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陶艺中对泥性的探索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陶瓷是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人类对于原始社会的记忆。自古与人类有着不解之缘的陶瓷与其他的材料不同,它是泥与火碰撞的艺术。现代陶艺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于传统陶艺的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更能体现现代人丰富的思想情感。泥土作为最基本的原料,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和解读这种泥性之美。本文从泥性这个角度,讨论了中国现代陶艺创作,重点讨论了在现代陶艺中如何利用泥性去创作,主要从泥性的视觉语言层面、精神传达等层面去论述。
  关键词:现代陶艺创作;泥性;解读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泥土是陶瓷艺术的媒介,是艺术化的产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中国部分高校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开始突破传统陶瓷艺术应用性的束缚,陶瓷语音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艺术家们所推崇。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刻、划、拍打等技法在陶器上做一些抽象和简洁的图案装饰,这构成了最初的陶瓷艺术语言的表达。当代陶艺家们传承老一辈的传达手法,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现代陶艺作品中“泥性” 的表达或多或少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妙悟。泥有自身性质,诸如“柔软、 细腻、粗糙、润泽、温润、干燥”,陶艺家巧妙的利用这种性质的传达去直抵人心感知。 现代陶艺家对泥性的把握不仅仅是泥的干湿、粗细的物理属性和泥料的化学比例成分,更重要的是人与泥长时间的磨合所达到的“人泥合一”的境界。因此,泥性即泥的客观属性,表现出人对土地把握的默契程度,更是人对物质的视觉感知。
  2.1 泥性语言概述
  “泥性”这个词语,看似普通,实则意义深刻。显示一位陶艺家作品成熟的标志就在于他对泥性的理解、掌控和使用,这不仅让陶瓷本身显示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更是艺术家 对自我的认识。泥本身并不具有灵魂,只有经过陶艺家精心的制作,才能给予作品活力, 而泥性便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文明的进程,看上去是由一个个偶然事件的推动,实际上都是必然发生的。泥土与火相遇,蜕变成坚硬,耐水的陶,从此便开启了人与陶瓷奇妙而漫长的联系。总之,泥性传达给人的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心去体会,它是 构成作品的关键要素。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泥土象征着一切生命、孕育着世间万物。从艺术的起源,泥土和岩石就承接了一种表达方式,承担着一种标记的功能,比如,阿尔塔米拉洞穴墙壁上的动物图案,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一些图形、元素、 形象、材质都表达不一样的文化含义,蕴含着不一样的内涵。在中国古老的陶塑中,“泥” 作为最普遍的制作素材,其中,大量出土的随葬陶俑便是其最好的证明。在墓葬文化里, 通过石头作为对照,由泥制作成的陶器就显得极为脆弱、易碎;而泥所具有的“短暂性”、 “易碎性”隐喻了人的一生。通过用“泥”来塑造“人”殉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死” 的尊重,对“生”的期盼,还有对于后代生生不息的美好希冀。泥土孕育生命,延续生命, 是开始,也是终结。泥性,不光代表了它的柔软、温润、可塑,更包含人的精神内涵。唯 有将泥性和人性辩证的同一起来,才会有灿烂辉煌的艺术。艺术家们通过泥土这个载体进行创造,对“泥性”的认识和利用是每一位艺术家必需具有的条件。泥的物理特性和化学 成分并不是组成泥性的全部,艺术家与泥通过漫长、反复的接触所形成的默契才是重中之 重。从此,泥便有了两层释义:一是泥本身的自然属性;二是人与泥的默契程度。“‘泥’ 不只是一种物质材料,而是一种带有“德”和“义”意念的精神载体。”“泥性”的内 涵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历史正因为数千年来常在一个大一统的和平局面下,因此它 的对外问题常没有像它对内问题那般重要。”中国人的态度,常常是反身向内看的。所 谓反身向内看,是指看一切事物都在他自己的里面。这样便成为自我一体浑然存在。因而 “泥性”的内涵揭示的正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与“生长”。
  2.2 泥性语言运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陶瓷器物由原始陶器的重实用性慢慢转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对美的认知不断提升,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创作者的眼中作品不仅仅是一种造型的载体,更是创作者对于自我感情的一种寄托。泥不仅拥有自身材料的物质美,还拥有独特的精神之美,情感之美和语言之美,更能说明泥土是现代陶瓷艺术形态塑造的媒介语言。在当代陶艺的創作过程中,对于泥性的表达尤为重要,也是一个陶艺家必在现代陶艺中的泥性探索研究具备的素质。个人情感的表达是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主要来源。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注入其中。“思想情感作为驾驭泥性强有力的支柱能够充分表达个性,”因此只有读懂现代陶艺中泥 性传达的情感美才能读懂作品。对于泥性形态每一位陶艺家在语言上的表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偏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例如有的陶艺家喜欢拉坯成型时的快感,有时候还会在拉坯结束后对作品 进行一系列的拍打动作以更好的塑造作品,使原本已经成型的作品呈现出扭曲,不对称,开裂等自然流露出的形态之美。在现代陶艺的探索中,泥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发生了碰撞,碰撞出不一样的艺术形式。现代陶艺的造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我们在塑造作品是不应只以专业的眼光看待问题,更多的应该加入创作者丰富的阅历和思想情感,通过作品的陶瓷语言充分的传达出创作者的所感、所思、所想、所知。
  参考文献:
  [1]李雨花.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陶艺创作[J].雕塑杂志,2005年1月
  [2]左正尧.超越泥性[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年 1 月
