小学生负责任的行为,促进其责任心的发展水平,是促进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实际了解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情况,研究者选择以昆山市振华小学为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对象为昆山市振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全体家长。调查采取了问卷法的调查方式。问卷主要采取了“问卷星”的调查方式。最终实际回收家长问卷共计1537份。在受访的学生家长中,有19.39%为一年级家长,16.98%为二年级家长,11.13%为三年级家长,16.46%为四年级家长,有15.61%为五年级家长,有20.43%为六年级家长。课题组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昆山市振华小学学生学习用品管理能力的现状,主要包括昆山市振华小学学生学习用品的自我管理情况、家长对管理孩子学习用品的态度、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用品遗漏问题的应对等。第二是昆山市振华小学学生责任心缺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有家长对孩子的责任心引导缺失、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以及学校老师对孩子德育方面的课程或教育欠缺等。第三是昆山市振华小学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昆山市振华小学继续积极推动德育工作、家长注重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等。
一、小学生学习用品管理能力的现状
1.绝大多数孩子学习用品管理能力较好,责任心较强
近98%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或是在家长的提醒和指导下完成物品的携带与整理,携带学习用品比较齐全。其中,有50.55%的学生能够做到独立整理学习用品,且摆放有序,课本、作业、文具能够归类叠放。有47.89%的学生能够在大人的提醒或指导下整理好学习用品。这些学生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表明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学习用品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自我管理的责任心较强,并且这种管理能力以及责任心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也在逐步加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存在1.56%的学生自己不会整理学习用品,需要家长代为整理,并且尚不能够将书本摆放有序,课本、作业、文具归类叠放。这近1%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一至三年级,而一年级学生占比更大。这说明,在责任心养成的过程中,小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内化之后的责任情感转化为责任行为,他们缺乏坚定的责任意志。建议家长指导孩子在先,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逐渐放手观望。
学生上学携带学习用品遗漏约占40%,而这近40%的学生在各年段中的占比相对平均。可见,实际上高段的学生不比低段的学生完成情况好,既然在高段中问题仍然存在,那么我们高段学生的家长是否意识到需要关注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呢?也说明,孩子打小不注意培养和指导,即便到了高年级依然会显得“稚气十足”,“长大了,就会了”的观点是靠不住的。
2.多数家长很少参与孩子学习用品的管理过程
对于是否检查孩子学习用品的携带情况,有52.05%的家长表示会偶尔检查,有32.27%的家长表示每天检查孩子学习用品的携带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有15.68%的家长表示从不检查孩子的学习用品。将近85%的家长会检查孩子学习用品的携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家长比较重视检查——好习惯从小抓起,低年级家长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高年级家长在“从不检查”中占比大。但是据学校老师反映,遗漏物品的学生不只是低年级学生,到门卫室致电让家长送物到校的也有不少中高年级的学生。可见,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提醒也是必要的,一些自觉性不高、做事不细心的孩子,家长切不可对孩子“绝对放手”和 “完全信任”。
在针对孩子整理和携带学习用品的问题上,过半(54.46%)的家长认为这属于孩子自己的事,自己不会参与或者过问。有42.81%的家长表示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提醒孩子整理和携带学习用品,这部分家长主要集中在低年级。以上两种观点我们都比较赞同,但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叮嘱,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只有2.73%的家长表示孩子还小,不能完全自理,需要家长协助。
二、小学生责任心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失当
一方面,家庭教育观念的异化。对小学生而言,自他们呱呱坠地之日起,家便是他们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自身行为等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今家庭大多是4-2-1,尤其在城市更是如此,因此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于是他们的成长问题、教育问题便成了一家人最关注、最重视的问题。首先,家长们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们关注孩子的成长,但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孩子的成绩优异,家长可以代劳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务,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惰性随之产生。长此以往,孩子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行为能力就会逐渐消退。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家长们忽视了“成才”先“成人”这一关键性步骤。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方式欠妥。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爱,但在他们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溺爱。调查发现,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罪,竟然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他们帮孩子检查作业和准备学习用具,甚至做一些手工作业。这是许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责任行为能力欠缺的重要原因。过分袒护和纵容孩子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许多孩子有勇气犯错而没有能力改错,以至于部分学生不能真诚地面对家长。如果孩子在犯错时家长不及时阻止,犯错后又不对其进行惩罚,时间一长,孩子不负责的习惯就会产生。
2. 学校责任教育与小学生责任心的养成规律不符
一方面,学校责任教育的目标整齐划一,并未真正考虑到这种齐步走的教育目标是否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需要。并且,在没有对学生责任心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教育者并不了解小学生缺乏哪些方面的责任心,也不清楚他们的责任心在形成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由于“儿童责任心水平与其认知、语言、操作能力等都有高度相关”。[3]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大,每个学段、每个年级的学生因年龄的不同,其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行为能力也有明显差异。培养目标的层次性、针对性不强,自然会影响责任心的培养效果。
另一方面,责任教育形式单一刻板。一直以来,学生们习惯了老师的灌输方式,习惯了等待接受整齐划一的知识结论。他们的思维被囿于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之中,无法自由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于是反思能力与追求真理的能力逐渐消失。很难想象,在思想上失去自由的人会是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人。
三、小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实践路径
1. 发挥学校的德育教育作用
责任心的发展需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学校应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服从外在要求向认同和内化转变。[4]首先,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其次,学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他们有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责任教育。最后,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单纯的、正面的环境。
在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多的教育智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不要忽略像忘带物品到校这样的小事,学生的成长正是由一件件小事串起的。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去门卫打个电话,这样就丢失了一次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屏蔽了一次家校的交流与合作。改变学生这些丢三落四的现状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必须重视。另外,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最好先打听下他的家长和以前的老师都给过他怎样的教育,讲过些什么道理,采取过什么措施,以便你的办法更奏效。学生的丢三落四一旦变成了习惯,我们就要重视寻找根源,他们的问题多半是家庭教育疏忽造成的,当然也少不了老师的教育。所以,除了一般的班级管理和教育之外,还要进行“个案诊疗”,找到其家庭教育具体的问题,让家长自觉调整,帮助孩子进步。当然,在与家长沟通时,也要注意艺术,与家长晓之以理,只会苍白的“告状”是不行的,要能诊断问题并准确支招。当然也要给学生支招,只是习惯了丢三落四的学生往往意志薄弱,还是需要家长在家多多叮咛,毕竟上学准备是在家里完成的[5]。
2. 家庭教育的正面引导
第一,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因为自由是责任产生的基础。在自由的环境中,孩子拥有自由选择责任的权利和主动实现责任行为的机会,此时的责任不再是外在的强加,所以孩子不用逃避责任而是直面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提供一些为家庭负责的机会,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决策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会有归属感,才会感受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员,自己有责任为家庭做出贡献。第二,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正是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分纵容和袒护,才滋生了孩子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生。现实生活中,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孩子负责任的好习惯。其一,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应及时指出并引导孩子主动改正,让孩子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好习惯;其二,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家庭、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督促孩子认真完成自己的分内事,如自己的作业独立完成并认真检查,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及时鼓励等。总之,在孩子责任心养成的过程中家长应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6]。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5:56.
[2]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8.
[3]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16.
[4]王晶.责任心发展的心理机制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8): 18-20.
[5]顾沁麟.当前我国小学生责任心养成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25.
[6]郑彩萍.责任在肩, 成功在前——浅谈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