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歌·罗思容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mufe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属于罗思容的客家蓝调,在柔软、清亮的歌声中,罗思容的生命自然流淌:既是女儿,又是母亲,还是恋人。可能是追求独立的传统客家媳妇,也可能是回望传统的现代自由女性。而所有的角色与吟唱,都浸透着生命的自在探寻。
  2007年6月,广州乐评人邱大立第一次听到台湾歌手罗思容的唱片《每日》。这一年,罗思容47岁,出了自己第一张音乐专辑,用客家语演唱。
  5年后,邱大立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瞬间被击中了。他从没有听过如此柔软的歌。“它们像一个个细细的线头,纠结在一起,遮蔽着无数个心事。”他甚至问自己,一个47岁的女人,怎么可以唱出这样的歌?
  即便在台湾,罗思容的出现,也让那些见惯好声音的乐评人惊叹。在台湾乐评人马世芳眼中,罗思容的歌,居然近乎“大地母神”的形象:“那些歌,总浸着夜里泥土潮润的气味,河流潺潺的低吟,火光微微。”而导演鸿鸿则在她的歌声中,“被带到一种与生活和自然合一的心境。”
  31岁生女,因女儿患有先天疾病,决定返乡,陪女儿在田园中成长,35岁开办儿童假日学校,42岁开始写歌,47岁出唱片,52岁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客家歌手奖、最佳客语专辑奖。罗思容的生命呈现出不可思议的自然与丰满。
  因此,2012年11月14日在广州举办的“食茶 山歌 揽花去”音乐会,对邱大立和他的朋友们来说,等了太久,为了这场音乐,他们筹备了半年之久,只为让这样的歌声,来到身边,“无论村庄或田野,皆可解渴”。
  这是一个美妙的夜晚,在暖色的舞台灯光下,罗思容身穿客家传统的蓝布衣,戴着红粉头巾,伴随着音乐轻轻摇曳着腰肢,用客家话浅唱低吟。这是属于罗思容的客家蓝调,在柔软、清亮的歌声中,罗思容的生命自然流淌:既是女儿,又是母亲,还是恋人。可能是追求独立的传统客家媳妇,也可能是回望传统的现代自由女性。而所有的角色与吟唱,都浸透着生命的自在探寻。
  第二天,在广州学而优书店举行的讲座上,罗思容光着脚,站在台上,笑容盈盈地讲述了关于女性、生命和自己的故事。
  少女
  罗思容出生于台湾苗栗一个传统的客家家庭,排行老幺,有两个哥哥。
  她生来就是一个客家女性,这个身份成为罗思容探索自身的起点。
  在讲座上,罗思容引用了十七世纪以来历史学者、人类学者对客家妇女的描绘,《大英百科全书》说︰“客家妇女是精力充沛的劳动者。”另一位名叫C. Fred Blake的教授认为︰“客家妇女从事耕种、保护祖传土地、维持家庭经济、防卫村庄、忍受贫穷和抗拒贫穷的能力,在华南处处可见……”客家妇女被描绘成无尽的付出、 无限包容 、无私的关怀的母亲风范。
  是这样的。罗思容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无尽付出、无限包容的女性。但她知道,妈妈不快乐。母亲是一个不快乐的客家女人,总是辗转在家务和工作之间,以最短的时间处理很多事情,因而也常常忽略子女的需求。
  小时候,家里没有冰箱,每到过年,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要做一大摞年糕,这便是接下来一年里孩子们的零食。罗思容家的年糕往往吃到清明节,母亲把年糕搓成细条状晒干,时间长了,年糕硬了,甚至长霉了。肚子饿的时候,家人便会拿上几条在身上抹一抹,算是擦掉了霉,当零食吃。
  罗思容开始觉得,母亲和客家妈妈们就像这年糕一样又干又硬,所有的生命和身体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和丈夫。
  她不想这样过。
  少女时期的罗思容是很叛逆的孩子,常常和母亲吵架,她回忆起十六七岁的自己,说自己甚至对自己的女性身份都不认同。不过,书本在某种程度上成功转移了她的这种情绪,母亲心疼她读书晚,又发现她功课很好,于是要求哥哥们也参与家务。国中毕业之后,罗思容离开了家去外地读书,独立生活不仅让她学会自我管理,也改善了她与母亲及家庭的关系。
  直到爱情来临,她才意识到在爱的关系中,每个人都需要开拓自己的世界。爱情在给予她力量的同时,也唤醒了潜藏已久的女性身份:“感受到自己像一棵植物,开始有一条生长的途径。”
  母亲
  1991年,31岁的罗思容生了女儿。
