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mzg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技巧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该考点是在阅读理解、筛选整合的基础上考查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具体的内容概括正确;(2)抽象的内容阐发正确;(3)含蓄的内容解说正确。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和用意。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有的文章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了。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既是对作者思想观点和对社会人生的态度的分析,也包含着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态度的分析。这一考点也是高考的一大重点,经常在各卷中出现。做好此类题目,要求作者整体把握全文或段落层次中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依据文本细细揣摩,深入探究,巧妙加以归纳概括。具体来说:
  一、“归纳内容要点”可运用如下方法:
  1.“去粗取精”。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2.“去伪存真”。即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到点,归纳出内容要点。
  3.“紧扣题目”。主观题在组织文字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原句,有的要求用原文词句组装,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字数限制等。
  二、“概括中心意思”可采用以下方法:
  1.“抓住关键”。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抒情、文眼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或命题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点。抓住这些关键部位,不失为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好途径。
  2.“综合归纳”。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
  3.“纵横联系”。参照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通过这样纵横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意图,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从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模擬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也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赏誉》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曰:“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指人的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处运用用“神”“骨”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骨、笔迹、骨法用笔等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韵生动,借用到文论,刘勰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画论中也很强调骨法用笔,移用到文学创作上,骨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在写作上,端直劲健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中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它是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呈现。
  B.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辞藻美丽的作品都无“骨”。
  C.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可能是从画论中移植过来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影响。
  B.“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C.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D.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画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赞誉。
  参考答案
  1.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选项来看,B项所提到的“辞藻美丽的作品都无‘骨’”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我们可以找到关键语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这才是真正的“无骨之征”,显然,题目中的“辞藻美丽”并不是它的特征)
  2.D(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要“纵横联系”,对材料相关情况进行比对。经过揣摩分析,可以看出文中对韩、陈二人外貌的评论在原文中属于人物品评范畴,与画论中的“骨”构不成因果关系,D项所说的应该是强加因果)
其他文献
【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来,恶搞之风盛行。黄继光被恶搞成一不小心堵住枪口,邱少云被恶搞成被毒蛇咬伤不能动弹,董存瑞被恶搞成炸药包上有万能胶,甩手不脱……各种各样的恶搞充斥着网络。  郁达夫曾在纪念鲁迅先生的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也有人说:“英雄是黑暗中的指明灯,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灯塔。我们要铭记为中华民
期刊
【文题呈现】  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看到岁月的消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导航】  这是一道典型的提示类话题作文题。所提供的文字启示我们,要通过“见、闻、思、感”等感知方式,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思想感情的触发点,然后以小见大,大胆地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去捕捉同社会生活相关的启
期刊
作曲家施光南与作家冯骥才是好友,每当谁有了好作品或有了好灵感时,他们就会奔走相告。  有一次,施光南酝酿了许久的歌剧《屈原》在脑海里有了新的想法,按捺不住喜悦的他,立即买了火车票,从天津匆匆赶往北京冯骥才的家里。  冯骥才十分欣喜,决定邀请施光南到东四小馆去吃饭。冯骥才根据对施光南的了解,点了一桌子的菜。  两人对面坐下,冯骥才端起酒杯说:“光南兄,为你接风洗尘。”为了以示诚意,冯骥才说完一饮而尽
期刊
【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现了“村村通”,脱贫致富的村民守护着绿水青山勤劳作,石桥河湾、稻田菜畦依旧,一派美好的田园风光里,他们编织着生活的梦想。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拥有了高速、便捷的生活,驱车驶过繁华的街道,留下一溜烟,又不把高楼大厦放在眼里了,时常回望能够安放心灵的田园。  请根据材料所示,对古往今来的生活方式有所思辨,并谈谈你的看法,帮助身边的人们对生活作出正确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日前,《闪亮的名字》推出第二季,节目聚焦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人:“战斗英雄”杨根思、“革命女烈士”江竹筠、“糖丸爷爷”顾方舟、“中国数学之神”华罗庚、“中国桥梁专家”梅旸春……在这个和平繁荣的年代里,我们再次仰望这些撑起新中国的脊梁。  材料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期刊
审题精准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所谓审题,就是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明确写作范围和写作重点,确定文章的体裁。审题马虎,下笔千言,离题偏题。  在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材料作文如何审题?大致方法有:  一、抓关键词、句  有些材料作文,为了突出中心,降低审题难度,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如关键词、中心句、统领句、总结句等),只要抓住这些词、句,就不会跑题。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期刊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高 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  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  谪居:贬官的地方。  巫峡:地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古民谣《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衡阳:地名,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
期刊
【写法点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与阳作为一组相对而又互补、相异而又和谐的概念,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观念,催生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美学思想;而且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在潜意识里总希望自己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视角能同时关照到对象的正反两面,以使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周到。时至今日,很多美学观念诸如“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等,以及思维方式诸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即是这一影响的
期刊
【解题技巧】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指环境。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一、分析作品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
期刊
六月,這个月份对一些人来说无比特殊,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的梦想,使之在夏日阳光下正闪闪发光。  梦想是珍贵耀眼的,如夜空中星辰,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笼罩着贪婪与功利的时代——梦想就显得更加璀璨,更加光彩照人。当然,其中有些梦想会弥足珍贵一些,是群星中的北斗星。这些梦想看起来比普通的梦想(比如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得到一份喜爱的工作、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等等)高贵、伟大,也美丽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