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方舟:他研制的一个疫苗庇佑了三代国人(上)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98197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5年前一种怪病降临中国,一位年轻科学家以身试药,一剂疫苗庇佑了三代国人!直到今天,我们孩子都还在用。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就是顾方舟。
  3月3日晚,《新闻联播》报道了一条好消息,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已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就像科学家们预言的,新冠病毒很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样,最终与人类共生,而人类唯一能有效防御它的手段,就是疫苗!然而,疫苗从研发到被广泛接种,却是一项极其复杂、浩大的工程,在人类与传染疾病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中,已经有太多的科学家用自己的牺牲和奉献,为人类打造了那一剂剂“免疫金牌”。
  1955年,一种极具传染性的怪病降临江苏南通,全市1680人突发瘫痪,大多为儿童,466人死亡,病死率高达27.75豫。这种怪病发展得很快,幾年时间,就蔓延到全国。当时,人们既不知道这种病应该怎么预防,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刚被感染病毒的孩子,一开始就是感冒咳嗽,突然一夜间,腿就不能动了。染病后,超有过四分之一孩子死亡,活下来的也会手脚和四肢变形,成为终身残疾。这种怪病,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这一年,29岁的顾方舟从苏联留学回来了。他下定决心要攻克这种怪病。为了早日研究出疫苗,他不惜自己以身试药,甚至还让自己不到2岁的孩子试药……最终,他发明了一种好吃的“糖丸”,正是这颗“糖丸”驱走了威胁着几亿中国儿童生命的急性传染疾病。从60年代直到今天出生的孩子,都吃过这一颗小小的“糖丸”。
  不幸降临
  顾方舟,1926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富裕之家。他的父亲顾国光在海关工作,收入颇丰。在顾方舟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很是英俊,总是穿着一身整洁的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胡子刮得干干净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30年,顾国光在一艘非洲来的货轮上做外勤时,被一只酷似蚊子的小虫子咬了一口。起初,他只是觉得被叮咬处有点痒,谁知几个月后,就开始持续高烧。医生摇了摇头说:“这是黑热病(一种发生于14世纪,导致了欧洲1/3人口死亡的传染病)。”时年只有33岁的父亲,就这样撒手人寰,当时,顾方舟只有5岁,这是他第一次对传染病有了切肤之痛。90岁高龄的顾方舟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仍然会潸然泪下……
  父亲去世后,留下了四个年幼的儿子和一个还未成年的弟弟。母亲周瑶琴是小学教师,收入不高,一家人很快就陷入了贫困。周瑶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不仅独自扛下了丧夫之痛,为了养活5个孩子,她誓不改嫁,并狠心地将孩子们都送到自己母亲的家中,然后,隐瞒了自己32岁的年龄,考入了杭州助产士学校。三年后,她学成归来,带着一家人北上天津,在英租界开了一家接产诊所……从记事起,顾方舟的世界便充满了同学的嘲笑、洋人的欺侮、警察的压榨……一天,几乎累到虚脱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说:“儿子,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你要当医生。当了医生,我们就不用求别人了。”那一刻,他们娘俩抱头痛哭,父亲的病故,母亲的嘱咐,让顾方舟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天津很快就沦陷了,已经开始懂事的顾方舟,品尝到了当亡国奴的滋味。他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这个多灾多难的祖国。1944年,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开学典礼上,他站得笔直,举起右拳,庄严地宣誓: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就是为病人谋幸福……
  留苏归来,
  在北大医学院,顾方舟第一次从教授那里听说了当时的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有多落后:厕所沿街沿河而建,村落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卫生环境的恶劣直接导致的是疾病的流行,每年“枉死之人”都在600万左右,鼠疫、天花等传染病“无岁不盛行,无年不杀人”。教授常常讲着讲着课,就哽咽地说不出话来了。顾方舟十分震惊亦不敢相信的却是真真切切、每时每刻发生在中国城市和乡村的事实。他开始对自己的理想———做一名医生产生了动摇。当医生一年才能救多少病人?如果人民不幸,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自己的医生做得再体面,能安心吗?他把自己的目标,转变成了做一名公共卫生学家!从那个时候起,这个本想通过当医生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融为了一体。
  1947年,他参加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1949年10月,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顾方舟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到新中国最重要的疫苗生产基地———大连卫生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主要从事的是痢疾的研究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更主动要求奔赴现场,救治患了痢疾的战士。可是他刚在前线工作了一个月,就收到了所里的通知:速回大连!回来后,他才知道,是国家要派他去苏联学习。
  1951年8月,顾方舟和375位留学生一起踏上了北京开往莫斯科的专列,汽笛一声长鸣,他的心一阵紧缩,看着站在月台上刚刚新婚五天的妻子李以菀渐远的身影,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他舍不得妻子,但更牢记着周总理为他们送行时说的话:“你们每一个人出去学习,国内要花养活30个农民的钱,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学。”在苏联,顾方舟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常在还未大亮的早晨就进入了实验室,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出来。为了看懂世界医学尖端文献,他努力克服语言障碍,仅仅靠着几本简陋的参考书,就自学了俄语、英语、日语三种语言。1955年,在苏联整整学了4年,取得副博士学位的顾方舟终于学成回国。也正是在1955年,脊髓灰质炎在中国集中爆发。
  一天,一个中年妇女背着一个孩子找到他,流着眼泪求他道:“大夫,你把我的孩子治好吧。他以后还得走路,参加国家建设呢。”那一刻,他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好。想到几万个孩子染上这个病后,不是死,就是残疾,自己却无能为力,顾方舟心里难过极了……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脊髓灰质炎!
