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的地理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其目的是使21世纪国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中学阶段的地理教学就承担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任务。学生的地理素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形成的,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加以灌输和渗透,而传统的地理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往往老师一言堂、一家谈到底,忽视了对学生更为可贵的质疑、探究的能力的培养。新课程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除了在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在这基础上形成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真正体现了从“知识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但是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凸现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其进行有效地评价,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地理教师,我对新课程中的挑战和困惑,进行了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发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即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教师自身要完成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过分强调地理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因此在教学中大多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出的学生知识面窄、技能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标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教师指导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指导自己角色定位: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这样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高高在上到和学生平等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来,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刺激思维活跃。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案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对教学案例和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例如,在讲解等高线地形图中“铁路选线中,有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其中相对合理的是哪个方案,为什么?”这个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山区这种地形建设交通线路的限制性因素的判断,山区的交通线应沿着等高线或者山谷分布,尽量避免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以减少工程量,节约成本。因此学生根据书本的知识点大多数的选择了c这个选线方案。我让学生分析了选择C线的具体理由,学生都回答的中规中矩。接着,我习惯性的问了一句,还有没有其他意见?我的提问似乎鼓励了他们,一个学生脱口而出:A方案。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我等笑声平静下来后,让这个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一句话就折服了全班,“李庄和向阳庄之间对缩短交通时间要求很高,虽然铁路线穿过山顶,但是凭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穿凿隧道。”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针对出现的问题或者墨守成规的例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大胆的假设,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拓宽自己的思维,培养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这次课中,受这位突发奇想的同学的感染,其他同学也提出了非常规的解题思路。一位同学大胆假设选择B线,并有理有据的阐述了自己的理由:B线虽然路线最远,而且还要穿越一个地形单元中的鞍部,工程量大,但是他途经的地方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沿途风景区众多,李庄和向阳庄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资源,因此铁路线要走B线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这堂地理教学课中,指导学生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可以根据需要大胆提出设想,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向外辐射。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三,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能够放的出,收的回,做到收放自如。
虽然发散性思维对于拓宽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是通过自身主观的假设,提出条件,进行求证,所以在假设和求证的过程中会加入过多的主观因素,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缺点是在学业测评中。评分难以制定出切实的标准答案,容易渗入主观因素。这样会对学生的学业测评考试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是标准答案难以形成、统一。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时。要及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及时的引导,在鼓励其大胆假设的同时,针对限定的条件进行小心的求证。对其加入的过多的主观因素加以限定。能够在解题中思维放的出去,还能够收的回来,做到收放自如,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态度。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积极、主动转变教师角色,在案例教学中,实行一题多解,并及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新课程对于我们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着“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我们一定会取得课程改革的成功的。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真正体现了从“知识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但是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凸现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其进行有效地评价,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地理教师,我对新课程中的挑战和困惑,进行了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发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即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教师自身要完成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过分强调地理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因此在教学中大多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出的学生知识面窄、技能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标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教师指导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指导自己角色定位: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这样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高高在上到和学生平等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来,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刺激思维活跃。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案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对教学案例和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例如,在讲解等高线地形图中“铁路选线中,有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其中相对合理的是哪个方案,为什么?”这个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山区这种地形建设交通线路的限制性因素的判断,山区的交通线应沿着等高线或者山谷分布,尽量避免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以减少工程量,节约成本。因此学生根据书本的知识点大多数的选择了c这个选线方案。我让学生分析了选择C线的具体理由,学生都回答的中规中矩。接着,我习惯性的问了一句,还有没有其他意见?我的提问似乎鼓励了他们,一个学生脱口而出:A方案。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我等笑声平静下来后,让这个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一句话就折服了全班,“李庄和向阳庄之间对缩短交通时间要求很高,虽然铁路线穿过山顶,但是凭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穿凿隧道。”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针对出现的问题或者墨守成规的例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大胆的假设,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拓宽自己的思维,培养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这次课中,受这位突发奇想的同学的感染,其他同学也提出了非常规的解题思路。一位同学大胆假设选择B线,并有理有据的阐述了自己的理由:B线虽然路线最远,而且还要穿越一个地形单元中的鞍部,工程量大,但是他途经的地方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沿途风景区众多,李庄和向阳庄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资源,因此铁路线要走B线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这堂地理教学课中,指导学生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可以根据需要大胆提出设想,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向外辐射。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三,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能够放的出,收的回,做到收放自如。
虽然发散性思维对于拓宽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是通过自身主观的假设,提出条件,进行求证,所以在假设和求证的过程中会加入过多的主观因素,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缺点是在学业测评中。评分难以制定出切实的标准答案,容易渗入主观因素。这样会对学生的学业测评考试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是标准答案难以形成、统一。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时。要及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及时的引导,在鼓励其大胆假设的同时,针对限定的条件进行小心的求证。对其加入的过多的主观因素加以限定。能够在解题中思维放的出去,还能够收的回来,做到收放自如,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态度。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积极、主动转变教师角色,在案例教学中,实行一题多解,并及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新课程对于我们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着“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我们一定会取得课程改革的成功的。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