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限时是一种阉割语文美学的做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何时,中学语文教学刮起一股片面限时之风,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当然,限时是必要的,不能将教学时间无节制的拉长,而致效益少慢差费,如此,一则不符合时代之需,二则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片面则不可取。在现今教学中,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从教研人员到科任老师,主张在45分钟一堂课上,教师只讲15分钟,甚至更少。这种片面限时的做法不仅对语文教学无益,而且阉割了语文美学对学生应有的侵染和熏陶,不能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简单操作——肢解了文章整体美感。由于某些学校的某些理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招致外地甚而至于远方的同行不弃车船之劳顿,来此学习取经。俗语云:“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此时此地的“经”是否与彼时彼地的“和尚”相亲相近,则很少顾及了,真是“不问三七二十一,拿来”了。
  笔者前不久听了一节茅盾《雷雨前》的教学课,为教者“三下五去二”式的教学活动的神速所咋舌。教者用3分钟交代了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用不足十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五个层次。至于对文章中字音、词义特别是象征手法作用等则一概不涉及,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做《创新课时训练》。当时,我还坐在凳子上,看教者如何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主旨,赏析作者运用象征的高超手法。因为,我想,让学生知道一篇经典作品写什么是浅层次要求,而教学的重难点才是教学任务重要之所在。但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教师仍行走在做练习的学生身旁。其间,我隐隐听到有的学生询问“水门汀”的“汀”、“模样”的“模”等字读音,提出“泛淘淘”等词怎么理解。我甚至听到一个胆大的学生提出“这篇课文就这样结束啦”的质疑。下课之后,我随口问了一个同学:这堂课你学到什么?他一种未置可否的样子。我又问:你明白什么是象征手法吗?他摇摇头。
  回到办公室,不足一刻钟的一堂名篇教学课引发了同仁的一番热议。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也有的没有表态,而我则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用了不到一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完成本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真有点时代速度的意味,而使学生获得了什么呢?我说不清。我想教者也许也不明白。仔细想一想,还是事出有因:这是学校骨干教师开设的一堂示范课。顾名思义,“示范课”重在“示范”上,学校的宗旨是让听课者上课时都如此仿效,此为一。二是时间短,任务重。一学期必须教完两本甚至两本以上的课本,不允许你细嚼慢咽。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我终究不能明白,语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解剖麻雀能影响教学进度吗?最后只有一个结论:片面限时的简单操作,只会肢解了文章的整体美感,只有使学生走马观花,教学的效果也只能是“雨过地皮湿”。
  设置障碍——阻塞了读者与作品对话的渠道。这一结论是近日听了教学台湾作家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的一堂课后所得出的。
  那是备课组内的一节公开课,笔者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学习、探究之心走进高二某班教室的。一走进教室就见黑板上写着五行字:可以预约的雪、第一部分(第1-4节)、第二部分(第5-11节)、第三部分(第12-22节)第四部分(第23节)。初见之,我并未惊奇,估计教学的重点是讨论作品的层次结构;渐趋之,我则有点瞠目结舌了。教者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学习林清玄的散文《可以预约的雪》。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呢?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老师说过朝同学望着,我等听课的人也等着学生发言,可约摸过了两三分钟,几十个学生面面相觑。教者见状,只好越俎代庖。她说:第一部分,朋友约他去看菅芒花,并点题。第二部分,由菅芒花写到看花的人,谈人世间的变化无常和不可预约性。第三部分,谈人生的变与不变并阐发作者的观点和立场。第四部分,作者从思绪中回过神来。起于菅芒花,终于菅芒花,前后照应,形成一个整体。“好,同学们开始做练习。”这是教者的最后一句话。
  教者的话一结束,我习惯性抬腕看表,用时接近十分钟。全班同学在默默做作业,而我在静静思考如何完成学校评课时必须说出三点不足的要求。读过此作的人都清楚,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写得非常精致,内涵丰富,结构谨严,曲径通幽,是一篇有哲理、有理性的佳作,值得研究探讨的地方很多。但,教者她一不指导学生诵读,二不带领学生赏析,只是把写什么硬塞给学生,将本该富有生机的课堂搞得索然寡味。究其原因,我还真弄出三点值得商榷之处。一是教者设置问题不好反而成了障碍,使学生生厌,不想也没有时间与作品对话;二是设置的教学目标单一,对内涵丰厚的作品教学,只顾及结构层次是远远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的;三是片面限时惹得祸,教者一味地限时,导致草率收场,没有赏读与品味,断然得不到作品的精髓。
  急功近利——满足了领导和教师的虚荣之心。教育是长期的隐性的工作,语文教学同样不可立竿见影,但是能够理解以至遵从这一理念者不多。虽说现在一味崇尚应试教育的观念有所收敛,但急功近利的心理依然存在。一堂课45分钟教师只能讲15分钟以内,就必然出现下面两种片面的现象:
