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羸弱少年到武学宗师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随恩师习武已经有二十六年了,在这二十几个里,恩师不仅教会我三皇炮捶技艺,同时也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恩师今年已经七十八岁了,可是面庞红润、精神十足,满头白发更展示着一代武学宗师的风采。而当我静静地望着恩师时,却能从他的脸上,从他的眼中读出他沧桑的经历和不平静的心灵历程……
  恩师1928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印刷厂的一名下人,在恩师享受童年时光时,不幸突然降临到他的身上,丧父的悲痛还未抹工,七岁的恩师便已担负起了养家的责任、母亲每口为人缝补衣袜以挣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而恩师则去店铺中当学徒。为了生活,恩师挎小篮卖过烟卷,擦过皮鞋,修过自行车,这种艰苦的生活,盲到北平解放才得以好转。可是,长期的生活压力,加之吃不饱、穿不暖,有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使恩师营养不良,身体非常瘦弱。
  1953年的一天,恩师路过一处公园,望见一位老者正在练拳,恩师好奇地走过去观看,没想到这一看便和武术,和三皇炮捶拳结了缘。这位老者就是我的师爷祖仲惠。从1953年到1966年,十几年间,恩师不仅武艺逐渐提高,身体也一天天好起来,对武术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达到了痴迷的境地。这时,历史却和恩师开了个玩笑——武术成了四旧之一——不准练武术了。可是,恩师心里总放不下练了十几年的功夫:那时,师父下的是重体力活,单位又离家二十多公里,就是这样,师父依然未放弃自己喜爱的武艺,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偷偷在僻静处活动身体.后来,还是被单位徒弟发现了。不想,这位徒弟也爱舞枪弄棒,于是,师父收下了第一个弟子——金林祥。那是一段怎样的习武经历啊,现在师父回忆起来还颇为感慨:没有练功器械,师父就到废品收购站买废旧铁片,用锯锯,用锉锉,自制刀剑:为了练功不受下扰,不惹麻烦,到荒芜人烟的坟场练功……这样一直坚持了六年。
  1972年,老师的练功活动终于从地下转为地上,可是依然困难重重——想到道具厂买把刀,需要到保卫科开证明,而保下科从未办过这样的证明;想参加比赛,而那时三皇炮捶还不是国家规定套路:困难没有浇灭老师习武与弘扬武术的热情,老师依然忘我地追求着。
  付出总有回报,1979年,老师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初出茅庐便获得大枪比赛第一名、全能第一名的好成绩。喜悦之后,是冷静的思考。老师对弟子们说:参加比赛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赛场就是课堂,我们刚刚起步。
  1980年,老师和我大师兄同时参加比赛,没想到,徒弟的成绩超过了师父。老师没有生气,而是很欣慰:青山于蓝胜于蓝,徒弟比我强,我高兴,这说明三皇炮捶将会更好地传下去。过去有的武师功夫很好,大家公认是名家,可就是不肯将自己的好功夫和所积累的心得体会示人,后来,突然去世了,大家就会感叹,多好的功夫啊,可惜就是没有传下来,白白槽踏了老师的传教和心血,保守思想害人害己啊!我们不能有这种思想。
  练功,教徒,写文章,就是这位年近八旬老人的全部生活。他积极整理自己的经验和所学,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弟子们受益匪浅,他已把武术视力了生命,“生命不息,研武不止”,可见这位老人的爱武情结!
  从羸弱少年到?代武学宗师,老师的习武历程,极其平凡,可是却在用行动书写着一种精神——不屈不挠、永不言输的执著精神,将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的责任感,这或许就是尚武精神吧!
