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张大千纪念馆修建始末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大千,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就称他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纽约国际艺术学会公选的“世界第一大画家”,国际上素有“东张西毕(毕加索)”之赞。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对张大千渐予公正、高度的评价。1981年以后,中共四川省内江地委和地区行署曾两次研究修复“大风堂”事宜,并由文化局向省级有关部门呈报。1984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张大千1949年应何香凝之请,为毛泽东主席所画的《荷花》,画面构图严谨,笔墨凝重潇洒,饱含颂扬、敬仰之意,美术界“大千热”愈发升温。大千故里四川内江,更为之荣为之傲。为研究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修建“张大千纪念馆”,更是刻不容缓。古人云:“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不可失也。”这里就从为呼吁奔走修建张大千纪念馆最尽力的一位人物——邱笑秋说起,也会说到一位从上海《解放日报》赴川的领导同志。
  邱何许人也?据《四川戏曲志》记载:邱笑秋在内江川剧团期间,创作、整理剧目共40余部,“反右”“文革”均以此定罪。“文革”后落实政策,邱退休时为内江市政协副主席、四川省人民代表。邱家与大千先生旧居仅距四五十步梯坎(内江为浅丘之地),“文革”武斗期間,造反派顾不上“牛鬼蛇神”,邱笑秋在大千先生三哥张丽诚、四哥张文修的热忱关心和支持下,住进了张家,画案就摆在“大风堂”内。他有幸临写了大千旧作和海外寄回的新画,零距离饱览张家珍藏的历代名家书画,眼界大开,画艺猛进。他无比膜拜大千先生,关注、收集、整理、研究大千的书画诗文,深为其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感动。大千先生每每以诗寄情:“已过中秋近重九,山川信美客思家”“有余地处便栽花,秋月春花总忆家”“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垂老可无归国日,梦中满意说乡关”……一位美国朋友给他捎去一抔家乡泥土,先生竟手捧故土泣不成声。1982年,大千先生还专门为故乡题写了“内江市志”“内江县志”八字墨宝,让他长子长女专程送至内江。先生病逝前亲嘱家人:“一定要将我的骨灰送回四川老家。”
  我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四川任教(后调四川省政府驻沪办事处工作),老家在蓉的邱笑秋当时在内江市川剧团工作,经我同事介绍而识,相互投契,友情愈笃,因此对邱笑秋为张大千纪念馆修建奔走的经过知之甚详。
  怀着对大千先生至高的崇敬、爱戴之情,1984年邱笑秋用12个昼夜,含泪奋笔完成大型现代川剧《张大千》初稿,8月定稿,集编剧、导演、舞美、音乐于一身,同年10月在内江首演。1988年应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六个单位联邀,赴京献演,首都24家媒体予以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曹禺先生观剧后上台祝贺称赞:“这出戏编得好,导演不错,演得好。”赵寻(原中国文联领导)撰文《一支招魂曲,满台家国情》。可以说,《张大千》一剧的成功,影响深远,为日后张大千纪念馆的修建,铺下了一块厚重的基石。
  内江市对修建张大千纪念馆十分重视。1985年底,内江市政协办公厅就《关于修复“大风堂”的建议》以“内政协【1985】54号”公文呈报中共内江市委、市政府。1986年元旦刚过,由内江市政协牵头,邀请市领导和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内江知名人士,召开了一次大型专题论证会,《建议》撰写者邱笑秋主讲,他从修建“大风堂”的意义,到堂名来历、地址选择、建筑构思、堂内设施和人员配置等作了甚为全面且积极可行的阐述,讨论非常热烈。最后,内江市委傅书记当场表态:要把“大风堂”(即后来的张大千纪念馆)作为内江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修建好,限于市里财力,要求市政协协助文化职能部门去省里、去中央筹集建设资金。
  何谓“大风堂”?据大千先生四哥张文修云:善子(大千之兄,爱国画家)、大千推崇汉代刘邦所作《大风歌》,又敬佩明代山水画家张大风简洁、磅礴的画风,故以“大风”两字作堂名(书画家挥笔寄情之所,多好用斋、轩、堂、馆、屋、楼等命之)。大风堂原址在内江市市中区半坡井附近之芭蕉井侧,此处乃一撮箕形院落,坐南朝北,正对象鼻咀,与太白楼(相传李白与内江首位状元范金卿交好,专程到内江访范,作诗《送友人》为千古绝唱,内江于清道光年间垒楼纪念)隔沱江相望,1979年旧城改造时被拆,憾哉!大千先生在大陆题画时,常用“写于大风堂”或盖以“大风堂”之印。张氏兄弟收藏古画亦常加钤“大风堂鉴赏”印章。善子、大千门人也皆以“大风堂弟子”自称。其实,邱笑秋乃大千先生私淑弟子,他七岁学画,先花鸟后人物,1964年后专攻山水,画坛早享盛誉。美国哈佛大学雷根教授称赞邱笑秋为“张大千辞典”。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来成都,接见的12位著名画家中就有邱笑秋,小平同志还亲自关心他的落实政策情况(《人民日报》和大型文献电视片《邓小平》中均有记载)。其巨幅画作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等多个重要场所皆有陈列。
