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那个没有“绿码”的人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lodi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两个故事。
  教授与农民夫妻
  我认识一位大学哲学教授,他在圈内颇有名气,也写过一些哲学普及作品。在微信刚刚诞生的那几年,他说微信这个玩意儿非常侵占人的时间,现在又有一个叫公众号的怪物横空出世。把所有的知识都碎片化了。
  所以他卸载了微信,拒绝阅读公众号。后来他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公开抵制微信,此事在当年轰动一时。
  两年后,我在某场合又碰到了这位教授。我问他:“你现在还不用微信吗?”他很骄傲地说是,然后从口袋里摸出一只手机,是如今几乎消失的诺基亚键盘机。他说:“我现在最多就用这个东西,绝不上网,绝不用智能手机。”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上个星期。当时我乘高铁去上海出差。在检票口,我一边排着长队,一边低头刷新闻。突然,一阵争吵声打断了我。我抬头一看,正是在旁边的检票口,一对夫妻正焦急地和检票员沟通。
  这对夫妻拖着两个略显破旧的大旅行包,黝黑的肤色模糊了他们真实的年龄,后面排队的旅客显得有些不耐烦,检票员则冷冷地说道:“没有健康码是进不去的。”
  原来,这对农民夫妻没有智能手机,也就没法申请健康码,检票员死活不让他们上车。
  这个场景让我挺感慨的。我突然想起那位已许久未联系的教授朋友。我不禁担心,如果在疫情期间他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用智能手机,那么他现在很有可能四处碰壁,寸\步难行。哲学家的骄傲有可能被一个小小的健康码彻底击碎。
  如果從这个角度观察今天的人类,农民夫妇和哲学教授,好像被看不见的海浪围困在一座岛上,成了同一类人。他们被健康码挡在了这个世界的门口。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群体,“科技边缘人”或许是贴切的。
  科技边缘人
  在媒体语境下,“边缘群体”指的是因经济结构、文化基础等差异,被主流所排斥的群体。正如这对农民夫妻,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失去了使用智能终端的权利。
  健康码的出现,把这种不平衡无限地放大。
  自高铁站的那一幕后,与健康码有关的新闻、旧闻突然集中向我扑来:《老人没有健康码被赶下公交车》《农民工没有健康码进不了小区,跪求保安放行》。
  前两天还看到一则新闻,说有个犯了命案的逃犯来到杭州后,因为没有身份证和健康码,既找不到工作,也没办法租到房子,甚至不能去超市购物,最后不得不去派出所自首。
  除了农民夫妻,还有山区的孩童、家中的老人,他们中的大部分被动地成为“科技边缘人”,只能蜷缩在科技之光照不到的阴影里,最后掉进时代的裂缝中。
  他们渴望拥抱,但没有选择。
  而另一个极端是,哲学教授主动把自己边缘化的行为,更像是一种归隐。他如此排斥现代科技,其实是在思考人文主义和商业主义关系的过程中纠结与挣扎。
  但作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隐士,他有选择的权利。
  现实和精神的滞后性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农耕革命,18世纪中叶开始了工业革命,20世纪90年代爆发了信息革命——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用了200多年。
  科技发展得实在太快了,而且它还在每天加速。
  智能终端,包括手机、手环,甚至是未来的眼镜、项链,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人类器官的延伸,我们最终要重新学习如何用手吃饭、写字。
  科技生命体以指数级发展的形态,改变了速度、时间和距离的意义,让一切都变得激烈、快速和廉价。
  所以“科技边缘人”感到痛苦的根源在于,在科技迅速解构世界的过程中,科技自身尚未达到成熟的形态,现实和精神却都发展滞后。
  对农民夫妻而言,算法、大数据、二维码都是人类发明的,但这些技术仍然存有局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起码,他们尚未同步进人这个世界。
  导致这种不同步的原因,在于科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革,也带来了分配的不均衡。最直观的现实就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无法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根据统计,中国还有1亿人没有智能手机(也有报告称,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只有3.5亿)。
  随后,社会制度和规则在这种剧变下匆匆应战。为了满足主流群体的利益,当疫情来临之际,规则粗暴地用统一的健康码将边缘群体拒之门外,而全国的每座城市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则去保护这些弱势群体;即便有,复杂的操作流程也等同于一记闷棍,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对哲学教授而言,信息智能社会带来了新的哲学思辨。人文主义是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长出来的,它与现代的商业主义,特别是金融资本主义和科技资本主义有着天然的冲突。
  然而200多年来,人文主义在与商业主义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我们还来不及用一套新的哲学体系去解释商业主义,这让隐士们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于是,他们用抵触乃至抵制,来表达这种不适感。
  科技没有公平与不公平
  科技本身没有什么公平与不公平,它提高的是全社会的平均效率,最终普惠大众。谁都可以去学习,去融合,然后实现进化。
