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缘于“不和谐”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ixi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发现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和谐”。
  一、课堂管理与自主学习不和谐
  教学《画》(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时,教师刚挂出小黑板,学生就开始读小黑板上的诗歌。教师听到学生读得乱七八糟的,于是发出指令:“一、二、三,坐好了;一、二、三,坐端正了。”“一、二、三,……”指令一出,学生马上停止朗读,双手放在背后,端端正正地坐着,课堂上立刻安静了下来。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学习《画》,现在老师先读一遍课文,然后大家齐读一遍。”学生齐读后,教师提示学生:“‘色’是平舌音,‘春’是翘舌音。”教师刚一说完,学生又立刻摇头晃脑地读起来:“色、色、色,春、春、春……”教师一听,课堂又乱了。于是又喊了一遍指令:“一、二、三,……”然后,教师教读一遍,最后组织学生齐读生字。学生“自发朗读”时,教师觉得声音嘈杂,纪律混乱,于是忙于维持纪律。这样做,课堂安静了,但教师却没有想到学生开始的练习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冲动,是一种自发学习,而教学中纪律整顿好后,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强制要求。这样的课堂纪律管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消极等待的思想,丧失主动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认知规律不和谐
  教学《好汉查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时,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1)分析课题,理解好汉。(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好汉是指勇敢坚强或有胆识有作为的男子。)(2)观看《水浒》片段,谈对好汉的认识。(3)初读课文,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复述课文,讲好汉故事。(5)联系实际谈感受。(6)再谈感受,写读后感。学生学习课文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一般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好汉的意思,知识是教师给的;组织学生观看《水浒》片段,以观代读;谈对好汉的认识,脱离文本,空洞说教;初读课文,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切实际;复述课文,讲好汉故事,要求过高;联系实际谈感受,写读后感,没有以学生读懂课文为基础,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崔峦老师曾指出:“文本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文本,并通过学习文本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此案例中,教师显然只关注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文本的重点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情境创设与文本基调不和谐
  教学《老人与海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拔河比赛,以此来创设热闹拥挤的场面。回到教室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刚才拔河比赛的场面热闹拥挤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场面描写的文章《老人与海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课文的情感基调,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文本描述相似的课堂情境,它是为学生学习文本作铺垫的,是学生感悟文本、体验文本的切入点。《老人与海鸥》中虽然也有场面描写,但课文要表达的是海鸥对老人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文本基调是沉重的。此案例中,教师用拔河比赛来创设热闹情境显然与文本基调不和谐,学生无法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也无法感悟文本内容。根据文本的基调,创设与之相似的课堂情境,为学生进入文本、学习文本服务,是课堂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
  四、语言训练与文本主题不和谐
  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一位教师针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情况,让学生分别说说课文中相关语句,说说自己如果听了爸爸妈妈这样的批评和鼓励,会怎样想,并用大量的时间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以“慈祥的爱好”和“严厉的爱好”为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学生一方大谈“精彩极了”的好,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另一方则以“糟糕透了”为内容,大谈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是成不了大器的。课堂上的语言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和学习活动“内化”文本语言,接受文本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的过程。口语交际训练是课堂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案例中,教师抓住课文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情况,让学生说想法,讲观点,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文本的主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分别代表的是母亲慈祥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爱”是父母不同的教育方法的基点。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这两种“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和谐统一的。而这位教师却人为地把两者分开,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样的语言训练肢解了文本,与课文的主题不和谐。
  五、多元理解与文本价值取向不和谐
  教学《西门豹》(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西门豹惩治官绅和巫婆的办法很巧妙,一位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是西门豹,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学生分组讨论片刻后纷纷举手发言:“如果我是西门豹,我会把这些官绅和巫婆千刀万剐。”“如果我是西门豹,我会把官绅和巫婆剁成肉酱。”“我觉得一刀杀了官绅和巫婆,太便宜他们了,如果我是西门豹,我要让他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如果我是西门豹,我会把官绅和巫婆抽筋剥皮。”“如果我是西门豹,我会把他们放在油锅里炸一千次。”……学生的回答让听课的教师有些毛骨悚然,可能执教老师也没有想到学生会说出这样的话,他只得说:“同学们爱憎分明,这没有错,但现在是文明社会,即使罪犯被判了死刑也只能用子弹来结束他的生命。”语文教学的文化要义是引领和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有效地唤醒学生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使学生思想得到感染和熏陶。此案例中学生流露出来的过激言论,不是我们教学所期待的。多元性和生成性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这些重要理念的体现。但是,课堂教学中的任何生成和多元理解都应该符合课文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六、课堂拓展与教学内容不和谐
