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ip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亲子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是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
  
  2岁的俊俊是个乖孩子,看着妈妈上班去了,不哭也不闹;妈妈回家了,他只是抬头看一下,继续玩,从不缠人。虽然妈妈不像别的母亲那么累,可她心里却有些失落:这孩子怎么不跟我亲呢?哪怕只是向我撒撒娇也行啊!有一次因为要出差,她就把俊俊送到外婆家去住,本以为俊俊可能会不高兴的,没想到小家伙点都不难过,甚至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也没任何反应。这让她伤心不已。咨询了相关的专家后才知道,这是因为俊俊没有建立起对大人的依恋关系。
  亲子依恋是孩子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依恋是逐渐发展的,在孩子出生后6-7个月时开始明显,3岁后能逐渐忍受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并习惯与同伴或陌生人交往。
  亲子依恋可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安全型这类孩子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母亲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
  回避型这类孩子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的。这种孩子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反抗型这类孩子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亲去迎接他,如抱起他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这样的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
  相比之下,安全型依恋是一种正常的依恋关系,是亲子依恋的基础,多数孩子身上都有类似表现。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孩子所依恋的人的出现会使他们有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孩子就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或恐惧情绪,从而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尝试与陌生人接近,这样就可扩大视野,使认知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培养安全型依恋,在孩子6个月-1岁左右,父母需要争取多和他们待在一起;同时,给孩子提供进行各种练习的机会,比如观看、发声、笑、哭、依偎等,在此基础上,依恋才能发展;家长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主动地接触孩子,用爱心宽容地对待孩子的哭闹;另外,家长对孩子还要十分细心,及时捕捉孩子发出的声音和表情信号,并做出正确的反应。
  孩子是一个爱的“消费者”。家长不仅要能满足孩子生理上的“饥饿”,而且要成为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所以,家长不要长期离开自己的孩子,要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爱抚和鼓励,无论是充满感情的言语表达还是搂抱、亲吻等身体的接触,都不要忽视。
其他文献
“不哭,妈妈打板凳,是板凳不好,把你弄倒了!”“没关系,坏了就坏了,奶奶重新再买一个!”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是的,就在我们帮助孩子逃脱痛苦的时候,也同时逃避了责任。而实际上,痛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这里,我们谈谈训练孩子自律习惯的四大原则——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    关键词:承担责任    洋洋得到了一辆小汽车,下午带到院子里和小朋友玩。热闹了一会儿,
期刊
让孩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是父母最大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个个特定的情景,把老道理与孩子的行为结合起来,使之浸润在“孝、礼、勤、诚、耻”之中,感受美德就在身边,在亲力亲为中逐渐使孩子的品行高尚起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从“黄香温席”中懂得孝敬长辈    在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爸爸下班回家,累了,和衣而卧,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这时候教孩子关心、孝敬父母,他一定能记得牢。妈妈拿一床小被子,
期刊
林则徐(1785-1850),清朝官员,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年进士。1820年始,先后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和山东等地做官,由道员升巡抚,以办事重实际调查著名。1837年,他在任湖广总督期间,严禁鸦片,卓有成效。    1839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屡挫英军武装挑衅,同时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研究西方历史的先河,
期刊
[主题链接]:针对4-6岁的孩子,《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出了抗挫折教育这一理念。教育专家杨雄认为,耐挫教育是国际上最新的理念。从孩子4-6岁开始,家长就要适当地开展耐挫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让他们自己爬起来,在生活中养成自理的习惯,分担一定家务等。    大家都说现在的许多孩子就像漂亮的草莓,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人们称这样的孩子为
期刊
据最近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目前在北京,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在上海,0至6岁孩子中有50%至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即使在农村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大多到城市务工,就把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抚养教育。那么,隔代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呢?听听专家怎么说。  各说各理,看两代人博弈间的亲子教育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独生父
期刊
女儿说话断断续续成了彭女士的一块心病:“四岁的孩子,有时候语言非常流畅,有时候就断断续续,有口吃的毛病,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河北师大幼儿园副园长石彦清分析:2至7岁的儿童,正处于言语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很强,最容易模仿别人口吃而形成习惯。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发音器官及神经系统都很娇弱,所掌握的词汇也有限,有时自己心中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笼统认识,还不能及时组
期刊
故事导读    ·适合年龄:3-6岁/亲子共读。  我们从不会想到要去剥夺孩子生存的权利,但是,有一种爱,甚至比剥夺更可怕。故事中的巫婆,是为了保护自己,统治人类才去剥夺孩子做梦的权利,因为这样,她才能高枕无忧;现实中,似乎也有一种力量,企图剥夺孩子、成人做梦的权利,这样,这种力量才能千秋万载;还有一种看似温存善良的爱,其实也具有这种特质。因为爱,所以想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因为爱,所以想为孩子避免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来说,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除了认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都是真的外,还会觉得电视上那些动画片里讲的也是真的。同时,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事,自己将来也要当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殊不知,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如果过多地进行“虚幻性渗透”,会使孩子“想入非非,不切实际”,有时会严重影响孩子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和认识。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
期刊
《巨人和春天》故事导读:    ·适合年龄:3-6岁/亲子共读。  每个孩子都是自私的,或者说,人类生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需要先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他人。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再不断认识自己。他们需要了解什么叫占有,什么叫拥有,什么叫共有,什么叫分享。我们试图让孩子理解,一个人占有一样玩具时,他只能有一样玩具,如果他能和朋友分享一件玩具,那么他就能获得两件玩具。然而,这并不容易,因为在孩子的数概
期刊
文文妈说:“女儿这几天怎么也不肯去幼儿园。我耐心地问她,女儿还没说一句话泪水就下来了,原来是有一次老师要找一个小朋友来排演故事,女儿觉得平日里老师最喜欢她,这个任务肯定是非她莫属的,可是那天老师却叫了另外一个小朋友去演,女儿就不高兴了,她觉得非常委屈。”  在我们的身边,往往有不少孩子,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在经受一点点挫折时,常常大发脾气或是满脸委屈,两眼泪汪汪的。孩子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