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y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刘勰也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可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品味语言”极其重要。那么,什么是“品味语言”呢?所谓品味,就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人们历来认为,真正的语文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育活动。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又该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重锤敲打,挖掘出文章语言中潜在的内蕴,使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呢?
  一说到“品味语言”我们就会马上想到“朗读法”,因为“朗读法”是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确实如此,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总之,语言的品味离不开朗读。不过,除了朗读法之外,还有很多好的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去探讨。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一点思考和尝试,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切磋。
  一.在联系背景中品味语言
  语言的品味,需要品出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与他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老师可以通过联系背景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文章选取一所普通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是自然环境描写,这句话在文章中好像是节外生枝,无关紧要。其实这句话写出了小说主人公小弗郎士去上学路上的亲身感受,也充分展示了小弗郎士丰富真实的内心世界。所以理解这句话非常重要。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
  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是属于什么描写?有何表达作用?
  生:这是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环境的美丽。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确实没错,能不能再深入地想一想呢?
  (学生皱着眉头,没人举手)
  师:想一想当时的时代背景,想想当时法国的境遇,也许你们会受到启发。
  生:当时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城市。
  生:老师,我知道了。这是以乐衬哀的写法。当时的环境是这么美好,呈现出和平景象,可是祖国却遭受着耻辱。这种写法更能衬托出下文的悲剧气氛。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非常感动。不用教师大力分析,只要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他们就能感悟到作者内心的情感。这种方法在时代背景气氛浓厚的课文中都可以运用。比如教学巴金的《短文两篇》,学生了解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的大片土地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才能领悟日、月的象征意义。高尔基的《海燕》,学生了解这篇文章写于俄国大革命前夜,才能真正品味出关于海燕形象的句子。
  二.在展开想象中品味语言
  如今,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品味语言,都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先找出品味的角度,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法、句式特征等;然后再看这些方法在句中所表达的作用;最后指出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或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或品质。其实语言的品味有时也不这么死板,有时一个句子蕴含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不是通过一个固定的格式就能品味出来的,尤其是古诗词语言,高度概括而又凝练,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讲得清楚,我们不妨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自己广阔的想象天地中去领悟语言的魅力。
  我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就采用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去品味语言。
  师:同学们,这首元曲非常短小、精练,刚才我们已经能背诵这首曲子了,现在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一下曲中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两分钟后我们互相交流。
  生1: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天的傍晚,夕阳暗淡地挂在天边,荒凉的古道上一个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孤孤单单地走过来,听着老树上的乌鸦回巢的叫声,看着旁边村庄里升起的袅袅炊烟,他不禁长叹一声:“断肠人在天涯啊!”
  生2:秋风萧飒的傍晚,一个沦落异乡的游子正从古道上走来,陪伴他的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马。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下的流水叮叮咚咚地响着;村庄里的人们已经开始烧晚饭了,炊烟缕缕。这位游子看了一眼正在落下的夕阳,心中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自己的亲人,伤心欲绝,肝肠寸断。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可见你们已经能够品味这首元曲了。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思乡之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之处。
  钱理群教授在《也说“语文与人生”》中说:“……即使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语言的气韵、内在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精神。”想象是我们学生最擅长的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品味了诗歌的语言,领会了诗歌中可意会又难以言传的韵味,何乐而不为呢?
  《天净沙·秋思》写景抒情很有特色。由于元曲的体式限制,在抒写过程中,不可能像现在的散文那样以随意的笔调,自由散漫地从容表达,它把作者所见所想、所感极其巧妙、凝练的融合在文本中,是非常精练的艺术品。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让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作者展开交流对话,以达到深入解读的目标。
  当然,想象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不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联想,而是根据阅读内容的实际需要,对特定的景物展开相关的联想,以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在更换词语中品味语言
  汉语词汇丰富多彩,更换词语,不是一种文字游戏,也不是为了变换而变换,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更换词语中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为了追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效果。
  《黄河颂》这首歌词以气势取胜,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其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确、形象、传神。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更换词语的方式让学生去品味语言。
  师:“奔向黄海之边”、“劈成南北两面”,把其中的“奔”改成“流”,“劈”改成“分”,好不好?