  女儿一出生就被检查出患有癫痫症,在一篇访问中,罗思容回忆当时的情景“为新生儿开处癫痫的药方有很大的风险,剂量不够无法治愈,但足够剂量的服用又有后遗症,会有损害智力、语言能力、肢体神经这三方面的风险。”
  怎么办?她真正开始体会做母亲的无助和焦虑,以及情绪的跌宕。
  那一年,她和先生黃汉坤决定搬到乡下去住,她全职养护这个小生命。湾潭村是个仅有百个散户居住的村落,他们租了一个几近荒废的农舍,然后种菜、种花、养鸡、养鸭,陪着孩子一起在田园生活中成长。
  她透过耕种、画画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土壤,接受天地的滋养,回到和孩子之间无私的爱,让她像一个孩子一样,每天对生命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若干年后,她写下了《每日》。
  “……看看我的女儿/香香甜甜的沉睡才发现/恬静的世界是那么庄严/屋旁的橘子花/甜蜜的香味/我的内心突然起了变化/像一个孩子/每日做着奇妙的梦。”
  《每日》后来被歌迷们视为罗思容的生命之歌。
  自己当了妈妈,她慢慢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很多客家母亲以及自己的文化母亲,“母亲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滋长的力量,开启的力量,孕生的力量。人重新找到自己回家的路径。”后来,她写了一首歌《心肝子,快快睡》。前半段是客家传统的儿歌,字里行间浸透着客家妈妈们没法全心照顾孩子的辛酸和痛楚。过去的父母碍于生活,需要付出极大的时间与体力,方可换得一家的温饱。
  “我的母亲没有唱摇儿歌给我听,因为她的母亲也没有唱摇儿歌给她听,即便有,也很辛酸。于是我就在这首歌的原型上继续发展。”
  她写道:“妈妈和你一起飞进梦里头/天清地明/天大地大/爸爸和你一起飞进梦里头/游山玩水/喔 宝贝睡了。”   她想将这首儿歌唱给那些失落亲情之爱的人,也唱给自己的父母听。
  女歌
  2002年,苗栗县文化局欲出版父亲罗浪的诗文集,罗思容为父亲整理诗集时,发现客家人文、山川的美好,透过文本和记忆的召唤,她开启了自己和母语文化的连结,并开始通过写歌寻找着回家的路。
  其实少年时代的罗思容一直喜欢唱歌,参加学校合唱团,也在教堂唱歌。大学时候流行校园民谣,她也写过一些歌,然而那时,音乐、文字都需要经过审核。所有的歌都唱着无忧无虑的小清新,唱着唱着,她也觉得没意思,就不唱了,以至于往后的许多年,她几乎忘记自己会唱歌。
  42岁的她,决定重新开始写歌、唱歌。一开始她用父亲的诗谱了十几首歌,从《吊桥》到《山城》,从《少女》到《黄昏的祈祷》,然后开始研究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自由朴素的吟唱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抒怀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创作。她发现,蓝调和客家山歌的文化背景很相似:非洲黑人被贩卖至美洲时,他们并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他们通过唱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悲伤或是思念。而客家民系在流离迁移中面对生存的艰难,也是透过唱山歌来排遣内心的感觉情绪。
  整理客家山歌时,她听到了传统客家女性的声音,她甚至欣喜地发现,原来受尽折磨的传统客家女性,也通过歌声诅咒过不公的命运。
  “别人的丈夫像丈夫,我的丈夫是只坏猫公。希望这只坏猫公快快死,让我这只画眉飞出笼去”,这是罗思容的作品《飞出笼去》中最有趣的一段歌词,来自客家山歌。2012年11月14日的演出中,邱大立一位刚离婚的女性朋友,当场哭了。罗思容将这首歌献给所有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献给那些争取自身权利的女性。
  不仅仅是性别,家庭、族群、社会规范……文化给人戴上的桎梏无所不在。罗思容在爬梳客家传统女性图像的同时,也在寻找自己的生命土壤和出路。她对每一寸文化带来的肌肤之痛都进行着坚决的抵抗和疗愈。
  她说:“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生命的牢笼,包括家庭、文化、意识、价值观……人若没有自觉和抵抗的勇气的话,何以能寻找到安顿身心的秘密花园。”
  女画
