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教材的研读和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如何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和教学环节,如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已经成为每位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诚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身教学设计出比较合理的教学流程,但教师往往在努力追求“如何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时,却也同时忽视了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活动经验。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当、巧妙地使用好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的内容布置、任务完成方式、要求以及检查反馈与评价上做好文章,将会对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堂;有效教学
教学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学改革。对教材的研读和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如何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和教学环节,如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已经成为每位一线教师一学期的主要工作。诚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身教学设计出比较合理的教学流程。但笔者认为,我们往往在努力追求“如何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里,上好一节公开教学观摩课或在各种级别的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只要有一篇集众家之长的好的教案设计就可以了,可往往在一些公开教学或者赛课活动上,我们会看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所谓巧妙的教学环节有时却被学生的一个不经意的问题搅得七零八落,最后教师不得不花上一定的时间将学生重新拉回到自己已经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中来,否则这节课将在既定的时间内无法正常地进行下去,教学目标也将无法达成。仔细分析类似教学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当中被我们忽视掉的不正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了解即对学情的深入分析吗?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布置、指导和检查、评价工作,这对教学必将起到应有的辅助与推动作用。
一、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推动作用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是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二是指依靠他人(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的指导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也叫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虽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努力可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这一理论正是作为教师来讲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班级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新知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此为依据,教师便可以适时缩短教学新知的时间,进而可以将更多的教学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对新知的巩固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灵活掌握,结果必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明确预习的内容、要求及方式
接触过数学并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数学学科的知识点之间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学生对旧知的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他新知的学习产生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果与新知相关的旧知即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那么学生在学习和接受新知时就会得心应手,反之,则会阻碍对新知的学习。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保证课前预习真正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和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预习的内容
根据即将学习的内容及其特点以及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可以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作业。比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或空间图形认识的课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完成“查找相关资料”的预习作业,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选择查找途径,搜集所需信息并做好相应记录;再如,进行与计算有关的教学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基础知识一类的计算题,还可以安排与新知类似的尝试性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再附以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准备。
2.明确预习的要求和方式
课前预习是在无老师当面指导、无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在预习作业上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以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任务。
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独立完成预习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预习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才能清楚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以及要付出的努力,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如果在预习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困难,比如在提取相关基础知识时出现了“卡壳”,这时候可以允许有条件、有能力的家长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适时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在预习的方式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教师也需提出相应的要求。对于概念性知识(如认识课)的预习,可以让学生采用勾勾画画的方式在书上留下预习的痕迹,比如在自己能看懂的地方写上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在有理解难度和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对于计算或者需要动手操作(如空间图形)的实践类知识的预习,根据题型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或书本上,在预习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根据情况加注说明或标记。
三、预习的检查、反馈与评价
1.预习的检查
预习作业既然布置了,就要进行检查。没有检查的预习作业是毫无任何意义可言的,而且这种检查决不能流于形式,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预习作业的检查,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检查形式:一是可以安排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预习作业。小组长的检查主要是从表面上去看每一位学生有没有完成,比如填空题有没有空着没写、计算题有没有写在作业本上等等。二是教师亲自负责检查。教师的检查可以是随机地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个别检查,也可以对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性检查。教师的检查不同于小组长的检查,教师需从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的理解程度,从中探寻适合自身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利因素,所以,教师的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在条件、精力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地认真、逐一地检查每一位学生的作业,保证预习作业检查的时效性。
2.预习的反馈
怎样才能知道学生预习的真正效果呢?反馈很重要。教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后,从中获取的信息可能不一定是真实的,需要通过小测验等形式进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学生板演、书面作业练习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比如,在进行计算类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在安排相关基础知识复习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两道新知识的题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从练习的结果中反馈出学生对新知的认知程度,这样会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预习的评价
预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任务,它是学生在未接收相应的知识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的自发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会受到学习个体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影响,预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参差有别了。所以,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能力、认知水平的差异,进行有区别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教师不应过分地追求学生作业完成的准确程度,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良好自学习惯和自学态度的培养,而这势必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整体性评价的方式,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而对于个别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针对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作个别性指导。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寄予学生学習效果的希望,根据学生预习的整体情况,对教学活动提出新的目标要求,从而将学生的自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不仅仅是一句课改口号,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多思考、多实践、多探索,而有效的课前预习无疑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徽,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7-01.
