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一扇清风洒面寒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n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扇清风洒面寒,应缘飞白在冰纨。坐知四海蒙膏泽,沐浴君王德似兰。
  —宋·苏轼《端午贴子词·皇帝阁》之六
  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字,作“门扉”,从“户、羽”。其中的“羽”表明扇子最初很有可能与鸟羽有关。
  从考古方面推测,扇子的发明不晚于陶器的出现。原始先民用一片棕榈叶或是羽毛在面前挥动发现有习习凉风,得以逐暑解热。需要是发明的原动力,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扇子就这么出现了。
  关于古代的扇子,文献记载不少,但至于扇子确切始于何时,很难考证。先秦古书《世本》中有“武王始作箑”(“箑”又作“霎”,扇子的古代名称);西晋崔豹《古今注》记载:“舜作五明扇,此箑之始也。”“箑”字从“竹”,可知当时的扇子应该与竹子也有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萐,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说明尧舜之时用萐莆草的大叶子扇风纳凉。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则称扇子是在周昭王时一个叫孟夏的人发明的。南北朝的庚肩吾在《团扇铭》中说“武王玄览,造扇于前。班生赡博,白绮仍传”。
  由文献不难看出,尧舜至夏商春秋时期是我国扇子的定型阶段。据传,舜作“五明扇”,“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商高宗武丁取雉尾作扇,作为服章制度;周代用“雉尾扇”做成王后夫人的车服,障尘蔽日。扇子当时成为统治阶级仪仗的一部分,这种长柄大扇,通常以竹为柄架,配以珍禽羽毛,按序组合而成的“雉尾障扇”(俗称障扇、掌扇,即长柄扇),以遮蔽阳光、风尘,显示威仪。如《古今注》所记:“即辑雉羽为扇, 以障翳风尘。”
  战国秦汉时期,扇子已不再是帝王专有,普通百姓以木、竹、苇等为材料制扇,“以扇逐暑”。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丝织物愈加丰富,扇面材料增加了蔑竹和绞绢,扇形也有所变化。半规形的“便面”成为当时的主流, 用细蔑竹制成,从皇室到百姓都有使用。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湖北江陵马山砖厂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了此类竹扇。
  西汉宫廷中以竹木为架,围成圆形或椭圆形,再用薄丝绢糊成,称之为纨扇,又称团扇、宫扇。纨扇最为考究的要数“齐纨楚竹”——用山东的绢和湖南的竹制作扇面和扇骨。对称式团扇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风格扇型的主流,被历代沿用。南宋诗人陆游诗曰“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一直到宋代,团扇都风靡于民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麈尾扇、比翼扇、折扇、葵扇相继出现。“麈”为领队的大鹿, 手执麈尾意为“领袖群伦”。麈尾扇由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始创,在纨扇上端加两小撮麈尾毛。比冀扇是将麈尾扇上端的麈尾改成鸟羽。
  折扇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扇子,古称之为“聚头扇”,又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南宋时,折扇已经有相当规模,在明代广泛流行,清代有了更大发展。
  1.唐 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图中仕女所持为
  障扇,以显帝王威仪。
  2.(传)宋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 图中仙
  女所持为羽扇。
  3.(传)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图
  中韩熙载所持为竹丝扇,也称棕丝扇,婢女
  所持为唐式提扇。
  4.便面 西汉 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
其他文献
北京、上海、杭州、香港、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这一串的地名有什么关联吗,的确有点不着边际,但这却是一位刚满23岁的中国女孩游学和生活的轨迹。到这些地方游学什么——去饱览它们的美术馆和博物馆。  这位乐此不疲于世界各地美术馆、博物馆的女孩,名字叫郭玥。去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别看她年纪轻轻,却对艺术情有独钟,面对艺术她绝对算是一位“老手”。  这要追溯到1993年。郭玥还是两岁的孩子,受家庭的影