其他文献
赵堡李氏(李作智)太极拳的“两仪九功”,是太极内炼的核心功法,而其中的无极两仪功为之入门功。有了混沌初起的入门功,才能继续其它内炼功法。它不仅是太极拳内炼的基础,也是内丹修炼的筑基法。下面我们来介绍无极两仪功。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稍比肩宽,脚尖微内扣,屈膝,开裆。不要挺裆,挺裆下气受阻。下腰溜臀,肛门提起,腹微收,腰脊舒正,含胸拔背。头正颈直,下颏微收,舌抵上腭。嘴微闭,牙齿轻叩,用鼻子呼吸,
期刊
家师常春先生经常向我推荐一位隐者,因为这位高人只用了几片蒲公英的叶子就治愈了常春先生亲兄弟的肝癌。2004年春天,我去拜访这位隐者,请教治疗癌症的方法,他淡淡地说:“我只是为他调了调阴阳,人患病的原因主要就是阴阳失调。”  何为阴阳?“擒住是阳,打一掌是阴,托开又是阳,三手实含有阴阳变化之机。”胡兰成先生解道。  胡兰成先生在《禅是一枝花》中句《碧岩录》中临济宗的一段公案:“定上座,问临济禅师:‘
期刊
传统武术是一种文化。有人把文化的外延扩展到无限大,什么都是文化,提出了所谓“大文化”的理念,这是对文化本体的一种反动。其实传统武术只有文化与非文化两种。首先我们要让武术的非文化现象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什么是武术的非文化现象?现在有一种人把自己练的那点玩艺当成了原子弹,瞪着眼睛胡吹:挨上死!撞上飞!明知道法律不允许民间比武,偏钻司法的空子,登广告:欢迎武林人士前来比武,死伤勿论。这种看似英雄豪迈的欺
期刊
判别一门拳术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我认为不在攻守与刚柔,而在于该拳术的创立理论指导的内涵、宗旨和目的。内家拳以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修技为要务。人之本,精、气、神也;人之技筋,骨皮也。故内家拳以藏精、蓄气、炼丹田、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伸筋、硬骨、揉皮为外务之修造。心意六合拳即属于内家拳。  练拳前,若不能对它的全貌有一个简单了解,学练起来往往很难把握要领,不得门径而入,正如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所说的“学拳
期刊
千载寺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城南约8公里处,在孝敬镇唐村的北邻,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原名为无极寺,北魏时更名为千载寺。千载寺是由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所寺庙所组成的寺庙群落,千载寺尊佛,三圣门崇儒,太极宫尚道。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千载寺孕育了三教合一文化,三教文化在此地交流共荣,三教信徒在此和平共处、修真养性。唐初年,李道子三教融易,创艺无极养生功,由唐至明,千载寺僧道历代修持无极功。
期刊
编者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用这两句话说明本文作者创作时复杂而沉重的心情我想也是合适的。但是在文中倍受指责的郭先生读罢此文的感受会如何呢?读者又会如何判断孰是孰非呢?这一切,现在皆不得而知。《精武》有个最根本的原则,即稿件的取舍一切为读者负责。所以编者竭诚希望郭先生能对此文作出有理有据的解释、答复,同时也希望鲍先生早日现身说法,展示武林中罕见的“通背门”拳艺。    前两天邮购郭
期刊
心意六合拳历代名手辈出,人才济济,经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许多流派,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杨氏心意六合拳属于河南派心意六合拳。杨殿卿前辈早年从师于心意六合拳大师袁凤仪,因其天资聪慧,又肯吃苦,深得袁凤仪大师真功秘旨,技艺精妙。杨殿卿与尚学礼、卢嵩高并称为心意六合拳河南派三雄,仍虚心向同门拳师学习,并在继承先师拳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了杨氏心意六合拳法体系。  杨氏心意六合拳第
期刊
中国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所采用的材料,以艾叶最佳。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两种,用于养生保健常以温和灸为主。操作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离0.5—1.0寸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即可,一般每穴灸5—10分钟,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穴位(足三里灸)保健灸法。足三里为防病治病的要穴,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经常施灸足三里能预防中风
期刊
清康熙八年(1669年),正在宁波延庆寺“证人讲会”讲学的黄宗羲突然得知一个消息,他的一个朋友病逝了,这个朋友是宁波的一位技击大师、张松溪的三传弟子王征南,也是他儿子黄百家的师父。黄宗羲为老友的不幸去世十分悲哀,写下了《王征南墓志铭》。他在文末的“铭”中写道:“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终不鬻技,其志可悲。水浅山老,孤坟孰保?视此铭章,庶几有考。”黄宗羲不愧智慧过人,有一种历史学家的远见,他似乎预感到一
期刊
中华武功,博大精深。传承至今,更见繁复。时有故弄玄虚者渲染夸张,渐失武术本来面目,其中尤以《易筋经》等武学巨著易流于玄虚之弊。本期《精武》以“易筋经”为专题,意在还其真相。  今有辽宁曹公历十数载,搜罗《易筋经》坊间版本十余种,择其一二精品献于观者,并洋洋万余言,坦诚己见之心,披肝沥胆之意,惟愿国人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说起易筋经,尽管我们至今无法准确地揭示它的神秘内涵,但历经千年的沧桑,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