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用牛顿运动定律还是动能定理解题困惑的分析和对策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h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的提出
  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相关公式解动力学问题的方法,姑且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法”,其和动能定理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难点,也是被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法宝中的二个法宝(还有一个法宝是“动量守恒定律”,现人教版高中阶段已不作重点要求),可见其在动力学中的重要性。在长期的一线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二者的内容都比较熟悉,对于单个定律或定理的理解也很到位,尤其是必修一上完后学生对于牛顿运动定律法已用得很熟练了。但是到学必修二时,却出现了困惑,该选什么方法来解题呢?如果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悟其中之道,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选择什么方法成了解决动力学的首要问题。下面是笔者在研究后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和对策,望能有助于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2 问题的分析
  2。1 缺乏对两者的内容联系和区别的分析
  两者在多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大的联系点就是,必修二中对于动能定理公式的理论推导就是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在受到恒定外力作用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得来的。联系二就是都是研究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的。当然这联系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两者的区别,下面二个组合有助于学生清晰掌握二者的区别,加深学生对两者的理解。
  2。2 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烙印较深,缺乏对两者的优势分析
  由于必修一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先学,以先入为主的思想,且对其使用也日益熟练,所以在遇到动力学问题时,往往第一意识就是想到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牛顿运动定律的优势在于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更容易对运动有感性的理解。但由于牛顿运动定律需要分析运动细节,往往会使问题变得很复杂,甚至解题错误。然而这种问题在用动能定理解题时会显得很简便,有时一个式子就能解决问题了。动能定理使用的优点是:虽然需要对相应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和做功分析,但不必考虑过程中的运动性质和状态变化等细节,只需考虑始末状态的动能就行,适用范围更广。当然动能定理的使用也有缺点,对于运动过程中涉及到加速度a,时间t的计算,就不是那么方便了。另一方面动能定理公式中的物理量相对较多,在移项计算中也易算错。
  3 问题的对策
  两者均有丰富的基本内容且隐含着深邃的物理思想。在高中物理中又有广泛的适用题型,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要深刻加以领悟确非易事。常常是学动能定理,忘了牛顿运动定律,复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又忘了动能定理,顾此失彼或乱选一通。故需要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定律与定理本身外,有必要为学生进一步指明思路,快速在两者中加以选择,减少学生迷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明确定律和定理两者不同的适应情景,从而使学生快速、正确地在两者中加以选择。
  3。1 对策一:明确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可知,牛顿运动定律适用于恒力、单个物体、单个过程、且做直线运动的状态,但这些特点对于动能定理也适用。然而牛顿运动定律也有其独特的适用条件。
  3。1。1 在变加速运动中,如果要求某一时刻的加速度或力,那么只能选择牛顿第二定律。
  例1 质量为5×103 kg的汽车以初速度v0=10 m/s开始运动,随后以P=6×104 W的额定功率沿平直公路继续前进,运动50 m后达到15 m/s,设汽车受阻力大小恒为2。5×103 N。求:汽车在速度为15 m/s时的牵引力和加速度。
  分析 此汽车加速过程为变加速运动,但求某时刻的加速度和力应选用牛顿运动定律入手。