  教学《草船借箭》(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理解诸葛亮“知天”(算定有大雾),“知人”(算定鲁肃忠厚,不会向周瑜报告借船的事情;算定曹操多疑,不会在雾中冒然出击,只会命令军士射箭)等,教学到此,应该到位了。但这位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拓展,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还知道诸葛亮哪些‘神机妙算’的故事?”学生们纷纷发言,讲了“借东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故事,这时,一个学生忽然提出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他火烧十万藤甲兵,折了阳寿,点起七七四十九盏灯乞求添寿,就没算到魏延会匆匆进来踢灭了灯火……”这在学生间引起了争议,其中还夹杂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及“人算不如天算”的消极思想……对此,教师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拓展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它既包括知识内容的扩充,又包括情感态度的升华。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确实不少,课堂教学中适当拓展延伸,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课堂拓展如果脱离教学内容,就有悖于拓展的初衷。像案例中学生拓展到诸葛亮失算时,教师就要加以正确引导,而不能任学生不辨是非地发挥。
  作者单位
  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
其他文献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进发……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线。然而,我们往往忽略因“错误”而精彩的课堂。“错误”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有着特色的“精彩”之处。正如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很多小学生学习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难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精心选择游戏素材,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期刊
“认识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起始内容。由于内容抽象,不容易客观地评价学生懂还是不懂,但“认识平面”又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极好教材。为此,我们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执教了本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选取两个片段并进行反思,抛砖引玉,与同人共同探讨,以求提高。  片段一:创设有效情境,初步感知面积  课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母子二人在沙滩上留下的一大一小两串脚印。 
期刊
设计理念:  1、吃准课时目标,凸显年段特点。《白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着定位准确、目标清楚的原则,本课教学围绕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课时实际。以教材为例子,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文体特点,读与写和
期刊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耳熟能详的话。如何达到“不教”这一理想境界,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进行“有效的教学”。所谓“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材内容或者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价教学有没有效的重要标准。新课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童话。讲的是小鹿用心栽了一丛玫瑰,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他却因为跌伤了脚躺在病床上,一朵花也没看着,鹿弟弟认为玫瑰花“白栽”了。这时,黄莺和微风来了,告诉小鹿兄弟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高兴地笑了,认为“玫瑰没有白栽”。课文语言清新,如春风扑面。细细品读,如咀嚼橄榄,回味满溢,可爱的小鹿愈来愈清晰地立于我们的眼前—
期刊
“四则运算”的教学,往往采用“被动接受+机械操练”的方式,在简短的几分钟内教师通过“告诉”,让学生知晓计算顺序,然后通过大量的操作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直至熟练。教师教得乏味,学生更感索然无味。那么,如何改进四则运算的教学,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之旅,使学生的学习既有热情有深度呢?我认为教学时要在“自主学习”和“有效引导”之间寻找平衡。  一、自学例题与有效引导  认知心理学认为,能否以一种积极
期刊
教学内容: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教材简析:“负数”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产生,如温度的计量、买卖与借贷的计量等。  例1通过观测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引出负数表示方法,接着引出例2存折明细中分别用正、负数表示存人和支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负数的意义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教材先编排“生活中的负数”,再编排“正负
期刊
生本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当为教师所用,应当成为教育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一、改造“原始经验”。促进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起点的,只有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即学生的数学现实),并把握其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合适的引导方式和途径,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在教学四年
期刊
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在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通过学校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越来越被教育界人士关注和重视。在数学课程内引入环境教育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势在必行。  一、利用数学学科特点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的环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小学数学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