  生1:不好。“奔”的速度比“流”快,力度比“流”大。
  生2:“奔”能显示一种气势,而“流”显示不出。
  师:根据同学们的分析,可见“奔”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能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用“流”则速度和气势都不够。而我们的民族在当时也正需要这样一种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
  生1:“劈”改为“分”也不好。“劈”是用尽全力的,而“分”的力度不如“劈”。
  生2:黄河由高往低,就像劈柴由上往下,明显地把一样事物一分为二,很形象。
  师:同学们的分析太形象了。“劈”是从纵面剖开,黄河也是由高处往低处奔流,用“劈”不仅准确,而且显得有力、有气势,正好体现了黄河一往无前、勇不可挡的精神,这与我们所需要的民族精神是一致的。
  通过这样的换词比较,既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中用词的准确性,又让学生感悟到了黄河精神的伟大坚强,领会了作者写此文的意图。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文体的课文,既方便又实用。
  四.在变换句式中品味语言
  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反问句语气强烈,更有肯定意味;排比句式、反复句式可以增强语势;比喻句式、拟人句式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句式的变换,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妙处。
  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太美了。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有很多语言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师:下面有两组句子,你们觉得哪一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甲组:(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乙组:(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是个理想的境界。
  生:我认为甲组是(1)句好。因为(1)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既生动形象,又把济南的山、济南的雪写得很有温情,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它。
  师:分析得很精彩,那么我们再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如此有情趣呢?我们都把它们找出来,品一品,好吗?
  ……
  生:我认为乙组也是(1)句好。因为(1)句运用了反问句式,更加肯定了济南老城是个理想的境界,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同时用问句还能引起我们读者的思考。
  师: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就是用美的语言构建成的一幅生动的图画,需要我们细心去品味。
  学文千法,品味为重。语文学习要通过对语言的体悟和揣摩来落实,而通过变换句式,让学生在比较中懂得语言的魅力,也是品味语言的一种好方法。
  以上四个方面,是本人平时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炼。当然,语言的品味还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探究。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探究,都必须以教师吃透教材、明确目标为前提,以语言为主线,巧设疑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从隽永的语言中读出蕴味来,让语文课真正地上出语文“味”来!
  
  陈亚娥,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海。本文编校:石在中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平台,也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然而,目前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提问无效性的问题还显得相当突出,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为了便于课题的深入研究,我做了一个学生问卷调查:1.请总结任课老师课堂上的提问,你认为他们的提问有哪些特点?2.你对老师的提问感兴趣吗?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吗?为什么?  下面
考场作文讲求扣题,记人类记叙文讲究人物描写的方法,无论记人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讲求主旨的深刻性。为此,笔者对学生的一篇记叙文进行了改写,力求从这三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注:修改意见见括号里的文字,修改后文字用小括号标记)  这里有美丽的风景  生命的旅途不曾停止,持续不断地向前走,但我却从不曾感到乏味,因为不管在哪一个让我疲劳的站台上,我都会看到美丽的风景,但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学校门口的那个拐角处的
什么叫文本细读?顾名思义,就是认真、仔细、充分地阅读文本。文本细读是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指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述和分析。笔者现结合自身的体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度触摸文本,品味语言的芬芳,深味作者的思想,感受文本的人文意蕴,从根本上发展语文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学生质疑: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切
介绍一篇散文,《初为人嫂》。  我们5位姑娘一同进纺织厂,一起当学徒,又分在同一个班组,我们年龄相当,都很漂亮。信不信由你,我们几乎是在同一个季节里找上对象的。  那是一个多情的季节,一个卿卿我我的季节。但弄不清从哪一天起,我发现自己落伍了,我与其他4个姐妹不分伯仲的优势开始裂变。  姐妹们上夜班总有人送接,姐妹们的闲暇时间总有人陪伴,姐妹们喜欢什么就有人送到眼前,姐妹们想哭想笑想出气想撒娇,都有
这些年来,全国各地举行过很多各级各类的语文优质课评比(以下简称优质课评比),他们举办的主题、形式、范围或许有些差异,但其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即宣扬课改精神,引导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推介课堂教学方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基于这样的目的,优质课的评比也应该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体现课改精神,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优质课评比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然而优质课评
不知何时,中学语文教学刮起一股片面限时之风,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当然,限时是必要的,不能将教学时间无节制的拉长,而致效益少慢差费,如此,一则不符合时代之需,二则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片面则不可取。在现今教学中,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从教研人员到科任老师,主张在45分钟一堂课上,教师只讲15分钟,甚至更少。这种片面限时的做法不仅对语文教学无益,而且阉割了语文美学对学生应有的侵染和熏陶,不能达到
人,不能忍受无意义性的存在。人的一生始终逃不过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也回避不了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寻。选择中学语文,那曾是一份坚定的承诺:在那颗年轻的心里,只知道凭着对文字的钟
潺潺神定河水,流淌着一方热土悠长的眷恋;宽宽车城路上,镌刻着一所学校熔铸的辉煌。雄踞车城路49号的“十堰市第十三中学”,始建于1986年,是十堰市张湾区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二十
我国古代小说历史悠久,自东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为文言小说注入了新的内容,到六朝之时,佛教的信仰开始具体化为对观音的信仰,当时的小说家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纷纷把观音信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