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范源廉的“师道”思想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t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师道”传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范源廉倡导“师道”精神,视“师道”为广大教师应当保存和光大的“国粹”,他身体力行并施行于民国时期的北京师范大学。范源廉的师道思想对新时代弘扬中国优良教育传统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范源廉 师道 文化使命
  范源廉是清末教育新政和民初学制规划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长期在清廷学部和民国教育部任职,先后担任学部郎中、参事,三次出长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晚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与他有着师生之谊的梁启超用“斯文垂廿载”来评价他的重要贡献,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靳云鹏以“师表重寰区”来称颂他的伟大人格。他倡导的“师道”思想,承续了中国悠久的“师道”传统,是推动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教育传统有重要的启示。
  “师道”是应当保存和光大的“国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新旧递嬗,内忧外患,对传统抱有敬意又对变革充满期待,是那一代有识之士的一个共有特征。范源廉早年茹苦课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青年时期进入引领一代风尚的时务学堂学习,开始接受维新思想和新学西学。戊戌变法时期,范源廉积极投身南学会的活动,希望能够推行“合群力、牖民智”的“救时”宏愿。戊戌变法失败后,范源廉受梁启超的感召,东渡日本求学。日本因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整个社会充满活力的新气象,使范源廉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这坚定了他兴学报国的追求和信心。归国后,他由清廷学部继而进入北洋政府教育部,逐渐坚定了“兴学图存”的报国情怀。作为实干型的教育家,他深知,办学涉及方方面面,主体无外乎政府和人民。而当时的中国,政府缺乏“统一强毅之力”,人民不具“独立自营之性”,两者“力有未逮”,所以兴办新学、发展新式教育常常裹足难行,事倍功半,是困难而不讨好的事。范源廉殚精竭虑,他以“此道自任” 的担当精神,“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意识,自己率先垂范同時又推己及人,将教师作为实现“兴学图存”大任的直接依靠。1914年2月,他发表《教师之大任》一文,文中指出:“今即断言,谓吾国必兴学始能图存,苟学不兴,则终必亡。”“学之兴废,视乎风气之开塞,而能开塞风气者,莫若教师之自身也。”教师“实居于开发风气、转移国运之地位”,要“自尊、好学、尽职”。范源廉用“师道”来萃取和提升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他指出,“我国师道盛于古昔,师道也者,实至可宝贵之国粹,当求所以保存之,更当有以发挥而光大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范源廉对中国师道传统的高度珍视,对光大中国师道传统的真诚愿望。当然,他心目中的师道,不同于《学记》中“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的“师道尊严”思想,也不同于韩愈《师说》中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为师、求师之道。相对于二者,他显然有更高的期许,“即吾今以兴学图存之大任归诸教师者,亦不过期其本悲天悯人之怀,以尽觉世牖民之责而已。”这个道,是与国家安危、民族兴衰、民众福祉联系在一起的。“有为者亦如是,举国中多数之教师,安见无踊跃兴起、当仁不让而振起师道之精神,以新此学荒道敝之天地者乎!”范源廉不单单是传统的 “守护者”,面对“旧者多已破坏,新者未至完成”的时代危机,他心中担忧的是“学荒道敝”,追求的是布新和出新,希望的是通过以教师为先导的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社会、中国教育能够展现新的面貌、新的气象。这是他异常珍视、大力褒扬“师道”传统,并为之赋予新的内涵的根本所在。
  师大师生要以振立“师道”为已任。范源廉对师范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青年赴日留学不绝于途。在日的中国留学生群体,趋之若鹜地学习法政。范源廉却学师范、讲教育,迥异众流,以至于被大家称为“范师范”。首任教育总长期间,他推动了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分区规划。对于全国教育问题的整顿,他的一个重要主张是“首重师范之养成,以正本清源”(见《范源廉集》37)。1923年,范源廉以三任教育总长之尊就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之请。表面上是因为北师大师生对其有如甘霖的渴盼,但从根本上说,这个职位也有利于施行他对于师范教育的主张。就任北师大校长不久,北洋政府再一次任命范源廉为教育总长,面对两个职位的选择,他坚辞总长之任,给出的理由之一是,“居校长地位,尚可对于教育事业踏实办理。”(见《范源廉集》251)范源廉是在北师大办学经费没有着落、教师队伍不稳、学潮不断的艰困处境下,到校就职的。开学典礼上,范源廉面对全校师生发言,“无论政局如何纷扰,只要我们个人精神不乱;无论经济如何困难,只要我们大家志气不馁;那么,前途便有无穷的希望。”作为全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应该秉持什么样的精神,坚持什么样的志气?范源廉很快给出了答案,他亲自给学校撰写了校歌:“往者文化世所崇,将来事业更无穷,开来继往师道贯其中。师道,师道,谁与立?责无旁贷在藐躬。……弘我教化,昌我民智,共矢此愿务成功。”在这首校歌中,“师道”被三次提及,与1914年他对师道的阐释有所不同,他赋予师大的“师道”责任,有着宏大而深远的文化关怀。这与《论语》中孔子发出的感慨,“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有着异曲同工之义。在范源廉的思想深处,文化关乎民智的通达和国家的兴旺,师道维系着文脉的延续和文化的光大,师范大学必须高扬师道的旗帜,引领教育的时代潮流,“振立师道”是师大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当然,这个师道,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为师者的职责,更重要的是报国为民的师大责任、“弘我教化,昌我民智”的师大志向。