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了”与“ (V)的”的不对称和标记模式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l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了”/“(V)的”是汉语时体范畴里的两个重要助词,多表示“已然义”。本节讨论时体助词“(V)了”与“(V)的”的不对称的性质,从标记理论的角度论证,证明时体助词“(V)了”是无标记项,“(V)的”是有标记项。
   先看一下例子:
   (1)甲:你最近做什么了?乙:a.我前天去了上海。b.我前天去的上海。
   甲的提问是中性的并没有对乙的回应做出任何限制,但是乙的回答(a)回答明显比回答(b)要自然得多。甲在听完乙(b)的回答后多半会反应一下,说:
   (2)甲:咦,我也没说你是昨天去的啊。
   这里乙的回答(a)和(b)呈现出不对称,其实反映的就是时体助词“(V)了”与 “(V)的”的不对称性。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两个句子分别提供的信息:乙(a)是在甲不知道他去了上海的情况下告诉他这件事,是一个关于一般过去的事实陈述,而乙(b)是在乙认为甲已经知道“他去了上海”的前提下去交代一个新情况:是“前天”去的。一般情形下,“(V)的”一类表达总是以“(V)了”所表达的命题作为预设的,这个预设即使不出现,也会通过其他蕴含“(V)了”的上下文語境中透露出来,例如:
   (3)陈忠平感到他这个人很精明,但并不外露。他凭什么得到的这个印象呢?说不上,只是一种直觉吧,仅仅是直觉和经验的暗示。
   上例中,“感到”蕴含了已经“得到了印象”的含义。
   “(V)的”作为一个时体助词,除了指示出它所作用的谓词性成分“(V)了”等形式是其特定的预设外,还会给句子中的部分句法成分赋予焦点身份,从而把句子的语义表达区分为焦点部分和背景部分。例如:
   (4)三十晚上吃的什么?吃的饺子。
   (5)是谁引诱的你?是你引诱的我。
   按照标记理论,在通常情况下,在表示已然的时体范畴中,时体助词“(V)了”是无标记项,时体助词“(V)的”是有标记项。从意义和使用条件来讲,自然语言在使用“(V)的”句时一般得先设一个相应的 “(V)了”句作为预设。从使用频率上看,汉语的情况没有专门统计过,但日常使用中,“(V)了”句的使用频率,明显要大大得高于“(V)的”句。从形态上看,“(V)的”句也比相应的“(V)了”句来得复杂,在“(V)的”句中经常多加“是”来指明焦点位置,共同组成“(是)……的”结构。从分布上看,许多“(V)了”句式如果改成相应的“(V)的”句都站不住脚或很别扭,例如:
   将来时或有后续小句时:
   (6)明天我们吃了饭去找你。明天我们吃的饭去找你。
   (7)他吃了晚饭就睡觉了。他吃的晚饭就睡觉了。
   有时间副词修饰动词时:
   (8)门已经开了。门已经开的。
   存现句或状态动词句中:
   (9)台上坐了主席团。台上坐的主席团。
   (10)他有了自己的家。他有的自己的家。
   句内有数量短语时(时量、动量、物量):
   (11)这段路我们走了四十分钟。这段路我们走的四十分钟。
   祈使句:
   (12)吃饭了!吃饭的!
   动词重叠表短时量时:
   (13)他进得庙来,对着观音拜了又拜,口中念念有词。他进得庙来,对着观音拜的又拜,口中念念有词。
   有没有“(V)的”句不收限制反而“(V)了”句受限制的情形呢?有,例如:
   (14)你哪一年毕的业?你哪一年毕了业?
   (15)在哪儿理的发?在哪儿理了发?
   (16)当时怎么结的婚?当时怎么结了婚?
   (17)你为什么受的处分?你为什么收了处分?
   (18)哪个大夫开的假条?哪个大夫开了假条?
   以上的“(V)了”句,要么听起来很别扭,如(14),(15);要么语义和语气与“(V)的”句有所偏差,如(16)、(17);要么有点言犹未尽,如(18)。这可以用“关联标记模式”来解释,“(V)的”不受限制反而“(V)了”受限制的句式一定是一种特殊的句式。以上的句式都是特指疑问句,用于询问时间、处所、方式、原因或人。使用特指疑问词时一般都有一个先设,例如询问“哪一年毕业”蕴含说者已知听者“某一年毕业”的事实,询问“在哪理发”蕴含说者已经看到或者知道听者“在某个地方理发”这个事实等。因此特指疑问句和“(V)的”句是相通的,都是预设了已知的事实,在这个基础上指明焦点。由此可以说,一般陈述句是典型的、无标记的句式,而特指疑问句是不典型的、有标记的句式,二者本身是不对称的。在“(V)了”/“(V)的”和“一般陈述句”/“特指疑问句”这两个范畴之间存在如下的“标记颠倒”。
   无标记配对 无标记配对
   了 的
   一般陈述句 特指疑问句
   “(V)了”相对“(V)的”是无标记项,一般陈述句相对于特指疑问句是无标记项,“(V)了”和一般陈述句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构成一个无标记配对,“(V)的”和特指疑问句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因此(22)到(26)句并没有违背标记理论,反而是跟“关联标记模式”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袁毓林. 从焦点理论看句尾“(V)的”的句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2003(1).
  
   (作者简介:周 博(1987-),女,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其他文献
道教中关于养生的著作相当丰富,文章选择《摄生月令》这一道教文献,从顺时养生和阴阳五行的角度来来探讨中国的养生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道门中人将生存问题视为日常修炼的根本,因此在养生方面有很多著作及丰富的经验。《摄生月令》作为其中的一部养生文献,对顺时养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养生又称摄生,“摄生”一词最先出自《道德经》五十章,云:“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披甲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郑州电力公司电力市场营销现状分析,通过对电力市场营销现状与问题的比较,提出了郑州电力公司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改进,对于郑州电力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开展营销工作扩大市场份额,为研究中国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关键词:郑州电力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随着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垂直一体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报道的主要职能是将有报道价值的事件在有限的时间、版面内及时有效地报道出来。因此,新闻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有其独特的词汇和句法特点。文章试图以新闻语篇作为研究对象,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一、引言   语法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 韩礼德提出它存在于一切成人语言之中。并且经过20多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让学生描写身边熟悉的人,在描写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顺序,并能列举具体的事例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学情分析:  (1)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开始,让学生写身边熟悉的人,易于下笔。  (2)主要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按一定的顺序,并能写具体(这是一个通病,许多同学不能列举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外貌描写。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日益增多,准确的岩石工程勘察和正确的地基处理方式对保证建筑工程的高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
期刊
期刊
十五岁的我,像一只困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初秋的傍晚是一天中最舒适的时刻。太阳和正午时分相比,变得温和谦逊,慢慢挪向西边的山顶。一阵阵凉风吹来,赶走燥热,吹得教室前面的白杨树叶沙沙响。  我没有心情欣赏夕阳西下的诗意。  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正是晚饭时间,同学们踩着铃声冲向食堂,端饭,打水去宿舍。学校三面环山,山上是学农基地。上中学后每个学期,我们都要不定期在山上劳动,播种和收获黄豆、花生、油
期刊
本文分析了各类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火安全性能,并据此做出了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分析,以期为提高建筑物的防火安全系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