[2]罗秀珍.维果斯基的理论要义及其教育启示.中国音乐教育,2003(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堂;有效教学
教学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学改革。对教材的研读和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如何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和教学环节,如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已经成为每位一线教师一学期的主要工作。诚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身教学设计出比较合理的教学流程。但笔者认为,我们往往在努力追求“如何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里,上好一节公开教学观摩课或在各种级别的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只要有一篇集众家之长的好的教案设计就可以了,可往往在一些公开教学或者赛课活动上,我们会看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所谓巧妙的教学环节有时却被学生的一个不经意的问题搅得七零八落,最后教师不得不花上一定的时间将学生重新拉回到自己已经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中来,否则这节课将在既定的时间内无法正常地进行下去,教学目标也将无法达成。仔细分析类似教学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当中被我们忽视掉的不正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了解即对学情的深入分析吗?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布置、指导和检查、评价工作,这对教学必将起到应有的辅助与推动作用。
一、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推动作用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是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二是指依靠他人(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的指导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也叫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虽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努力可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这一理论正是作为教师来讲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班级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新知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此为依据,教师便可以适时缩短教学新知的时间,进而可以将更多的教学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对新知的巩固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灵活掌握,结果必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明确预习的内容、要求及方式
接触过数学并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数学学科的知识点之间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学生对旧知的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他新知的学习产生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果与新知相关的旧知即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那么学生在学习和接受新知时就会得心应手,反之,则会阻碍对新知的学习。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保证课前预习真正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和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预习的内容
根据即将学习的内容及其特点以及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可以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作业。比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或空间图形认识的课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完成“查找相关资料”的预习作业,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选择查找途径,搜集所需信息并做好相应记录;再如,进行与计算有关的教学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基础知识一类的计算题,还可以安排与新知类似的尝试性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再附以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准备。
2.明确预习的要求和方式
课前预习是在无老师当面指导、无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在预习作业上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以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任务。
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独立完成预习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预习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才能清楚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以及要付出的努力,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如果在预习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困难,比如在提取相关基础知识时出现了“卡壳”,这时候可以允许有条件、有能力的家长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适时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在预习的方式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教师也需提出相应的要求。对于概念性知识(如认识课)的预习,可以让学生采用勾勾画画的方式在书上留下预习的痕迹,比如在自己能看懂的地方写上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在有理解难度和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对于计算或者需要动手操作(如空间图形)的实践类知识的预习,根据题型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或书本上,在预习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根据情况加注说明或标记。
三、预习的检查、反馈与评价
1.预习的检查
预习作业既然布置了,就要进行检查。没有检查的预习作业是毫无任何意义可言的,而且这种检查决不能流于形式,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预习作业的检查,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检查形式:一是可以安排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预习作业。小组长的检查主要是从表面上去看每一位学生有没有完成,比如填空题有没有空着没写、计算题有没有写在作业本上等等。二是教师亲自负责检查。教师的检查可以是随机地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个别检查,也可以对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性检查。教师的检查不同于小组长的检查,教师需从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的理解程度,从中探寻适合自身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利因素,所以,教师的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在条件、精力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地认真、逐一地检查每一位学生的作业,保证预习作业检查的时效性。
2.预习的反馈
怎样才能知道学生预习的真正效果呢?反馈很重要。教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后,从中获取的信息可能不一定是真实的,需要通过小测验等形式进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学生板演、书面作业练习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比如,在进行计算类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在安排相关基础知识复习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两道新知识的题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从练习的结果中反馈出学生对新知的认知程度,这样会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预习的评价
预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任务,它是学生在未接收相应的知识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的自发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会受到学习个体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影响,预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参差有别了。所以,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能力、认知水平的差异,进行有区别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教师不应过分地追求学生作业完成的准确程度,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良好自学习惯和自学态度的培养,而这势必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整体性评价的方式,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而对于个别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针对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作个别性指导。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寄予学生学習效果的希望,根据学生预习的整体情况,对教学活动提出新的目标要求,从而将学生的自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不仅仅是一句课改口号,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多思考、多实践、多探索,而有效的课前预习无疑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徽,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7-01.
[2]罗秀珍.维果斯基的理论要义及其教育启示.中国音乐教育,2003(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