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中专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有的比较严重,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愿意多思考等方面的缺点。本文基于就业前提下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就业;汽车维修;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U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1-0221-01
引言
中专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机构,其在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对汽车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中专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教学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
一、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随着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以及中专院校招生规模扩大,中专院校的学生逐渐增多,但学校原有的教学设备设施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学校在汽车维修方面缺乏模拟设备、维修设备等,教学实践相对滞后;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综合素质较差,无法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技术信息,有的甚至无法正确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影响到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积累。
1.2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中专院校的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而设计的。汽车技术发展迅猛,且逐渐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但目前中专院校的部分教材比较落后,与新的汽车技术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未能符合岗位需求,学生与岗位脱节,失去了竞争力,这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
1.3 职业技能培养欠缺
中专院校虽然十分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不断调整着课程结构和课时,力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场地、设备设施、师资等原因,未能按计划教学,且专业课、技能课、公共课程之间的连接不紧密,教学分散,导致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造成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
1.4 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脱节
汽车行业具有其特殊性,汽车是一种综合了电、气、机等为一体的产品。因此,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但多数中专院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一方面,其课程体系的设置过多借鉴了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未重视汽车相关专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只考虑了提升学生的学历,安排了一些非汽车专业的课程,占用了较多的课时和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相应减少。此外,在调整课时时,理论课程的增加量明显增多,但实践课的课时较少,多数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学习理论,但缺乏充足的时间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导致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脱节。
二、改革建议
针对我国中专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中专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改革应进行以下改革,如表1所示。
2.1 完善課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使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体系与实验、实训、实习为一体,注重教学的实际性和有效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程,侧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中提升操作能力;结合汽车行业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一些有特色的课程作为补充,专门邀请汽车行业优秀人才到学校举行讲座,指导学生实践学习,分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重点,使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到汽车维修岗位中的必备技能,使学生有学习目标,从而满足岗位要求。
2.2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专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校各方面的改革措施都要基于就业为导向,坚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地位,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方案中,实现实验、实训、实习三步骤的循序渐进和连贯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实训是连贯的,在校期间应无间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培养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
2.3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纳入教学目标
职业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在教学体系中,学校要充分了解和重视社会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其纳入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对自身专业所需要考取的证书有充分的认识。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考取应获得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方便学生在就业时能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竞争筹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此外,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多项技能。
2.4 加强校企合作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可了解汽车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获取技术信息,以便在课程调整以及教学改革中提供信息支持,使学校教学能与汽车行业的需求相符合,从而提高教学与岗位人才需求的吻合度。此外,学校可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课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训方案、设计技能训练课题等;充分构建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教育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5 建设高质量的师资团队
素质优良的师资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汽车维修专业如果没有素质优良的师资团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则学生在维修岗位中只能从学徒做起,需要长时间地学习才能完全独立操作,且理论知识缺乏,这限制了个人的职业发展。而通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学,培养出的学生能迅速在汽车维修岗位中独立操作,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师资团队的建设可采用培养和引进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学校应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或培训,并举办各种培训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应引进高素质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这不仅能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引进的人才具备多年的从业经验,阅历丰富,可对学生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三、结束语
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在就业为导向背景下进行汽车维修专业改革尤为必要。但目前我国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存在较多问题,通过采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师资团队、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能有效解决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但汽车行业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学改革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在今后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中,希望与其他共同学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 姚明奇.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就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12):141.
[2] 宋飞.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就业应对策略[J].科技资讯,2013,(26):232.
[3] 张庆龙.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12,(35):252.
[关键词]就业;汽车维修;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U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1-0221-01
引言
中专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机构,其在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对汽车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中专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教学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
一、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随着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以及中专院校招生规模扩大,中专院校的学生逐渐增多,但学校原有的教学设备设施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学校在汽车维修方面缺乏模拟设备、维修设备等,教学实践相对滞后;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综合素质较差,无法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技术信息,有的甚至无法正确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影响到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积累。
1.2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中专院校的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而设计的。汽车技术发展迅猛,且逐渐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但目前中专院校的部分教材比较落后,与新的汽车技术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未能符合岗位需求,学生与岗位脱节,失去了竞争力,这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
1.3 职业技能培养欠缺
中专院校虽然十分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不断调整着课程结构和课时,力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场地、设备设施、师资等原因,未能按计划教学,且专业课、技能课、公共课程之间的连接不紧密,教学分散,导致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造成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
1.4 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脱节
汽车行业具有其特殊性,汽车是一种综合了电、气、机等为一体的产品。因此,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但多数中专院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一方面,其课程体系的设置过多借鉴了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未重视汽车相关专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只考虑了提升学生的学历,安排了一些非汽车专业的课程,占用了较多的课时和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相应减少。此外,在调整课时时,理论课程的增加量明显增多,但实践课的课时较少,多数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学习理论,但缺乏充足的时间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导致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脱节。
二、改革建议
针对我国中专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中专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改革应进行以下改革,如表1所示。
2.1 完善課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使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体系与实验、实训、实习为一体,注重教学的实际性和有效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程,侧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中提升操作能力;结合汽车行业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一些有特色的课程作为补充,专门邀请汽车行业优秀人才到学校举行讲座,指导学生实践学习,分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重点,使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到汽车维修岗位中的必备技能,使学生有学习目标,从而满足岗位要求。
2.2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专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校各方面的改革措施都要基于就业为导向,坚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地位,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方案中,实现实验、实训、实习三步骤的循序渐进和连贯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实训是连贯的,在校期间应无间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培养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
2.3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纳入教学目标
职业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在教学体系中,学校要充分了解和重视社会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其纳入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对自身专业所需要考取的证书有充分的认识。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考取应获得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方便学生在就业时能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竞争筹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此外,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多项技能。
2.4 加强校企合作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可了解汽车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获取技术信息,以便在课程调整以及教学改革中提供信息支持,使学校教学能与汽车行业的需求相符合,从而提高教学与岗位人才需求的吻合度。此外,学校可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课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训方案、设计技能训练课题等;充分构建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教育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5 建设高质量的师资团队
素质优良的师资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汽车维修专业如果没有素质优良的师资团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则学生在维修岗位中只能从学徒做起,需要长时间地学习才能完全独立操作,且理论知识缺乏,这限制了个人的职业发展。而通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学,培养出的学生能迅速在汽车维修岗位中独立操作,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师资团队的建设可采用培养和引进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学校应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或培训,并举办各种培训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应引进高素质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这不仅能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引进的人才具备多年的从业经验,阅历丰富,可对学生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三、结束语
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在就业为导向背景下进行汽车维修专业改革尤为必要。但目前我国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存在较多问题,通过采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师资团队、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能有效解决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但汽车行业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学改革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在今后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中,希望与其他共同学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 姚明奇.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就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12):141.
[2] 宋飞.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就业应对策略[J].科技资讯,2013,(26):232.
[3] 张庆龙.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12,(3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