期刊
1950年至1980年这一时期,山东高密民间年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其间风云变幻。从如日中天般的辉煌,到不见天日;从不见天日,到重见天日。大起大落,耐人寻味。  年画也要“进步”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为迎合新思想发展的要求,破除封建迷信,高密扑灰年画(手绘年画),包括半印半绘年画和木版年画,从构图到版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木版年画《灶王》,在当地也叫“灶马”,上面的神像图案被完
期刊
3月14日至23日,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迎来了第27届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因其对艺术品卓越、专业和高雅的不懈追求而享有盛名,这不仅表现在大量珍稀艺术品将在此展售,更有无数的艺术品收藏家,都将TEFAF视为“艺术日历上不可错过的盛会”。  今年的TEFAF与往年一样,汇聚了众多欧洲艺术珍品,而其中,一幅梵高的代表作尤为引人注目。这幅由伦敦及纽约艺术经销商Dickinson带
期刊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一直享有“世界的十字路口”称号,然而不久前有人在这个“十字路口”举办了一场“走秀”—— 一块高近20米、宽十余米的电子显示屏上醒目地登出这样一则广告:“NATIONAL ART MAESTEO IN CHINA”,即“中国画国宝级艺术大师排行榜”。不少人在为中国书画家财大气粗感叹的同时,“国宝级”这个字眼也刺痛了不少人的敏感神经。纽约时代广场矗立的“国宝级大师”广告牌惹来不少争议。
期刊
盛夏又至,商场里的空调、电扇又成了最热门的商品。然而,当那猛烈的电风呼啸而至,当房间不动声色便可以降低十几度的气温,你可曾想过,这功效喜人的纳凉之物可有一丁点可感、可亲、可爱之处?  夏暑之热,古来如此,只是招风取凉的物件从人工变成了机器。人们丢掉扇子,简简单单,毫无留恋,却不知,丢掉的不仅是一种“落后”的引风致凉工具,更是一种精致而美好的风雅文化。  扇子,本是极平凡之物,却因了绝世的精湛工艺和
期刊
关于梁得所(1905年至1938年)这位现代画报界先驱,关于他与《良友》画报的恩怨,关于他主编的《大众画报》、《小说半月刊》,关于他的单行本,十几年来我写了好几篇文章,好像意犹未尽,对于梁得所,我似乎有说不完的情感,情感中最多的成分是叹息。现在再来说说80年前梁得所率领“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周游中华河山,其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有的事情甚至影响了梁得所的余生。  为《良友》苦跋涉  1932年9月出版
期刊
雕瓷,又被称为“瓷塑”,是刻意摹仿金、石、木等器物的质地、色泽和形制之特种瓷器。雕瓷虽可以远溯到西晋时期,但直至清乾隆年间的景德镇才开始大盛,工匠技艺也更为精进。乾隆时期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述当时景德镇各种雕瓷工艺品:“……戗金、镂银、琢玉、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雕瓷因需完全摹仿各类工艺品或自然物,艺匠往往透过
期刊
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寒尘妒尽秦王女,凉殿恩随汉主妃。  折扇制作,难在扇骨,因其工艺复杂,且要求极高。苏、杭雅扇素负盛名,苏州的水磨竹骨气息清雅,深受文人雅士青睐;杭州黑纸扇则偏重大众化。2006年,“制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即为苏州制扇大师徐义林先生。日前,他接受了《中国收藏》杂志记者的独家专访。  中国收藏:您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怎样
期刊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一把名家制作且竹料上等的扇骨,再由竹刻高手在大骨上雕刻花纹图案,就更加完美了。苏州不仅制扇技艺名闻遐迩,而且涌现了不少扇刻家,杨惠义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程拜访了这位扇骨雕刻大家。  中国收藏:听您说出身于扇骨雕刻世家,这对您成为扇刻名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惠义:我祖父杨永生,上世纪20年代初在苏州
期刊
黄龙玉、南红玛瑙、青金石、绿松石—要说当前的民间收藏市场,哪些宝玉石最火,当然要数这几位。近几年来,以它们为代表的宝玉石风靡一时,市场价格相比几年前都翻了好几倍。不过,在经历了价格的突飞猛进后,这些宝玉石也逐渐开始回归理性。从这些“石头”的今与夕中,收藏者可从中看出一些规律。  黄龙玉:从疯狂到冷静  曾经被誉为“疯狂的石头”的黄龙玉,如今价格开始回归理性。黄龙玉的第一波行情由云南、广西两地的石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