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艺术性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性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若没有科学性,教学将会变得盲目、无序,失去正确的方向;艺术性是语文教学的活性因子,若不讲艺术性,教学则会变得死板、乏味,缺少勃勃生机与活力。科学性和艺术性辩证地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许多优秀的语文老师已经用事实证明,艺术化的教学乃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关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对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这里的“语文素养”应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而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课堂。通过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我觉得打造艺术性的课堂,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作法。
  一、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引导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课前老师应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设计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场,是师生凭借教材进行的最初信息交流。导入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潜心研究导入的方法和效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特别重视的问题。可以用一段小故事,一个生动的事例,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段欢快的音乐等,使学生在教师巧妙地导入下,进入一种艺术氛围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求知欲望的调控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要使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步骤进行有序活动,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适时调控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训练方式及学生的情绪等因素,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课堂教学的调节控制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三项能力,即设计能力、调控能力、评估能力中最难把握的,因而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准。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教师随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面对意外发生的情况,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活动的势态,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高超的应变能力不是教师无原则的随心所欲,我觉得它应该建立在这样四个基础之上: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精通教材和谙熟教法。
  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结课艺术
  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形象地称作“豹尾”。教学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主要用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并与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它是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许多人往往在导入设计上费尽心思,而对结尾则有所忽视,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我觉得高明的教师,常常把最重要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压轴,越是临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的确,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课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要求整个课堂结构的严谨和完整,讲究信息流动的流畅和平衡,所以,不仅要追求导入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而且要求结尾更具吸引力,给学生以和谐完整的审美体验。我通常以以下的四种标点符号的方式结课:句号回首、问号激思、感叹号抒情和省略号延伸。
  “打造艺术性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理念。”这是我这十年来不断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他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而课堂教育的归宿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健康个性,为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的选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们的语文教师若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那么语文课堂必将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多媒体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多种信息的
期刊
总以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已经给学生讲得够明白了,但是通过一次作文我却发现,只是讲理论,无论我们认为讲得多么透彻,学生却仍旧很难在实践中真正明白。以下就是我们的一次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只蚂蚁先后遇到同一块极其陡峭的石头。甲蚂蚁勇往直上,一会儿掉下,再爬再掉,爬而又掉,掉而又爬,最后爬过石头;乙蚂蚁则绕过石头,到达目的地;丙蚂蚁则望石而转,同样也找到丰富的食物。  生活
期刊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要想把课教活,灵活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如果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预设”一般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前,教者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或者说“预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没有“预设”的
期刊
高考现代文阅读18分,在第二卷除去作文,此题地位不可小觑。在复习备考中,经常有学生感叹“文章能读懂,感觉不难,可怎么写的答案得不着分呢?”其实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审题意识,导致答案的组织不全,丢掉得分点。  审题意识要贯穿整个做题过程。要更好的应对现代文阅读,就要拥有审题意识,养成好的审题习惯。不认真审题必然导致答案要点不全,甚至离题万里。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面对蚂蚁  叶延滨  
期刊
目前小说的阅读教学,课内的,教师往往讲得过多过细过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不够;课本之外的,老师又大多数放任自流,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讲解的内容理解性多,创造性少;枯燥乏味的多,意兴盎然的少;提取抽象信息的多,领味情感意蕴的少。有这么一种教学设计或阅读引导显得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就是猜读。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篇幅虽小,但艺术精湛。对于这样一篇典范的作品,教师如果教学设计得当,对中学生阅
期刊
我想问问大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表现生活,进而干预生活。任何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最终还要作用于生活。无论是一首柔情蜜意的小诗,还是一部恢弘壮阔的长篇小说,其实质都是对生活的开掘。离开了生活,写作者自己尚且不能存在,更不要说他们创作的作品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目前还处在学生阶段,每天按照作息表上的规定,过着十分刻板的生活,周而复始,年年如此,很多人因此对生活麻木了。这种情况
期刊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尽管一轮又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学生的个体生命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师生的合作多了,师生的互动多了,课堂的民主气氛浓了,课堂更富有生机了……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语文的“少、慢、差、费”的问题,何也?  教学方法固然是很重要的,体现世界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提倡。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
期刊
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呢?  1.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就要授之以渔,教给方法。一般来说,修改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首先看内容符不符合文题的要求,能不能突出中心,观点是不是鲜明正
期刊
规范书写标点符号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近年来,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看似有淡化的趋势,而实质上这是化无形为有形,在语言表达和作文中都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的考查。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规范书写这一“点’一”逗”,使它们成为一个个和谐音符,让阅卷老师享受其中呢?  其实,在语言文字中各种标点符号书写多大、多长及位置在左、在右、在上、在下都有规定,具体体现总结如下:  第一,规范书写句内点号和句末点
期刊
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不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求考生“题目自拟”。由于有些学生平时作文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或是不了解其要领和基本方法,往往导致所拟标题不是平庸呆板,就是文不对题,甚至南辕北辙。其实,标题与文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难怪古人说“题好乃文章的一半”了。因此拟题好坏关系到作文得分的高低。但笔者在改作文时却经常发现:有的考生不能紧扣中心立意拟题,有的考生拟题平淡或不当,有的考生未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