1924年6月,范源廉为毕业同学题词“以身作则”,并注解为,“师范大学毕业诸君以教育为职志,特本‘言教不如身教’之旨,为书四字与同学录,共勉之。”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以身作则”被奉为北师大的校训,这是“师道”精神在日常、在行动的落实。范源廉终生就是这样做的,熊希龄评价他“本孝悌以模范国民,施于有政,人无间言”“视教育为终身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所主张的师道,在他是身体力行的,在师大是得到认同和推行的。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生态学理论的日益完善,生态话题越来越成为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新内容。虽然国内外有关生态文学研究的专著和专业论文数量颇为丰富,但是聚焦十七年小说生态话题的专门性研究相对不足,甚至有学者论断中国的生态文学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而刻意回避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生态书写。本文尝试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个角度出发把握十七年小说中的生态书写,重点阐释这一时期小说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始
在我国未推动教育改革之前,我国教师一直选择传统的教学讲授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无法充分激起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探究兴趣.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新课改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
内容摘要:席勒是西方美学史上美育思想的先驱,他的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通过审美游戏塑造具有完整人性的人,实现人的“自由”。席勒认为人必须通过审美游戏才能从单纯的感性状态上升为理性和道德的状态,审美游戏是塑造完整人性与实现人的“自由”的先决条件和重要途径。席勒美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和哲学基础,对西方美学思想和现代社会都具有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审美游戏 完整人性 人的“自由” 美育   席勒是西
内容摘要:张惠言《词选序》立足于温庭筠及《花间集》词,以《国风》、《离骚》旨趣为艳词精神本原,阐述艳词的本质、审美特征、表现手法、鉴赏原则,确立其词学思想,对艳词乃至词创作与评论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关键词:张惠言 风骚艳词 《词选序》   张惠言,字皋文,号茗柯,常州武进人。清嘉庆二年,即一七九七年,张惠言设馆于安徽歙县金榜家中并与其弟张琦共同编纂《词选》为金氏子弟讲授词学,《词选》中关于温
云南地区在新中考改革以后,生物学科从之前的10分改为40分制,其中实验操作占10分(从2020届开始),说明实验操作及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是一门需要做实验的基础性学科,做实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了零基础的汉语成人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简要列举了建构主义假说、认知学习理论、临界期假说及互动假说等和成人互动式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成人学习特点,针对教师的互动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零基础 成人学习者 互动式教学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课堂。现代的教学课堂逐渐将传统课堂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开始注重学以致用
内容摘要:对《文心雕龙》“通变”论的研究,在程度上的更加深入和范围上的更加广阔是近十年来此方面研究的特点。针对“通变”论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的研究仍在深入和扩大,对“通变”观与刘勰其他观点的相互解释和生发也持续展开,此外,当代学术研究领域多元对话的特征也在“通变”论的研究中体现出来。但是,近十年此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开掘不深和缺乏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通变”论 思想文化背景 多元对话 述评  
内容摘要: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文化差异会对涉及两种语言代码转换的翻译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中英文化在价值观、审美观及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以采用提出了归化、异化和意译等几种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 翻译障碍 翻译策略   有人把翻译比作妻子,应该“忠实而美丽”。也有人认为译者只要有一本双语词典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但在实践中,要进行忠实而通顺的翻译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翻译和文化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社会对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信息化
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有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当今社会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