  [3]齐彪.《现代陶艺论》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简介: 仪晓霖 1997.02.17 女 汉族 山东省潍坊市 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 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服务接触是改善服务质量的核心环节,对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感知等方面有直接影响,故为提供更好的服务,降低服务失误,深入探究服务接触很有必要。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在CNKI网站上以高级检索的方式搜集服务接触相关中英文文献与毕业论文,来厘清服务接触的概念、测量维度,分析其实证研究应用。  关键词:服务接触、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日益提升的生活需要,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也随之水
期刊
摘要:纪录片摄制组同样存在制片的角色,他不仅仅是宏观意义上的管理者,更是具体承担了整个摄制组的管理创作。在参与节目内容创作,确定外景地点,审核布景设计的同时也要对影片的政治思想和拍摄进程负责。本文以毕业创作纪录片《缅栀子》为研究对象,对其制片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给予他人在纪录片的制片工作中有一些帮助。  关键字:制片工作 纪录片  一、提出观点:在纪录片制作中,制片工作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期刊
摘要:结合成人学习与全日制学习相比,具有学生素质不同质、时间不同步、动机不一致等特点,本研究探讨出成人业余班级的三种管理模式,分别是:社交型管理、网格化管理、混合式管理三种模式。  关键词:成人业余学生;学习特点;班级管理模式  随着全国电大系统的转型升级,开放大学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开放教育成为成人业余学习当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开放教育的学生通常是来自于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学生平时需要到校上课、完成
期刊
摘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舆论战略部署,是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布局,是新时代完善县域治理、推动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文首先总结了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当前县级融媒体建设中的普遍困境,最后提出了推动县级融媒体建设发展的策略建议,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推动县级融媒体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县级媒体;融媒体中心建设;人才引进;本地服务  一、县级融媒体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下简称《从空想到科学》)是一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通俗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社会关系”视角切入,理清社会关系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关系;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  一、“社会关系”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核心作用  在《从空想到科学》这本著作中,恩格斯着重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期刊
摘要:形式结构表现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着不一样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变化。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具有设计感、情绪感、稳定感等多种特点的表现。不同的形式结构发展特点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本文就这段时期的形式结构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的兴趣。  关键词:形式结构 美学  一、绘画形式结构的含义及特点  (一)绘画形式结构表达具有情绪感  基于传统角度来说,自我情感的表达主要也就是通
期刊
摘要:姓名对于世界各国人来说都是家庭与血缘的连接,也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纽带之一。由于一个国家人民的姓名起源与这个国家长久以来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姓名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更应该被当作是一种国家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了解一个国家人民姓名的起源以及相关知识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日本;姓氏;来源  关于姓名文化,日本方面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在建党百年之际,党龄74年的李保义同志将参加革命、建设工作所获功勋纪念章捐赠恩施州博物馆,让它们成为“教材”,更好地发挥教育、引领后辈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李保义;革命生涯;平
期刊
摘要:15、16世纪,以郑和七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代表事件的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卷,但中西方的航海拥有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两者之间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从地缘政治的视角,以大航海时代为背景,挖掘中西方文明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特点与文化归因,探讨当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关键词:新航路;郑和;哥伦布;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绪论  15、16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航海时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探索贵州傩面具探索关于贵州傩面具的历史与手工艺现状,分析贵州傩面具的造型手工艺特点。并与其他国家的面具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如何使傩文化结合自身完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一、傩面具的历史与手工艺现状。  在旧石器中晚期,中国出现了傩戏这一仪式,傩戏最原始的目的是作为一个驱鬼逐疫的仪式,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便成了了古代的“驱傩”和“逐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于死亡和疫病感到恐惧和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