  2008年,罗思容在新竹县关西镇北山社区担任驻村艺术家。驻村艺术家计划是台湾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社区营造的一种途径,通过艺术活动和创作,带动整个社区的活力。
  罗思容的计划,就是带着北山社区一群65-90岁的客家女性画画。她设定了五个主题:童年生活经验、劳动生活记忆、饮食文化、养生与身体观、女性与疼痛,将这群老妈妈们分成小组,一组五到六人。每次聚会便针对其中一个主题让大家述说,再由小区的中生代协力做记录。
  老妈妈们不断让她惊奇,她看到了女性的创造力。“女人与疼痛”的主题里,罗思容发现,在物质缺乏的年代里,女人从经痛到分娩,看病吃药都很困难。客家女人便从最熟悉的大自然中寻找秘方,使用各种植物药草,女人和女人之间彼此分享这些民间偏方。
  “这是个很好的窗口,让我们看到客家传统文化在她们身上的印迹,例如:她们的爱情观、金钱观和家庭观”。罗思容同时看到了客家女性在家族和传统家庭所承担的重任,以及这种不平等的文化地位造成的女性自我压抑、自我封闭、自我隐藏。
  “我没法给予她们什么,但我知道她们需要的是生命主体的重构,让她们可以很真实地自我表达,直接地把感觉、情绪表达出来,甚至在相互之间寻找爱与精神上的支撑和鼓励。”当她理解这种压抑的根源,她开始透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引导她们重新建构跟自我的关系,将自己与生命记忆、日常生活、土地的印象,通过绘画表达出来。
  年长的婆婆们跟她说,拿画笔比拿锄头更重,不知如何下笔。
  她鼓励婆婆们,画画不需要“像”,画画是自己跟自己相处的方式,画画就是真实地画出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并且享受在里面。
  有一位名叫陈甜妹的阿婆画的《受伤的水果》中,青色与黄色蜡笔勾勒出完满的轮廓,一片稚嫩的绿叶像旗帜一般招摇着,然而水果的内部,却充填着乌七八糟的颜色,像一个长霉即将腐烂的橘子。罗思容看了很心疼不过也很欣喜,因为这位年轻时曾逃婚,并且曾说下辈子不想再当人的阿婆,在绘画的过程里也在抚慰自己的伤痛。
  一位3岁就做了童养媳的婆婆,因中风手指不便,创作了一幅《破碎的蜘蛛网》。偌大的白纸上,艰涩的线条断断续续地勾画出缠绕的曲线,宛若3岁孩童的稚作,或许童养媳的命运就像缠绕的蜘蛛网。一辈子打零工、带小孩却从未拿过画笔的她,却在77岁告诉罗思容,她觉得画画很快乐,她很喜欢。
  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2007年,罗思容为自己的第一张唱片定下了第一首歌,名叫《什么事都不想做》。
  “什么事都不想做
  細细地闻着海风的气味
  静静看着一朵一朵的云
  变成许许多多的船……”
  她盼望客家女性什么都不要做,盼望着她们在生命中看到真实的自己,享受在生活的融合,盼望着她们不再是终日忙碌不停的劳动工具。
其他文献
王明珂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年12月版  这是歷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首部随笔集。从父亲与家庭的一段故事开始,也谈到他留美学习的一些回忆,他回到大陆进行西南民族调查的故事。在自己的经历中,他怀念恩师,重新发现边缘时代的边缘人,寻访学界前辈的足迹,观察历史变迁的微观过程,从中可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与研究经验。
期刊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著 张伟劼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乌拉圭记者、作家和小说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最著名的作品是《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在那之后,他的每本书都是一连串言簡意赅的“小故事”。《镜子》是一部世界史,600个故事,就是600面镜子,有人看到骄傲,有人看到屈辱,有人发现过去,有人遇见未来。
期刊
迈克尔·桑德尔 著 邓正来 译  中信出版社 2012年11月版  明星教授桑德尔又出了新书。这位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所讲授公开课《正义》,在网络上拥有上亿点击率。在这本新书中,他論述了当下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之一: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市场的道德界限又何在?桑德尔认为,金钱交易越来越严重地破坏社会公正,他指出,