  受内江市委派,市委谢副书记和邱笑秋衔命前往省里请示。省文化厅负责人告,修建国家级名人纪念馆必须经文化部批准。于是,两人带上省委谭启龙书记给国防部长张爱萍的亲笔信(内书“内江市委领导同志和笑秋同志谈到重建张大千生前画室大风堂一事,我表示支持……并望得到你的支持。”)上京,本以为顺,无奈路径不对。其时,谢副书记打电话到处联络,邱则搦管不辍绘礼品画,均无果。折腾半月获通知,此事须由中宣部批示,后文化部方能拨款。邱在文化部的朋友老赵催促他:文化部的文化设施经费近期就要分拨给各省市区了,若不抓紧立项,你们这次来京白跑。两人焦急,一筹莫展。
  那个闷得令人发慌的周末夜,邱忽接朋友甘教授(老八路,曾在《晋绥日报》《新华日报》工作,时任中国人大新闻系主任)电邀,约明日午聚,甘夫人要亲自炒回锅肉招待家乡来客。翌日,谢要去昌平办事,邱独自赴约。进门即喜,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川(江苏人,曾任上海《解放日报》记者)竟也在座。蒜苗回锅肉、麻婆豆腐等川味菜肴和着浓香川酒,谈笑甚欢,邱见邻座一位魁梧老乡很少开腔,便问许部长:“这位是谁?”许微笑道:“人家不让我介绍身份嘛。”甘教授接口:“老邱啊,你不认识他吗?他就是中宣部副部长曾德林同志。”哇!邱兴奋了,激动了,世事真有机缘巧合,这顿饭含金量太高啰!邱把内江要修复大风堂之事从头至尾简明讲了一遍。曾副部长听罢说:“这事就由许川同志负责处理吧。”其时,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正在京举行。邱当夜给许部长写了信,次日送上。许当即阅后在邱的信上批示“此事急迫……”,让邱交给省委宣传部分管这方面工作的李彦副部长。李彦知道,修建张大千纪念馆文化部先已有此计划,随即行文报中宣部。凡经事者,人人抓紧,环环紧扣,生怕误事。文化部的老赵是个热心人,他估摸着中宣部批文何时能到文化部,希望笑秋拿到批文满意而归,但邱也不能久等呀。幸运降临了,就在邱返川那天上午,老赵陪邱在文化部门口乘出租车,行李方摆进那一刻,老赵高呼:“老邱,批文到啦!”赵拿着中宣部公函从传达室急奔去复印一份交邱,笑秋那个欢快劲呵,如贫得宝,如旱得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邱笑秋数年呼吁,上下奔走,心目中的头等大事终于有了结果。
  张大千纪念馆坐落于内江市中心城区的圆顶山上,面揽沱江,目极青丘,旁侧太白楼巍峨耸竖,西林寺古木苍劲。邱笑秋为纪念馆题写了基石文字,并与大千先生家属一致推荐大千先生三子张心玉担任馆长。大千先生在美国的老友张学良将军欣然为纪念馆题写馆名。1991年4月,我有幸受邀亲历“张大千张善孖书画原作展及张大千塑像揭幕仪式”,置身质朴典雅、青瓦粉墙、芭蕉婆娑、极富川南建筑风貌的纪念馆中,近距离观赏大千先生幅幅传世佳作,至今难忘。1992年中秋佳节,张大千纪念馆正式开馆,宾迎四海,馨香中外。
  我调回上海工作后,邱先生有画相赠,书“与吴兄同客内江多年,虽今各归故里,仍常思念”。是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值得一提的是,邱先生也与上海有缘。2005年应原上海博物馆陈燮君馆长之邀,“邱笑秋香格里拉风情彩墨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中外观众多达数千,媒体多以大版面报道介绍;程十发先生因健康原因不能到场,特派儿子程助送来大花篮祝贺,并诚邀邱到其家中欢晤,我也有幸参与。去岁,“邱笑秋艺术馆”亦在“张大千纪念馆”近旁建成,邱先生亲迎四方嘉宾。如今,大千故里,双馆齐辉,内江旧貌换新颜,四川文化增亮色,大千先生当可“满意说乡关”啰。
  (作者为原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驻沪办信息协会副理事长)
其他文献
1940年年末,按照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决定,我和上海泉漳中学的4位同学一起,假装成回乡探亲的兄弟姐妹,經过10天路途辗转,终于穿过敌占区,进入根据地。当时苏北根据地已经连成一大片,我们经过海安、安丰、东台,到达目的地——苏北盐城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  物质匮乏、精神富足的抗大生活  我们抵达第五分校,在招待所住了下来。当时我们是多么兴奋啊!记得元旦当天,五分校的有关领导给我们介绍了抗
期刊
受命赴疆执行特殊任务  1977年上半年,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决定,由南京军区防化团(即83402部队)组建一个防化混合营执行下半年在新疆某地代号为“21714”核试验任务。根据中央军委和总部下达的任务和南京军区的具体部署和要求,防化团党委十分重视,全团干部、战士将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从思想、组织、作风、纪律、技术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经团党委多次研究,最
