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生“枝”勿折枝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异样的声音。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切勿野蛮地“折枝”,要巧妙地应对生成,让个性之花绽开!
  “胸有成竹” 镇上通知我上一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起初我并没怎么放在心上,因为去年上过该课。于是便把老教案翻出来稍作修改,仍决定抓住“发愤”一词来串联教学。我自认为抓住这一词便抓住了题眼,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围绕“发愤”一词可以引发学生质疑,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然后层层剥笋,从“母亲河的熏陶”“古代英雄故事的感染”“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司马迁的人生追求”四方面,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通过紧扣“发愤”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加强双基训练,升华学生情感。修改完教案后便信心满满地进行了试教,果如预设,在授课过程中围绕“发愤”一词,“引发质疑”—“合作解疑”—“品读感悟”,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教后评课时老师们认为这一堂课紧扣“发愤”一词,层层推进,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是一堂成功的高效课。老师们的评价更是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节外生枝”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一天,我自信地走上讲台,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分组学习,提一个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分组讨论交流下来只有一个问题:“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心中一片慌乱,这个问题我没有预设到,况且书上也没有具体描写、叙述司马迁在写《史记》过程中具体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办?是强行把学生拉回到我原先的预设中,还是尊重学生,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我镇定一下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真会提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再读读书,从中找出答案。”在学生再次读课文的间隙,我迅速作出决定,尊重学生的选择,放弃原先预设。
  “顺势而引”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决定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解决学生的困惑。可怎么解决?在学生读课文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是很好的利用资源。
  【实录】
  师:你还能从其他地方看出“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生1:我从图中看出,条件很简陋:只有一桌、一灯,而且人还是坐在草上。
  生2:我从他的衣服来看,也许现在是深秋了,他穿着还是那样单薄,肯定很冷。
  师:你发挥了你的想象,想象司马迁在狱中度过深秋的日子!还有谁?(小手如林)
  生1:春天来了,百花齐放。本是赏花、饮酒的大好时光,他却孤零零一人在冰冷的狱中,奋笔疾书。
  师:“奋笔疾书”一词用得好。
  生2:夏天到了,蚊虫叮咬,又没水洗澡,可司马迁却不改初衷。
  生3:冬天到了,他没什么取暖,冷得直打哆嗦,仍专心写作。
  师:也许在写作过程中司马迁经历了更多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但他面对困难,退却了吗?
  生:没有退却。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从图上看,司马迁席草而坐,神态专注,他忘了一切。
  师:他真的忘了一切吗?
  生1:他不会忘记父亲的嘱托!
  生2:他忘不了身受宫刑的耻辱!
  生3:他忘不了他的追求!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生活的简陋,身体的疼痛,心灵的创伤,并没有挡住他写作的脚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这就叫——
  生齐答:发愤。
  “水到渠成” 上完课后进行了沙龙研讨,评课者一致认为:本节课没有从“发愤”一词谈起,而是另辟蹊径,从看图入手,对课文进行补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但“司马迁写《史记》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不是文章的重点,教者花了大量时间,兜了很大的圈子,似有僻重就轻之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语文课,是教老师想教的?还是教学生想学的?纵观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目标是要学生领悟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而学生想要明白的是司马迁写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书中又没有直接描写或叙述。在教的过程中,我放弃了原先预设的问题而满足了学生。我自认为从表面看,我是走了弯路,舍近求远,但通过看图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从春、夏、秋、冬四季,从陈设、衣着的简陋,体会到了司马迁生活的艰辛,更是由表及里地体会到了司马迁打不垮的信念——编史,这正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表现。这段“弯路”是我和学生一起走的,在走这段看似弯路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司马迁生活的艰辛,触摸到了他的灵魂。这是学生自己的选择,这条路是学生们自己走的,走得坚实,走得有力。课改至今我们一直呼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事实是在实际教学时老师们仍放不开手脚,总是牵着学生走。若让学生走自己的路,就是走“弯路”,可我认为这也是可喜的变化,更何况这条“弯路”是走向独立思考的捷径,我认为这段“弯路”走得值!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想学生所想,顺势利导方可水到渠成!
其他文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们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而作为教师,要学会艺术性地促进和增强孩子们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愉快地探索。  一、创设情境,寓学于乐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 受黑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的委派,我们承担了鹤岗市五号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监理任务。 根据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公司与鹤岗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处签定的监理合同,
一直以来许多英语教师都认为教师是课堂主体,把课堂45分钟的时间紧紧地抓在了自己的手里,而忘记腾出学生活动、展示、运用语言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体会不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不能形成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英语也课堂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实效。  要上好一堂有效实在的小学英语课,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情感,体现一个“趣”字  1.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
余干二小创办于1996年,是一所六年制县教育局直属小学。位于余干县玉亭镇中街,校园环境优美,靓丽怡人。学校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布局新颖
可持续发展观是全新的社会发展观 ,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在2 1世纪 ,高校学报要摆脱目前质量滑坡 ,发行量下降的境况 ,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个共同研究的教案,在实际教学中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演绎;看似精妙独到的教学预案,却得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是沿用了某位特级教师的教案,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理性地反思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追问:从理想的预设到理想的课堂,我们究竟还需要什么?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理念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他认为,教师的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把握,即课堂应答的能力
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工程建设的目的,能否发挥理想的工程效益.浇筑是混凝土成型的最后一
《简&#183;爱》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当今,对于该著作的翻译研究涵盖多个方面,该文从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视角出发,从李霁野和黄源深翻译的《简&#183;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