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老百姓的事 解老百姓的难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l9970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是新闻宣传的热点。新闻宣传工作历来就有“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的责任。李长春同志在第十届记者节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加大对民生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引导力度,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当前,新闻宣传工作如何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讲清楚讲明白,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共同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使民生新闻真正找到最贴近百姓的“点”。新闻宣传既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要反映百姓生产生活。在两者之间如何找到一个结合点,是做好民生新闻宣传必须考虑的问题。要拓宽民生新闻报道的空间,兼顾“小民生”与“大民生”。小民生就是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老百姓身边的琐碎事、平凡事、麻烦事,诸如看病就医、上学就业、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等,都是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通过报道普通人、普通事,反映当今老百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思想、新风貌、新追求,展现普通百姓的真善美。在关注百姓身边事的同时,民生新闻要强化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和介入功能,这也就是大民生。民生宣传要站高看远,做到“胸中有全局、笔下有民情”,从而使民生新闻一改过去报道中对政策法规和当地政府举措直接了当的硬性灌输,用形象生动感染,引导阅读和学习。
  其次,对群众中因关心自己切身利益问题要因势利导。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政治 观察力,不仅要充分了解民众对各种问题的热点、难点的本质所在,又要对进行宣传报道之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一个清醒的评估。特别要对民生热点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将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了解,以及对其他群众、其他干部的互相影响和渗透、互相牵扯和转化都要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鞭挞什么,做到旗帜鲜明,绝对不能含糊其辞。如对待当前一些物价上涨、楼市攀高、就医就学困难、就业压力加剧等民生热点问题,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就容易陷入问题的误区而难以自拔。对待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积极的态度入手,从党和政府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并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再就业问题这样一个积极面来报道,使新闻报道起到疏解社会矛盾、健康向上发展的态势。
   第三,认真做好民生新闻的应急报道。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妥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提供舆论支持。马克思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致的,动机与效果也是一致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片面逐步走向全面,从表层透到本质的,从“坐井观天”不断升华到“一览众山小”。正所谓用“放大镜”看现象,用“显微镜”看本质。有时候,错综复杂的现象容易迷惑人眼。民生热点报道如果不触及问题的本质,只是罗列一大堆社会现象,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比如年初,由于天气气温骤降,导致锡市市区大面积停暖,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对于这个事件的报道,事件发生了,对于事情的起因、造成的影响,我们当然要如实报道;对于事件发生后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安置受冻群众,加紧抢修等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客观报道在政府采取措施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发生的感人细节,引导广大群众共克时艰,战胜困难。
  第四,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民生问题解决。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推动解决那些中央三令五申而一直得不到很好落实、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不仅具有偶然性特征,同时具有事物的普遍共性。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抓民生热点,通过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来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规律 ,也是一条新闻规律。在进行民生热点报道时,一定要衡量所报道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发现这个新闻线索其显露的倾向具有普遍性,具有指导性,这个“点”就抓得有意义。比如我们这几年在大力推动“转人、减畜、增绿、增收”,有的地方通过引领农牧民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更新传统产业,由此而达到解决民生问题等,引起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对于这样一个题材,也有个别报道存在表浅化现象。大多数报道都是讲各级领导只是注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解决群众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等,经验、作法几乎都一样。而涉及到农村牧区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热点、难点问题却缺乏深层次的、普遍性的意义。
  总之,对待民生热点问题,一定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民生热点问题的报道中,做到体现党的政策,必须从体现时代精神与反映生活本质主流入手,为群众起到释难解疑,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了课程整合的组织形态、相关模式和要求,并简要阐述了实施过程。   关键词:课程整合;组织形态;模式     1、确定建设机电类专业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目标:以提高技能人才层次质量为专业建设目的;以实用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为专业建设特色;在专业建设中要构建适应企业对机电类技能人才要求的完善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习教学体系;通过校企结合,理论与实习结合,打造
期刊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大学语文作为最具基础性、综合性,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课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文章学与系统的文学知识;二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三是提高学
期刊
课堂教学应努力实现 “六大关注”,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这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大
期刊
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理解,就成为搞好化学教学的关键。  一、概念学习与教学困难原因的实践反思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当教学进行到抽象的理论、概念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如:当教学进行到原子结构、化合价与化学式时,这种分化就尤为突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分化呢?笔者基于对多年教学实践的反思,认为可能有这样几个原
期刊
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使评价更能促进主体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尝试。  一、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给予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悦纳自己,拥有信心。
期刊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分两大类:其一是专题性研究。其二是非专题性研究;就其内容来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关于语言的研究,其二是关于文学的研究。下面就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谈谈我个人的有关体会。   一、非专题性研究   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
期刊
生活在现今世界上,了解计算机知识并进而使用计算机是至关重要的。人们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总之,人们必须面对计算机的挑战。因为,计算机已经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日益深远。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单位和最终环节,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只有课堂教学中的各个因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课堂教学改革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 现状;原则;措施;创新    
期刊
摘 要:时下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本人仅从教师因素方面谈几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最令高中语文老师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学生对语文的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课后不肯花时间在语文学科上。学生的厌学情绪自然会影响到老师上课的情绪。经常看到我们办公室的一位语文老师把一叠厚厚的教科书随意地摔在办
期刊
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它主要通过对学生专业技术理论的强化和专业实际操作的训练,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知道,不仅仅限于专业课和实际操作的训练中,而应渗透到在校学习的每一门学科中,使之成为全方位的职业指导。这对充分发挥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学与普通中学的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