  解析 当汽车在15 m/s的速度行驶时,P=Fv,
  可知[JZ]F=[SX(]P[]v[SX)]=4000 N,
  此时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知F-f=ma,
  可知[JZ]a=[SX(]F-f[]m[SX)]=0。3 m/s2。
  3。1。2 对于题中涉及到加速度a 和时间t时的运算时,(除恒功率下求时间外)一般选用牛顿运动定律
  例2 如图1所示,一水平传送带长为20 m,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已知某物体与传送带间[TP12GW122。TIF,Y#]的动摩擦因数为0。1,现将该物体由静止轻放到传送带的A端。求物体被送到另一端B点所需的时间。(g取10 m/s。)
  解析 此题涉及计算时间,故应选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把物体由静止放到传送带一端,物体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若在加速到最大速度前,物体还没有运动到B端,则其速度达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然后与传送带一起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μmg=ma,x=[SX(]v2[]2a[SX)],
  解得x=4 m<20 m,故物体还没有传到B点。
  加速过程所需的时间为t1,则v=at1,解得t1=[SX(]v[]a[SX)]=2 s。
  匀速过程路程为s2,则s2=s-s1=16 m,即匀速过程所需[HJ1。35mm]的时间为t2=[SX(]s2[]v[SX)]=8 s。
  所以物体由静止放到传送带的一端开始,达到另一端所需时间为t=t1 t2=10 s。
  3。2 对策二:明确动能定理使用的优势
  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而且也适用于变力;不仅适用于单个物体,而且也适用于多个物体;不仅适用于单个过程,而且也适用于多个过程;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而且适用于曲线运动。可以说适用范围比牛顿运动定律更广,且不需考虑中间过程,因此给问题的分析带来了更简洁的方法。如果碰到了既可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又可以用动能定理解题的类型,则优先考虑用动能定理分析。
  3。2。1 处理变力问题时应选用动能定理
  高中阶段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恒力问题,若遇到变力问题则应考虑用动能定理。   [TP12GW123。TIF,Y#]
  例3 如图2,一根轻弹簧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原长上端位置为O点,劲度系数为k,若将一质量为m的物体轻放在弹簧上后,放手后物体在A处处于平衡状态,若将此物体从距O点高为H的B处自由释放,物体在接触弹簧后继续将弹簧压缩,求物体将弹簧压缩到A处时的物体的速度为多大?(不计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弹簧的弹性势能表达式为Ep=[SX(]1[]2[SX)]kx2)
  分析 此题涉及到弹簧的变力做功问题,故只能用动能定理。
  解析 A处为平衡位置,则弹簧的压缩量为x,
  则kx=mg,可知 x=mg/k(1)
  3。2。2 对多过程问题,一般选择用动能定理
  [TP12GW124。TIF,Y#]
  例4 如图3所示,斜面足够长,其倾角为α ,质量为m的滑块,距挡板P为s0,以初速度v0沿斜面上滑,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若滑块每次与挡板相碰均无机械能损失,求滑块在斜面上经过的总路程为多少?
  分析 滑块在滑动过程中,要克服摩擦力做功,又因为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所以最终会停在斜面底端。这个过程中摩擦力不断改变,且涉及到往复多过程运动,故应用动能定理去分析。
  解析 在整个过程中,受重力、摩擦力和斜面支持力作用,其中支持力不做功。摩擦力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做负功。设其经过和总路程为L,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JZ]mgs0sinα-μmgLcosα=0-[SX(]1[]2[SX)]mv20,
  [HJ1。2mm]得[JZ]L=[SX(]mgs0sinα [SX(]1[]2[SX)]mv20[]μmgcosα[SX)]。
  评析 本题滑块的运动较为复杂,显然用牛顿运动定律不合适了,全程用动能定理,体现了动能定理的对于多过程问题的优越性。
  3。2。3 对于系统问题一般选用动能定理
  牛顿运动定律适合于单个物体的分析,若碰到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分析,则需要对其隔离分析,势必造成不必要的分析和计算麻烦。
  [TP12GW125。TIF,Y#]
  例5 如图4所示,质量都是m的物体A和B,通过轻绳子跨过滑轮相连。斜面光滑,不计绳子和滑轮之间的摩擦。开始时A物体离地的高度为h,B物体位于斜面的底端,用手托住A物体,A、B两物均静止。撤去手后,求:A物体将要落地时的速度多大?