  正如我们的长辈,他们刚接触智能手机时满脸不解、好奇和沮丧,但学会操作智能手机后,刷抖音时笑得像个孩子。此刻你会感动,意识到他们多么像牙牙学语。的孩童,降临到这个世界时是一无所知的,然后你手把手地教他们。他们成长了,融入了时代和社会。
  不公平的是什么?是科技形态尚未成熟时制度和规则的缺陷。那些落在后面的人在科技的初级阶段彻底失去了追赶的希望。
  其实那天在高铁站,令我难过的是,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瞧,那个没有‘绿码’的人。”
其他文献
时辰到了,在枝头颤栗着,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声音和香气在黄昏的天空回荡,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壇!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太阳沉没在自己浓厚的血液里。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
期刊
演讲者:梁建英  尊敬的院长,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参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毕业典礼。  置身典礼隆重又快乐的氛围,看到各位同学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样子。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自己1995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那些期待、忐忑,跃跃欲试至今仍历历在目。  这20多年间,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更新迭代时刻在各处发生。以我亲身参与的中国铁路的发展为例:从1997年到2007年的6次大提速,到
期刊
事由篇:  想去看看世界之大?不可!  我国很早便出现了“旅游”相关词汇。《周易·观卦》中的“观国之光”是“观光”的由来。南北朝诗人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则是迄今为止中国典籍中“旅游”一词的最早记载。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曾火遍网络,成为无数人旅游的理由,但这在古代可行不通。古人常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时,只有游豫、游宦、镇戍、游学和经商等正当理由方可远
期刊
1967年11月,年满8岁的我新生入学,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不知道是哪位伟人说的:知识从你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你来到世上。我从小就不喜欢上学,喜欢在家自学。直到8岁没办法了,街坊家的孩子都上学了,我再不上學真成社会上的混子了。不过,别看我8岁才上学,但我十一二岁就树立了世界观和人生观。  1967年,制度和秩序还极其混乱。小学我上了6年半,最后半年用来学拼音,玻坡摸佛、得特讷勒一通狂练,还学会了
期刊
病毒学家顾方舟走了,2019年1月2日3时3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他走后,人们试图在儿时记忆里搜索脊灰糖丸的味道,然后给予他“谢谢您,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糖丸”“可能是小时候最甜的回忆”的评价。  在《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书中,顾方舟将自己的人生概括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他研制的脊灰糖丸活疫苗,使中国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这意味着千百万儿童远离了小儿麻痹症。  
期刊
1946年“二战”结束时,海军老兵艾德·罗伊回到密歇根州。接手父亲的大宗货物运输业务。他家销售的产品之一是漂白土——一种窑内烘干的黏土,可用于吸收溢出的机油。这种土能够多次吸收自身重量很多倍的液体,减轻了清理车库地板的负担。罗伊意识到该产品的性能同样可用于吸收鸡粪。因此,他把一些黏土装袋,码在他的1943年产雪佛兰轿车里,打算去养鸡场出售“鸡砂”。  这位27岁的准企业家没有找到买家。鸡民们根本看
期刊
“谁不夸俺家乡好”,这是传统中国的说法。现在不是这样了,说这城市很好的,不一定是本地人。那是谁呢?什么人都可能——为官一任的领导、偶然路过的游客、本乡本土的读书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广告商等。我关心的是,谁的“夸耀”最有效——传播广且容易被接纳。  首先应该排除的是官员的夸夸其谈。其实,我接触的官员中,有許多兢兢业业、一心一意想做好事的。而且,今日中国大城市里的官员,大都见多识广。只不过世人坚信,
期刊
今天,  如同每一天,  被我失去了。  一半用于想昨天,  一半用于想明天。
期刊
声乐家席慕德女士有一次搭计程车,车上正大放流行曲。她请司机调低一点儿,司机说:“你不喜欢音乐吗?”席慕德说:“是啊,我不喜欢音乐。”  一位音乐家面对这样的问题,真可谓啼笑皆非了。首先,音乐的种类很多,在台湾的社会最具恶势力的一种,虽然也叫作音乐,却非顾曲周郎所愿聆听。其次,音乐之美并不取决于音量之高低。有些人聽“音响”,其实是在玩机器,而非听音乐。计程车内的空间,闭塞而小,哪用如此锣鼓喧天?最后
期刊
中国电视是1958年5月开始试播,当然都是直播,因为那时还没有录像技术和设备。当时,由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为主力,担负起大部分电视节目的组织、生产、播出等。每天北京时间19点整,全是由剧团的笪远怀、高方正、冯英杰、宋亚芬、余琳、赵丽平、李燕、李晓兰等人轮流值播,虽然无可借鉴,确也积累了经验,有了教训。  9月初,电视台正式开播。沈力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培训实习之后,回到电视台正式上岗,开始播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