期刊
一位前银行家在干旱的澳大利亚南部沙漠地带建成奇迹农场,靠着海水与阳光,每年生产数以吨计的优质蔬果。但这巨大的成功在这项种植技术的发明者眼里却不值一提。  位于奥古斯塔港市郊外的这片沙漠距阿德莱德三个小时车程,它不是澳大利亚旅游册里看到的那种乡下地方。这里分布着火力发电站、矿场和炼铅厂,滨海地带点缀着一丛丛的滨藜,不时可以看见剧毒的棕蛇、红背蜘蛛,此外,还有袋鼠和鸸鹋。如果本地人有机会卖掉自己的地块
期刊
将尴尬的话题培养成一种文化,沈锐华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消遣,何况在吃喝拉撒四件事里,两个都在厕所里进行。他索性把生意卖掉,开始了建立世界厕所组织(WTO)的旅程,很快他迎来了第一次世界厕所峰会,并让11月19日变成了世界厕所日。  如果一个人可以活80岁,那么他大概可以有29220天自由支配。1998年的某些日子,40岁的商人沈锐华想起这个问题,还有多少天属于自己?  于是,他决定利用余下的14600
期刊
企业社会责任跟普通员工有多大关系?一项由VSO(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北京代表处)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联合进行的“中国企业志愿服务研究”调研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鼓励员工参与志愿服务。随着企业对公益的理解逐渐深入,花钱让员工去义务服务,已成为企业做公益的一种趋势。  一个普通员工凭业余兴趣做的公益项目,竟然被公司看中并大力推广,使全公司员工都帮着自己一起做——这是英特尔公司的刘唯利今
期刊
吴稼祥 著  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吴稼祥在这本书的开篇便指出,从公元前2070年 到今天,4080年时间里,中国就一直没有摆脱一个政治困境——要不要中央集权?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既有活力又稳定?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概念,又称“制度化分权”。 吴稼祥从历史入手,发现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5种政治体制,繁花其始,穷途其终,保持多中心治理,再现公天下大道,采用选举政治技术
期刊
每年花费数千英镑读大学,或者通过网络获得免费教育,你将如何选择?  对于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以及并不富裕的家庭的学生来说,不必花费昂贵学费而得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年前,在加州的一个屋顶停车场,我坐在丰田普锐斯电动车的后座上紧张地抓着车门把手,与此同时,汽车启动,驶向屋顶边缘,最后一秒钟在没有减速的情况下突然转了一个90度的弯。驾驶座上没有任何人。这是一辆Googl
期刊
场地是租来的,剧本是自编的,演员是临时的,道具全靠DIY,27岁的Wanny和她的朋友们就这样赶在“世界末日”前,办起了第一个“论坛剧场”。虽然是戏剧表演,虽然演出只有两个小时,但排练时,Wanny和她的朋友们需要去到社区和不同的居民交流,了解每个人面临的不同压迫。作为“被压迫者的剧场”,论坛剧场的目的是希望激发出反思和论辩,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  场地是租来的,剧本是自编的,演员是临时的,道具全
期刊
现代的、民间的《蜗牛》,生活这么美,我们慢慢过  对于民间艺术,他们由热爱生出忧虑,因忧虑做了《蜗牛》,又以《蜗牛》结识同道,生长出希望。杂志的成与败退居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用行动践行梦想,选择了有态度的生活。  2012年12月9日,周末,北京的天空碧蓝如洗,冬日的阳光愈显温煦。  邓超和几个朋友聚在北六环外的一栋居民楼的二居室里喝茶。这里是《蜗牛》杂志的新工作室,四个小书架和两面墙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