  (未完待续)据《壹学者》
其他文献
1949年5月25日,上海。早上六点零五分电台广播了“上海解放了”这条传遍全国、震撼全球的新闻;1979年3月,一则30秒的广告开创了中国电视广告的先河;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在上海浦东陆家嘴矗立。这三个列入中国广播电视史册的大事,都是邹凡扬经手、筹办的。邹凡扬是一位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传奇人物。  上过日军黑名单  邹凡扬是上海人,“一·二八”、“八一三”之后,邹凡扬的住
期刊
传承了千年的东阳木雕艺术,拥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而在这绵延了千年的传承中,一代又一代的手工艺人于漫长的岁月中雕刻时光,他们孜孜不倦地研习、传授,使东阳木雕的火种,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在“木雕宰相”黄紫金的故里———湖溪镇黄大户村,一场盛大的仪式正在进行。在这场木雕宰相黄紫金故居揭碑仪式上,黄紫金的子孙、徒弟、徒孙、重徒孙近300人,前来参加故居重建的启动仪式。黄紫金出生于1895,今年正好
期刊
疫情蔓延之时有些人暂时无法回家,等回到家時竟见家中植物疯长,甚至长了蘑菇。看到这条新闻不禁想起我上学时的教室,那是几十年的老房子,地面是用石砖铺的,每当雨后天潮,教室的角落便从石砖缝冒出蘑菇或青苔。  我所在的学校历史悠久,学校建筑以及课桌座椅也都历史悠久。课桌面凹凸不平,不垫上书或本,笔会把纸戳个洞。至于椅子也是摇摇晃晃,快散架了。为此学校专门雇用了一个木工,随时维修课桌椅。但我知道我所用的课桌
期刊
3月14日上午,记者获悉,老红军秦华礼于当天凌晨与世长辞,享年108岁。14日上午,秦华礼的女儿秦志红在朋友圈发文悼念父亲:我敬爱的老父亲不幸于今晨5时06分与世长辞,享年108岁。遵照老人遗嘱,后事一切从简。向长期以来关心关爱父亲的亲朋好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参加长征,曾是南邮首任院长  秦华礼,1913年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32年参加红军,他曾三过草地,在长征中多次负伤。他曾担任红四军军
期刊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期刊
2月17日下午,86岁的肖道清老人入住泰康同济医院感染八科,伴有全身乏力胸闷等症状,是病区年龄最大的重症患者,除了接受心电监护、持续吸氧,一天还需要十几个小时不间断输液。刚入院时,老人担心身体吃不消,加之思念家人,情绪有些不稳定。  那天上午,轮到我值班,队友告诉我,老人不愿配合扎留置针,得想办法劝劝他。我无意中看到老人床头的军棉帽,灵机一动问道:“大爷,您当过兵吗?我是武警部队的医疗队员,也是军
期刊
电视剧《新世界》用70集的篇幅讲了一个发生在22天里的故事。很多观众都批评该剧“注水”现象十分严重。忽然就想到了李保田。  在演艺圈,早有“李保田是‘戏霸’”的传言,且不说他在演戏时,会为了对一个角色的理解,与导演争得面红耳赤,还几次因不满制片方往剧中“注水”而走上公堂,这样的做法,让他在圈里显得很“另类”。  对于被贴上“戏霸”的标签,李保田倒是不以为意,因为在他看来,“方便面有面霸,洗澡有浴霸
期刊
彭银华走了,这位29岁的呼吸科医生,再也无法牵着他心爱的女孩的手,走进婚礼的殿堂了。2020年2月20日晚,江夏区卫生健康局发布公告,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彭银华,在抗击疫情一线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于2月20日21时50分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去世。如果不是这场疫情,他从年前就应该忙碌着试婚纱、订酒店、发请柬,在正月初八办场热热闹闹的婚礼……
期刊
作为影坛公认的“拼命三郎”,凌子风导演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大量作品,开创出一条将知名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成功之路,尤其是他晚年的《骆驼祥子》《边城》等作品,更是使他迎来了自己导演事业的巅峰。但是,这位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为了追求理想远赴他乡,从战火中走来的艺术家,一生所经历的,远比他拍摄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要丰富和精彩。  第一笔生意是捏泥人  凌子风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凌家原是满族正蓝旗,祖辈都在大清
期刊
小津安二郎是著名的电影大师,扬名世界。不久前,我有机会再度造访了东京镰仓茅崎市的百年民宿茅崎馆,这是小津安二郎生活工作过的地方。  他已经是第五代传人  那天,我们从东京出发,车程还是一个半小时。司机小孔事先已经给茅崎馆主人打了电话。去年初次造访时也是小孔开车,他对这条线路已是驾轻就熟。在狭小的巷子里,我们的车竟然妥妥地停在了茅崎馆的小场院中。  熟悉的茅崎馆又出现在眼前。我们先在那棵大树下的茅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