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物理实验课题研究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er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级中学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项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题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些能力与意识的培养,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
  一、课题中有一些探索性实验
  以往的学生实验,除了某些单纯的技能训练性实验外,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即在学过相应的知识之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另一类则是知识的应用,例如“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两类实验的前提都是认为学生已经掌握所涉及的知识,因此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知识。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没有很大的作用。
  探索性实验课题是为弥补这些不足而设立的。以“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为例。教学大纲并不要求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因此实验的前提是学生不知道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定量关系。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在测出若干组数据后列表,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出拟合曲线,用相应的函数表达这条曲线。如果再换其他几个弹簧做这个实验,还可以进一步解释函数式中参数的物理意义。
  按照过去对于验证性实验的处理,必须先学习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前就知道相应曲线的形状,实验后假若有的点不在这条曲线上,则要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但是,在这个研究课题中,学生事先并不知道它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只是在看到这些点的分布和走向之后才意识到它也许能用某个二次函数来近似地表示。在这种想法的鼓舞下,有些学生会尝试作出T2和m的关系曲线,在这之后就会明确地得到周期与小球质量的定量关系。
  在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这两种不同的作法中,实验内容可能相似,但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设计,学生的心理活动不一样,得到的训练也不一样。中学阶段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但是这个实验所用的方法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方法,学会这个方法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大纲安排这个实验,目的是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多学一个知识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也是这样的课题。
  二、许多课题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
  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大多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我们过去的科学技术教育却把这样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要么对,要么错,没有选择。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脱离实际,思想方法绝对化,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大纲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没有惟一正确答案的课题,目的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估测压力锅内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测量限压阀的质量而知锅内的压强,进而查表得知水的温度;但是也可以把热敏元件贴在锅外,其外再加保温层来直接测得,还可以把热敏元件直接放入水中;还可能有别的办法。在这些方案中,热敏元件的耐高温问题、直接放入水中时锅的密封问题,等等,都要研究。不同方案测得的水温肯定不会完全相同,这就需要讨论、评价。这些工作在以往的中学科学教育中从未有过。
  实验性课题中有一些技术问题,学生们的处理方法也肯定不会一致。例如在“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中,由于课堂演示所用振子的周期太小,阻尼太大,不能用来进行这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选用较软的弹簧,并去掉滑动轴。但这时如果水平放置就要解决小球的支撑问题,如果竖直放置则应解决弹簧下垂的补偿问题。
  三、一些课题是跨学科的
  氟利昂不是一种单纯的化学物质,其中有的成份能够破坏臭氧层,有的不能。无氟冰箱中制冷剂的化学成份是什么?它有什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冷的机理是什么?学生们在“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中可以进行讨论。
  “调查研究:灶具的演变”要求研究柴灶、煤球炉、蜂窝煤炉、液化气灶、煤气灶(天然气灶)、电炉、电磁灶、微波炉的燃烧原理(加热原理)和效率,比较燃料的燃烧值。“用电解法测定元电荷”要用化学课中学到的知识测量基本物理常量。这些也是跨学科的课题。
  四、与新科学技术相衔接
  怎样缩小中学物理课程与当代新科技的距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有几个研究课题打算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刹车防抱死系统(ABS)是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在汽车刹车时自动控制摩擦片与轮盘(轮毂)的压力,使车轮不与地面产生滑动摩擦,这样司机仍然能够控制车的运动方向。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机械能消耗在摩擦片与轮盘的摩擦上。这项技术虽然很新,但是它的物理模型并不复杂,利用高中物理知识可以做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剎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就是基于这种考虑设计的。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课堂小结”。本项实验研究旨在探索出既适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又具时代特征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的新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新”最主要的就是新在其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在新课程中,老师充其量只是顾问,每一个学生都要主动地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明白物理是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卷,总体有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的趋势:一是繁难偏问题大大减少。二是实验题的比重逐步加大。三是跟生活相关的物理知识逐步成为考试的重中之重。四是科学探究题成为各省市中考物理试题的热点。以上这些都要求
期刊
摘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高中数学总复习迫切需要较早沟通数学各分支的联系,完善中学数学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期待较早出现能力的“突变”,达到能够解决一些典型的数学综合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适应日益提高的能力要求。以高中数学总复习的目标定位和特点分析为切入点,探讨了高中数学总复习中的解析思路和新方法。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作为21 世纪的接班人必须要
期刊
内容摘要: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可能觉得是个难题,包括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都要帮孩子薄一些补习班。只在于数学对于现在学生仍是未知解答题,该怎么让大家熟悉数学,怎么喜欢它,让它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  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
期刊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中容易出现学生学习状况的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为了保护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可以采用隐性分层教学的方法,也就是在同一班级中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发挥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隐性分层教学  1.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
期刊
摘要: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效益的高低即语文教学效益高低的标志。许多教师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做了大量的探索,但作文教学的低效依然困惑着广大教师。我们在慨叹学生写作水平低下之时,是否也在反思自己教学中也有不当之处呢?  一、文前指导过多   作文是学生自由运用所积累的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展示文学才华的方式,因此,每次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应该
期刊
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是实施英语新课程的一个重大课题, 值得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讨,今天我就结合这个题目谈谈我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朝这方面努力的一些做法。  一、努力转化后进生  1.认真分析后进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后进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渴望老师的关注,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我们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  2.课堂提问倾向后进生。课堂上多提问中
期刊
摘要:新颖独特的题目,高深的立意(丰富的思想感情),典型的写作素材,精巧的构思,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但要真正将所积累的写作素材,内心深处丰富的思想感情转化为一篇优美的作文,还必须借助文字这个载体。语言文字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一个人好的理念,借助文字更容易传播,一篇作文,尤其是应试作文,如果语言亮丽生辉,也就更能夺人眼球,获得高分。  怎样才能使作文语言亮丽生辉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下苦功学习语言
期刊
内容摘要: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既有一定的规律,又充满着个性、人情和审美,有充满灵性的变式。所以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有规律可循,又“教无定法”——没有固定的程序。现代教学提倡“以导为主”的教学方式,这“导”既是引导、启发和领入,指示一个正确的认知方向。教师应从“独奏者”角色,从学习的主宰者变为指导者,改直接教学为间接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返还给学生,引导他们独立制定学习计划,实施计划。教师对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积极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初中教学中,往往是学生要喜欢一门学科,首先要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所以要建立新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