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712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培养质疑的兴趣,喜爱质疑
  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学生和老师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必须建立和谐、亲切的关系,唯有这样,教学才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敬重老师、尊敬老师,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
  2. 创设和谐的质疑氛围,让学生喜爱质疑。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一旦产生不同的想法,即使有时很荒谬,也万万不能打击,而要积极引导,大力表扬,让学生善问,爱问。长此以往,学生一旦产生了质疑的兴趣,提高了质疑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也将日益提高。
  二、 传授质疑的方法,学会质疑
  1. 紧扣文章题目质疑。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透过这小小的题目,我们就能一窥文章的全部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以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我们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这样就为学生质疑做好了铺垫,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比如,三上课文《小稻秧脱险记》,题目就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一个概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课题,从课题出发,可以进行提问: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小稻秧是如何脱险的?教学就可以围绕学生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通过这样的质疑、解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课堂上就会逐渐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2. 抓住文本矛盾质疑。有些文章在内容中间就存在前后矛盾冲突之处,这些现象常常是作者巧妙为之,如果教师关注文本的矛盾现象,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是大有益处的。如六下《三打白骨精》,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看便知。那老师教什么呢?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矛盾发展变化之处,即唐僧面对白骨精三次不同的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会理解文章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再如五下《灰椋鸟》开头是这样描述的:“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话,然后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出:为什么外形普普通通、不足为奇的灰椋鸟,会让作者忍不住亲自看看呢?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接下来的教学便水到渠成了。
  3. 抓住文本留白质疑。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而留下的艺术空白,这些“笔未到而意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值得我们细细玩味。比如《船长》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哈尔威船长对奥克勒大副说:“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留白”式的问题:如果真的有个男人走在女人前面,哈尔威船长会命令奥克勒大副开枪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一方认为,船长肯定不会开枪。因为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吓吓大家,希望大家能按照秩序逃离。而另一方则认为,船长真到了那个危急时刻,还是会下令开枪的,因为如果不开枪,人群一旦出现骚动,整个队伍就会乱套,出现拥挤踩踏,反而会影响救援工作的展开,死的人会更多。学生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我顺势总结:或许这一枪永远都不会响起,因为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折服,没有男人会走到前面去。即使有人走到了前面,奥克勒大副开了枪,也不违背船长的原则,因为这一枪是为了保护儿童、为了保护妇女同胞们。很多文章中作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留白,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抓住标点符号质疑。课文的标点符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刻,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可是我们老师和学生常常遗忘它。其实,有时领悟了这些标点符号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也就可以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在教学六上《学与问》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针对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中一个小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在描述哥白尼的事例时,用了三个“为什么”,可是为什么最后一个却用了问号和省略号?这个问题虽然不难,对于本课来说不是主要问题,可是我还是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一下:原来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哥白尼还有成千上万个“为什么”要问。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就写出了哥白尼的勤学好问,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可见作者表达之精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关注文章的非语言文字,关注这些小小的标点符号。
  5. 抓住悬念性结尾质疑。很多文章的结尾意犹未尽,值得学生细细思考,慢慢回味,我们也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引发他们的质疑。如《狼和小羊》的结尾: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事情的结局作者并没有写出来,你猜猜看,会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深究,阅读能力、想象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三、 鼓励自主探究,学会解疑
  学生学会质疑这只是迈向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解答自己提出的疑惑,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实现自我学习的目的。
  1. 自主阅读,独立解疑。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一一解答,可以尝试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阅资料,自己设法解决一部分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再与同学、老师合作解决。
  2. 小组合作,共同解疑。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为了避免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问题分门别类地梳理,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思维进行碰撞,从而解决问题。
  3. 教师点拨,适时引导。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什么都不要做。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学会有效提问,针对文章关键之处提问,针对文本难点提问,然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阅读,跟进解疑。上课结束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在课外,学生可以利用更广阔的天地、更充裕的时间来进行探究。比如,在教学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在萧红的笔下,为什么所有的事物都那么自由呢?我卖了一个关子:萧红的童年真的如她所写的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吗?回去看看萧红的其他作品吧!那段时间,学生们纷纷阅读起了《呼兰河传》。最后才渐渐明白,童年的萧红生活也是不尽如人意的,正是因为其童年的不幸生活,她才如此渴望自由。课内和课外阅读相融合,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得更深入了,在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解疑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伴随着质疑,伴随着思考。只有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深入探究,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质疑—归纳—解疑—总结”,这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模式。质疑不是单纯地喊口号,而应扎扎实实地成为学生的一个习惯,一种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2016年4月25—26日,扬州市第十二届“二分明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在仪征市实验小学顺利举行,这已经成为扬州小语人期盼的品牌活动。
我省启动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为许多学科和学校深化教改创造了难得的机会。像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样的教改课题,就应该抓住课程基地建设机遇,认真思考如何提升综合性学习活动
多效唑(Paclobutrazol)是七十年代末研制成功并开始在农业上应用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代号为PP333,化学名称是(2RS,3RS)—1—对氯苯基—2—(1,2,4—三唑—1—基)—4,4—二
目前,随着十八大的顺利召开,军队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做好干部的日常考核评价工作,规划军人职业发展方向,使得军队干部能安心于军事事业,是干部管理面临的重大难题。 
以水稻成长植株和小麦幼苗为试材,研究离体叶和不离体叶在衰老过程中细胞透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来自水稻成长植株或小麦幼苗的离体叶细胞透性随着叶片衰老逐渐增加;
将36个普通小麦品种的完整穗卷在纸巾里做发芽试验,测定了穗发芽度和穗发芽率,并在皮氏培养皿里测定了22个品种的种子休眠性。在本研究中,腊熟期种子休眠的白粒地方品种“宜
一、 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增进互动  1. 对学生开放。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主动参与,以学习兴趣为内在需求、以教师答疑解惑为目的的交互式教学,其实就是开放式的。  2. 对同事开放。其实,课堂教学对同事开放是平常事,学校组织的随堂听课,就是对同事的开放。一来大家是同事同行,业务熟悉,教材教法基本一致,互相可以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二来可以在听后的研讨交流中各抒己见,进一步提高各自的教
一、 整体朗读中的问题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读书任务;有的同学晨读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这说明部分学生对朗读还缺乏兴趣。而整班的齐读更达不到积累语言、用心感悟的效果,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点:  1. 不齐。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有时会让全班学生齐读一段文字,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因为走神,没跟上大家,而发声慢了;也有个别同学特别自信,扯着大嗓门唱读;甚至有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
“平民化”微课想法的提出,借鉴于笔者导师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家伦教授倡导的“平民化”语文教学思想。从实用角度考虑,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应“平民化”,能融入日常教学,贯穿教学始终,创设出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习需求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 抓好课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生动,且非常容易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