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国标本四下),记叙的是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经过多次观察,作者不仅发现他所画的鱼活灵活现,还发现了他是一位聋哑人,所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曾经两次在不同的班级执教这节课,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画鱼青年忘我的精神,两次课我都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适时插入“现场采访”的教学环节。同样的组织形式,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在学生阅读渐入佳境的时候,我做主持人对多位对象进行了现场采访,如对聋哑青年问:“你是如何学画画的?”“你的画技为何这样高超?”如对围观的人问:“如果你在现场,面对这个青年,你最想对聋哑青年说些什么?”虽然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可是给人的感觉还是未能入情入境,而且,学生回答的大都局限于文本,与我课前预设相距甚远。
就这一问题,我特地请教了一位资深的语文教研员,她认为此环节的设计形式还是可取的,但课堂教学的理念仍没能从传统的教学桎梏中解脱出来。仔细思考一下何尝不是这样呢?设计初衷很好,可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追问不就等于满堂问吗?虽然问的形式很新颖,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被询问的对象,学生并没有进入文本中的角色。
第二次:保留了第一次设计中的模拟答问设计,在“采访互动”环节中,我充当客串角色,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自设采访的问题,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互动,人人都可充当记者或被采访的对象。但前提是,无论设计问题或回答问题,都以文本内容为依据,很快学生就进入了讨论和模拟情境中,在接下来的采访活动中,一个个精彩的场面让听课的老师赞叹不已,例如,“你能告诉我该怎么画吗?”“请问,我可以知道你的座右铭吗?”“大哥哥,我平时上课老走神,你能告诉我怎样能做到像你那样专注吗?”……对围观者,有的问:“老爷爷,为什么你看这么久还不肯离去?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你?”“小姑娘,面对如此勤奋,专注的大哥哥,请问你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他们不但自己能设计出问题,还能自觉结合文本进行解说,拨动心弦的情感顿时从学生心田流淌而出,课堂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两次执教《鱼游到纸上》带来的不同效果,让我对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以生为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认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容易为教师们所接受。但是,怎样将这一观点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自觉走出传统教学思想的羁绊,发挥自己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因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掌握。因此,以生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二、以生为本,要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其关键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转化为“学”,使学生由被支配地位转化为支配地位。在教学活动中,能否促进这一转化的实现,也是衡量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没有有机结合的标准。让学生自主参与策划提问,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而不是流于形式,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创设活动给学生思维提供支点。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舒展,智慧才能得以升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而第二次次执教的“采访互动”环节,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思考的自由、说话的权利,是以生为本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
三、以生为本,还要以本为本
以文本内容为依据,源于文本,而又起于文本,但又不游离于文本,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第二次课,虽然有了一点“形式”的色彩,但丝毫没有湮没语文的本色。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过,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开拓。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有教师的新观念与之相适应。目前要防止出现课堂上教师手拿新教材,沿用旧教法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增强新的课程意识,以新的学生观、新的学习观、新的质量观等新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只要我们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自觉摒弃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养成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的习惯,我们期待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型课堂”就离我们不远了。
(责编钟岚)
第一次:在学生阅读渐入佳境的时候,我做主持人对多位对象进行了现场采访,如对聋哑青年问:“你是如何学画画的?”“你的画技为何这样高超?”如对围观的人问:“如果你在现场,面对这个青年,你最想对聋哑青年说些什么?”虽然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可是给人的感觉还是未能入情入境,而且,学生回答的大都局限于文本,与我课前预设相距甚远。
就这一问题,我特地请教了一位资深的语文教研员,她认为此环节的设计形式还是可取的,但课堂教学的理念仍没能从传统的教学桎梏中解脱出来。仔细思考一下何尝不是这样呢?设计初衷很好,可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追问不就等于满堂问吗?虽然问的形式很新颖,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被询问的对象,学生并没有进入文本中的角色。
第二次:保留了第一次设计中的模拟答问设计,在“采访互动”环节中,我充当客串角色,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自设采访的问题,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互动,人人都可充当记者或被采访的对象。但前提是,无论设计问题或回答问题,都以文本内容为依据,很快学生就进入了讨论和模拟情境中,在接下来的采访活动中,一个个精彩的场面让听课的老师赞叹不已,例如,“你能告诉我该怎么画吗?”“请问,我可以知道你的座右铭吗?”“大哥哥,我平时上课老走神,你能告诉我怎样能做到像你那样专注吗?”……对围观者,有的问:“老爷爷,为什么你看这么久还不肯离去?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你?”“小姑娘,面对如此勤奋,专注的大哥哥,请问你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他们不但自己能设计出问题,还能自觉结合文本进行解说,拨动心弦的情感顿时从学生心田流淌而出,课堂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两次执教《鱼游到纸上》带来的不同效果,让我对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以生为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认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容易为教师们所接受。但是,怎样将这一观点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自觉走出传统教学思想的羁绊,发挥自己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因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掌握。因此,以生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二、以生为本,要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其关键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转化为“学”,使学生由被支配地位转化为支配地位。在教学活动中,能否促进这一转化的实现,也是衡量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没有有机结合的标准。让学生自主参与策划提问,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而不是流于形式,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创设活动给学生思维提供支点。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舒展,智慧才能得以升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而第二次次执教的“采访互动”环节,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思考的自由、说话的权利,是以生为本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
三、以生为本,还要以本为本
以文本内容为依据,源于文本,而又起于文本,但又不游离于文本,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第二次课,虽然有了一点“形式”的色彩,但丝毫没有湮没语文的本色。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过,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开拓。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有教师的新观念与之相适应。目前要防止出现课堂上教师手拿新教材,沿用旧教法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增强新的课程意识,以新的学生观、新的学习观、新的质量观等新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只要我们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自觉摒弃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养成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的习惯,我们期待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型课堂”就离我们不远了。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