  一是以练代读。圈内人都明白,要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一定的练是必要的,而如果一味以练代读则是做了本末倒置的傻事。没有一定时间的读,即使练也是练不好的。如:一位同行教学韩愈的《师说》,教师只讲了几个通假字、几个特殊句式,花时不到一刻钟,就让学生做作业,而不知句读的学生做起练习来觉得很吃力。这就是一个明证。有的老师将生动有趣的课文设置为几个问题,从字词到句章,无所不包。此种枯燥做法,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不可能的,难免剑走偏锋。
  二是以考代读。如果说以练代读老师还可以走近学生,那么以考代读则完全让学生孤军奋战了。有的老师津津乐道于把课文设置若干题目考学生,使其鲜活的作品肢解为几个机械乏味的填空题、问答题,让学生搜肠刮肚地按照所问想答案,大倒学生阅读作品的胃口。长此以往,学生一见读书头就疼的现象将不可避免。
  究其原因,学校领导和教师尤为关注的平时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的成绩,因此,片面限时是其虚荣心使然。急功近利之心存在一天,片面限时的做法就存在一天。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片面限时是一种阉割语文美学的做法。
  
  卜廷才,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淮安。本文编校:洪 鸣
其他文献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精彩篇章如百花盛开,艳放其中,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便是其中一朵。它展示了
对语言表达应用,历年的全国考纲和江苏考试说明均设置了不少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  江苏自主命题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稳定的题型:一道材料定向概括题,一道造句题。  第一类:材料定向概括题  一.典型题例  例1.(2010年江苏卷·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全日制普通
“利朗商务男装,简约而不简单。”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是一种品位,这种品位体现在设计上细节的把握,每一个细小的局部和装饰,都要深思熟虑。艺术是相通的,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如果能处理好一个细节,往往会在课堂中演绎不可预约的精彩,带来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一.你的爱总是紧紧跟随!  一个经验丰富又富有爱心的老师,他(她)每到教室总是会扫视
教材如有心,想必也会感慨世事多变,荣辱难料。在标准化考试时代,因考试多取自教材,教师授课多以本为本,字斟句酌,条分缕析,不惜挖地三尺,教材是“万千宠爱在一身”;而今时过境迁,中考、高考命题几乎全出自课外,教材中的课文似乎不再那么受人青睐,教材遂成明日黄花,风光不再,高中语文课尤其明显,课内现代文则更受冷落,形同鸡肋。  教材“失宠”“受宠”间,我们不由得想问:教材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它?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平台,也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然而,目前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提问无效性的问题还显得相当突出,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为了便于课题的深入研究,我做了一个学生问卷调查:1.请总结任课老师课堂上的提问,你认为他们的提问有哪些特点?2.你对老师的提问感兴趣吗?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吗?为什么?  下面
考场作文讲求扣题,记人类记叙文讲究人物描写的方法,无论记人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讲求主旨的深刻性。为此,笔者对学生的一篇记叙文进行了改写,力求从这三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注:修改意见见括号里的文字,修改后文字用小括号标记)  这里有美丽的风景  生命的旅途不曾停止,持续不断地向前走,但我却从不曾感到乏味,因为不管在哪一个让我疲劳的站台上,我都会看到美丽的风景,但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学校门口的那个拐角处的
什么叫文本细读?顾名思义,就是认真、仔细、充分地阅读文本。文本细读是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指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述和分析。笔者现结合自身的体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度触摸文本,品味语言的芬芳,深味作者的思想,感受文本的人文意蕴,从根本上发展语文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学生质疑: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切
介绍一篇散文,《初为人嫂》。  我们5位姑娘一同进纺织厂,一起当学徒,又分在同一个班组,我们年龄相当,都很漂亮。信不信由你,我们几乎是在同一个季节里找上对象的。  那是一个多情的季节,一个卿卿我我的季节。但弄不清从哪一天起,我发现自己落伍了,我与其他4个姐妹不分伯仲的优势开始裂变。  姐妹们上夜班总有人送接,姐妹们的闲暇时间总有人陪伴,姐妹们喜欢什么就有人送到眼前,姐妹们想哭想笑想出气想撒娇,都有
这些年来,全国各地举行过很多各级各类的语文优质课评比(以下简称优质课评比),他们举办的主题、形式、范围或许有些差异,但其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即宣扬课改精神,引导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推介课堂教学方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基于这样的目的,优质课的评比也应该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体现课改精神,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优质课评比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然而优质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