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提问是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手段。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过:“提问得好既教得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就教师提问的目的而言,问题设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实现教师的教,另一种则是为了实现学生更好地学。真正高效的教师提问应该是后者,这是值得教师在备课中下功夫去思考的内容。
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梳理、对比、分析发现,高效的问题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
要想上好课,教师首先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精准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向,实际就是探索用什么方法学、怎么学的问题。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确立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
例如,在教学《松鼠》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你认为松鼠是怎样一种小动物?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作者是如何写出松鼠这一特点的?”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基于教学起点设计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将注意力放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在出示了一个已经标明四条边长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之后,问道:“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你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怎么计算?”学生列举三种情况后,教师立即又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三种猜想是否正确?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动手试一试。”这样的教学,问题发自学生的猜想,行于学生探究,止于学生交流、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基于重要教学环节设计启发性问题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多思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主阵地。因此,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训练中不断得到提高。
在教学的难重点处提出问题 例如,“厘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一厘米长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大概是一厘米?”学生思考、交流,将抽象的长度单位直观化、具体化,从而促进对一厘米概念的建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在新旧知识对比处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完小数除法时,教师问:“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纵向对比、建立联系,可以快速帮助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记忆新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在思维发生偏颇时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松鼠》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体会是形象化描写好,还是百科全书式的、利用严谨的数据来描述好,多数学生都认为课文中形象化的描写更好,读起来生动有趣。这时老师提问:“如果公园里的管理人员要为松鼠做一个大小合适的笼子让它们在里面安家,应该读哪种文章更好呢?”学生立刻意识到这需要数据,所以后者更有用。这样的提问能够及时纠正学生思考问题时的片面与偏颇,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辩证看问题。
在探寻知识规律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时,当学生做完“125×64”和“25×36”两道题后,教师问:“这两道题数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解题思路,你发现是什么了吗?”这样,通过知识的横向对比,学生抛开知识表面现象看本质,增强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培养了善于探究的习惯。
在总结学习方法处提出问题 例如,讲完“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知识后,教师提问:“当我们看到一个组合图形时,怎样才能将它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到将图形中两个顶点进行连线或过一个顶点做垂线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总结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学生发展提出创新性问题
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如果单从教师提问角度来说,我认为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尽量做到:答案不唯一,方法不固定,关注思维的独特性与批判性。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开放,让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多,方法尽可能新。例如,“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谁还有不同的想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考之门,发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养成善于用独特视角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高效的提问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和理解新知的同时,努力实现思维品质的稳步提升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中心小学)
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梳理、对比、分析发现,高效的问题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
要想上好课,教师首先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精准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向,实际就是探索用什么方法学、怎么学的问题。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确立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
例如,在教学《松鼠》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你认为松鼠是怎样一种小动物?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作者是如何写出松鼠这一特点的?”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基于教学起点设计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将注意力放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在出示了一个已经标明四条边长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之后,问道:“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你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怎么计算?”学生列举三种情况后,教师立即又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三种猜想是否正确?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动手试一试。”这样的教学,问题发自学生的猜想,行于学生探究,止于学生交流、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基于重要教学环节设计启发性问题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多思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主阵地。因此,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训练中不断得到提高。
在教学的难重点处提出问题 例如,“厘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一厘米长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大概是一厘米?”学生思考、交流,将抽象的长度单位直观化、具体化,从而促进对一厘米概念的建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在新旧知识对比处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完小数除法时,教师问:“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纵向对比、建立联系,可以快速帮助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记忆新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在思维发生偏颇时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松鼠》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体会是形象化描写好,还是百科全书式的、利用严谨的数据来描述好,多数学生都认为课文中形象化的描写更好,读起来生动有趣。这时老师提问:“如果公园里的管理人员要为松鼠做一个大小合适的笼子让它们在里面安家,应该读哪种文章更好呢?”学生立刻意识到这需要数据,所以后者更有用。这样的提问能够及时纠正学生思考问题时的片面与偏颇,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辩证看问题。
在探寻知识规律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时,当学生做完“125×64”和“25×36”两道题后,教师问:“这两道题数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解题思路,你发现是什么了吗?”这样,通过知识的横向对比,学生抛开知识表面现象看本质,增强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培养了善于探究的习惯。
在总结学习方法处提出问题 例如,讲完“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知识后,教师提问:“当我们看到一个组合图形时,怎样才能将它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到将图形中两个顶点进行连线或过一个顶点做垂线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总结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学生发展提出创新性问题
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如果单从教师提问角度来说,我认为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尽量做到:答案不唯一,方法不固定,关注思维的独特性与批判性。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开放,让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多,方法尽可能新。例如,“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谁还有不同的想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考之门,发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养成善于用独特视角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高效的提问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和理解新知的同时,努力实现思维品质的稳步提升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