期刊
西湖边,有条北山路,爽朗开阔,色彩明艳。沿路西行,一过曙光路口,便改称叫灵隐路了。进入灵隐路,沿途景致开始多了一些凝重之气,明媚味渐褪。前行几百米到九里松,气氛更加幽深古朴,“苍翠夹道,阴霭如云,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间,衣袂尽绿”。相传为唐刺史袁仁敬植松于洪春桥,西达靈竺,路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如今,旧松大多不存,湿地松、晚松等多属1962年以后培植起来,已如偃盖,与灵隐的白云相接
期刊
今年是周恩来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纪念。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在上海乘坐“Porthos”号离华赴法勤工俭学,但是周恩来究竟是在哪个码头登船的,“十六铺码头说”“杨树浦码头说”“黄浦码头说”等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上海三个码头的“前世今生”的查证,辨明了周恩来的确切轨迹:从位于今天外滩的S.M. R Whangpoo Wharf乘上接驳船,前往位于今天秦皇岛路的N.S.M. R Whangpoo
期刊
近日我清理旧函,发现存有谢蔚明先生的信竟有十多封。一一拆开重读,就有一种听谢老倾谈,回到往昔岁月的感觉。  谢蔚明老引荐我为梁谷音写传  我和谢老的初识堪称一则文坛佳话,随之导引出一本书。  大约是1985年吧,我收到湖北大学戴易山老先生的信,他是一位研究戏剧、喜欢昆曲的老学者,他向我推荐上海著名昆曲演员梁谷音,说她是群星荟萃大上海第一个获得梅花奖的演员。她身世的传奇色彩决不逊于潘玉良,建议我为她
期刊
作为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象征,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金融贸易领域的率先探索、创新突破是浦东争当“领头羊”和“排头兵”的关键举措之一。我有幸在浦东开发之初,参与了创新突破政策的制订。  在尚未竣工的建筑里开始讨论和起草  1995年早春3月9日清晨,几辆小车从康平路市委办公厅、人民大道市府大楼、浦东大道浦东新区管委会、外滩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虹桥的外经贸委等处急驰而出,先后
期刊
林珊,原国际新闻社社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世纪之交入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传媒中的世纪女性》。  抗战时期著名记者孟秋江(1910-1967,原名孟可权)是我的六爷爷。2010年4月,我和林珊约好,16日去看她。她住在北京东方太阳城,我到达已是中午12时半过了。林珊正在午休,她关照小保姆料理我的午餐。  大约过了20分钟,房门开了,随之而来的是清脆爽朗的声音:“知道你来,我很高兴。我能见到常
期刊
《世纪》2020年第2期所刊《1974年复旦一场荒唐的教授考试》,在先师谭其骧先生日记中的记录,可作为此文佐证,摘录以供读者参考。  (1974年)1月3日: 傍晚束世澂【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通医术,谭其骧等常为本人及家属问医求方,一般登门。陈守实因年高病重,家人只能求束来家】、吴泽【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来,坐片刻,束应陈守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家之邀来视守老也。  1月4日:下午到学生宿舍参加
期刊
在云南先去拜“活化石”  在云南博物馆接见我们的是两位,一位是领导,一位后来知道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冲的外甥。在领导讲几句离开后,就由张冲外甥向我们详细介绍。说着说着,他就把话题扯到了苦聪人身上。  苦聪人是生活在哀牢山上的游牧人,摩擦取火,赤身裸体,用芭蕉叶挡雨。这引起我们三人的极大兴趣,我们很想先去看看这些“活化石”,然后去走访元谋人化石。  我们先坐窄轨小火车去哀牢山。过麻风病区时,我们闹了个笑
期刊
李学勤先生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等。我长期在上海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两地相隔,可专业爱好相同心相连。他知识渊博,待人厚道,热心助人,在共同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过程中,对我的教诲良多。  李学勤先生多次建议我组织编纂大众化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  在长期往来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