  分析 本题考查了多个物体,不适合用牛顿运动定律,但可以用动能定理,在系统受到的合外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来求,物体A、B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在做功。
  解析 A、B两物构成的整体(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故得
  [JZ]mgh-mghsinα=[SX(]1[]2[SX)](m m)v2-0,
  整理得[JZ]v=[KF(]gh(1-sinα)[KF)]。
  3。3 对策三:对两种方法均可以使用时优先使用动能定理
  当然,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也有共性之处,必竟动能定理是牛顿运动定律在一定条件下推导出来的,故有很多题目里两种方法均适用。但若能用动能定理解决的,一般都要比用牛顿运动定律简便。
  以前面的例题5为例,若用牛顿运动定律解:
  对A进行受力分析,A受到重力和绳的拉力FT作用,
  [JZ]mg-FT=ma。
  对B进行受力分析,B受到重力,绳的拉力,斜面对B的弹力,
  [JZ]FT-mgsinθ=ma。
  两式相加可得[JZ]mg-mg mgsinθ=2ma,
  得到[JZ]a=[SX(]g[]2[SX)](1-sinθ),
  A落地时的速度v=[KF(]2ah[KF)],代入a得v=[KF(]g(1-sinθ)[KF)]。
  题后反思:动能定理比牛顿运动定律方法简洁明了多了。
  3。4 对策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我们教学生解题方法的原则:首先是要使学生能解题,其次是能方便解题,更深层次的要求是能通过方便解题后能归纳出同类题的分析法。当某题能用不同种方法解题时,不妨鼓励学生用不同种方法解题,方法多了,解题就有底气了,可以在不同种方法中选择最好的方法来解题。
  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方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是二个必不可少的方法,有时我们还真难说清其完全不同的地方,光靠教师的经验,有些学生还不领情,掌握不了。故关键还在于学生能否去积极思考。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才是长远之际。
  总之,通过对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的选择性分析,制定以上四种处理对策来,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利用对比分析找出最佳处理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追求简约但不简单的学习思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毒害,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科基础薄弱。而历史学科人文性、社会性、综合性的特点凸显了它的地位。因此,初中的历史教学至关重要,既要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又要提升学生的兴趣,健全学生人格,而课前演讲是提升学生兴趣的一剂良方。  一、运用课前演讲的必要性  1.提供平台,提高自信。  课堂提问由于时间关系,涉及面有限,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举手的学生,这在无形中
设问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在概念规律教学中使用,也可以在例题、习题、实验等教学过程中使用.总之,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使用.  1设问的类型与方法  1.1加(减)条件式设问  就是对某一个问题的条件,通过加上(或减去)另外一些条件再进行设问的方法.  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它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减掉一个条件:“均匀”,那就是这样设问: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吗?  让学生
高中物理是在学习了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对物理学的进一步研究,知识内容相对比较复杂,难度也相对较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直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让学生失去自我,让学生越来越抵触物理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创新自己在课堂中所用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的形式推动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引领高中物理课堂走向高效。  1 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抽象、
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由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概念的局限以及由词语带来的误解进行不恰当类比而产生的与科学概念相似或相悖的理解认知,对中学生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影响.  1前概念的来源  前概念的来源是多样的,主要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对概念认识不全面以及旧知识的影响.例如,有些同学从生活现象中观察到温度高时会有地面上的水会蒸发,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在温度高时才会有蒸发
材料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试题,此种题型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已学知识从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的学科能力.特别是实
众所周知,海上的帆船是依靠风驱动的,虽然我们对各个海区的季风情况已比较熟悉,但有时因受制于目的地的位置,帆船不得不面对逆风的情况,下面我们就从受力的角度剖析一下帆船为什么可以逆风而行。  [TP12GW160。TIF,Y#]  先来看一种比较简单的力学解释,如图1,风从船的右前方吹来,调整帆面MN,使其与风向成一个较小的锐角,风对帆的作用力可分解为沿着帆面的F1和垂直帆面的F2,其中F2又可分解为
近年来,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得到了持续发展,各种新理念、新模式在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中,学讲模式是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与优化,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笔者在政治教学中以学讲模式为抓手,紧扣关键节点,给予学生更为自主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政治教学深入开展。  一、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标准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
从17世纪开始,笛卡尔就将以太引入科学,认为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必须通过以太传递。19世纪,科学家们逐步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受经典力学思想影响,于是他们便假想是以太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以太的假设代表了传统的观点: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当参照系改变,光速也改变。以太这个“绝对静止系”就是“以太系”。其他惯性系的观察者所测量到的光速,应该是“
一、形象思维的作用简介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与感受体验连接在一起的。形象思维通过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这里所说的的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不管在哪种地方,形象思维都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例如,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如果他离开了形象思维,那么他得到的信息就可能是间接的,这就有可能让他在激烈而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