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有效防范过度教学的策略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Rea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主体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物理课堂教学策略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是教师独角传授和学生单纯地求知备考,而是在教师有意义的指导下,使学生的求知过程逐步变为一种带着自愿的需求、自主挖掘智慧主动构建的过程。在实现这种变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还是教师的精讲点拨,都存在一个适度把握的问题。
  事实上在我们的常态教育中经常出现过度教育问题,这些过度教育问题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笔者以具体的实例,对初中物理常态教学中的过度教学现象和防范策略作初步探讨。
  一、过度教学现象对学生发展的障碍分析
  1.过度的实验探究,难以体现学生自主的探究价值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都愿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感悟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但有些老师出于不放心的心理,往往把本应由学生探究的活动变成教师自编自导甚至自演的活动,预先规定好每一步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来进行探究,这种引导过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应有的自主性被教师过分的主导性所取代了。如果不必由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而也使用此方法,实际是就是一种过度的实验探究,它会造成学生疲劳应付,浪费时间,无法在感性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理性思考,也就难以体现出探究的价值。
  例如,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学生在学习《光的反射》时,由活动打靶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然后提问学生利用平面镜打靶比赛时,怎样调整角度?几个角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1)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等于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2)三角相加等于180°。然后教师就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由于很难控制光路,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才完成探究,然后老师才引入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接着又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只要仔细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两个实验关键都是要证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费了很长的时间反复进行实验,最后由于时间关系匆匆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就结束了教学活动,这就是典型的过度探究了。
  2.过分的知识拓展难以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还可选择性地开发课外的各种教学资源,适度地拓展教材,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如果拓展超越了教学目标和偏离了学习主题,就会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成了过分拓展。
  例如,“功”是九年级物理教学中的一个学生较难掌握的概念,贯穿于整个初、高中教学中。对九年级学生来说,“能量”的知识还掌握甚少,一个是力,一个是距离,为何要将它们合在一起?不能理解的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了,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有的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又把高中的教学知识下放,统统地告诉九年级学生。这种教学看似拓展,却忽视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被动地接触大量知识,来不及思考、理解,更来不及内化,无疑让学生大有囫囵吞枣之感。
  3.过难的课堂提问使学生难以确定思维的方向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互动的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和追求。但如果为疑而设疑,问题远远高于学生原有的心智水平,不仅起不到上述作用,而且会使学生听而生畏,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果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就会使学生一头雾水,望而生畏。因为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运动方面的知识、力的知识,还有生活中有力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物体就不运动,或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等知识。如果用实验引入新课,把木块放在讲台上,用手推着它运动,放手后木块停下;把铁球放在讲台上,用手推着它运动,放手后球继续运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尝试解释看到的现象或者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引入新课: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
  4.过多的习题检测使学生心生厌倦,难以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作业常被用来巩固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现在往往是教师向学生布置、提问,作业形式单一、枯燥,答案绝对、封闭;重视作业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新课程的物理教学虽然反对题海战术,但仍需要适量的习题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促进发展。学生学得如何,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也需要各种习题检测来反馈教学信息。教师把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但若布置过多的习题,特别是订购现成的资料,对于其中大量的重复题也不加筛选,就让学生一份一份地做,使学生应接不暇,绝大部分课外时间都在埋头做题,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思考总结,这也是一种过度教育现象的具体表现。
  二、过度教学现象的防范策略
  1.把握学生的认知点,关注学生学习基础
  初中生对物理世界的认识是从表象、浅显、具体逐步走向内在、深入和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正确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应认真关注学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学习内容,分清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易错点,帮助学生跨越思维上的障碍。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从简单模仿到创新探究的质的飞跃。
  2.优化探究方案,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亲历探究活动过程,可以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但决不意味着脱离教师指导而放任自流。课堂上时间有限,器材也有限制,不是让学生探究随意提出问题,也不是遇到探究就做实验,因此至少有两点不容忽视: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探究内容,只有当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时,问题才具备探究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营造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合理分工,相互合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并对探究活动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3.创设情境,为学生解决问题搭建阶梯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地启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众所皆知,但怎样使问题问得有效,则值得我们深思。问题提得太难,学生找不到思维的方向,自信心受到挑战,这样下去,学生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问得太易,不用思考,就一哄而上地齐声回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的问题,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努力创设情境,问在激趣处,问在激疑处,问在重点处,问在注意处,使问题处于学生的知识新需求和原有知识水平之间产生冲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拓展学生的心智水平。要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阶梯,使学生的思维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还要注意问题要有梯度,能反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联系社会实际,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
  4.筛选习题,追求真正的“减负增效”
  作业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新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作业是不容忽视的。作业除了要起巩固与检验作用外,还应能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
  尤其在实行减负增效的当今,更不能让没有价值的习题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选题时,应注意回归课本,改进作业设计,统筹安排,立足根本,突出物理的学科特点,适当增加开放性习题,切忌人为地编造不切实际的习题。
  注意适当采用操作性、实践类习题,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然地融合进去,以追求与课程目标的和谐统一。注意选择多角度展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广泛联系的习题,体现物理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迁移应用、创新思维的能力,尽量让学生通过练习完成主要学习任务,从而将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通过集体备课,编写学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选作业练习,防止教学过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其他文献
为了改变学生“愁作文”的现状,我致力于写作教学的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深感在“作文”这一非常个性化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而“作文连着健康的生命”,教师居高临下,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导在不知不觉中堵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往往事倍功半。我调整自己的角色,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重视学生
【内容提要】学生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受社会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非正式群体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生的小社会,是学生最接近,最能直接体验到具有强烈的影响的社会环境,如何正确看待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的这些非正式群体,怎样更好地经营他们,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给每位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合理性,正确分析教师与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促进学生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
【内容摘要】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实施“和谐教育”,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呢?本文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师生交流融洽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达到最佳和谐水平,从而取得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实施和谐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现实
任何认识事物的过程都伴随着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抽象,与初中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与旧课标相比,有了许多的变化。在课程目标方面用“情感、态
听,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最基本形式,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有声的,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只有听懂,学生才可以用英语进行自如地交流,但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听是很让人头疼的难题,甚至“闻听色变”,可见听力的培养对英语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怎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呢?为此,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听音方法、技巧
批注式阅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唐代的诗评点,宋代的文评点,以及明清小说评点都有流传。脂砚斋批注《红楼梦》入木三分,成为《红楼梦》这一部伟大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传统学习方法中汲取营养,结合学生实际,将“批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代语文教学。  一、认识教学中的批注法  批注法是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有序有效的学习活动。其外显形式是圈、点、勾、画、注、
在新课标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新课标下如何备课呢?现在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浅见:  一、明确自己的角色,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
【问题与背景】  2007年10月,我需要开一节公开课。为了挑战自我,也为了能在评委面前表现自己,我选择了新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夏感》。《夏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虽然参考资料非常有限,在反复阅读和思考之后,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写景的写法。并认真地预设了自以为很好的教学方案,为配合教学我还制作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疏通文意,概括故事情节;  2.鉴赏详略得当的艺术手法,评价作者这样处理的写作意图;  3.利用文本资源,进行“变奏”式再创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完成前两个学习目标;第二课时完成第三个学习目标。文本出现的语法知识,以“练案”的形式发给学生,课下完成。  【活动构想】  以文本为依托,采用得体的形式对文本进
【内容摘要】怎样做好初三化学后阶段的复习工作。用心策划,制订好初三化学复习教学的计划;抓住课前,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性;立足课堂,打造灵动、智慧、高效的课堂;注重基础,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关注课后,精心选编练习;注重联系实际,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解题规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优化应试心理,实现效果最佳化。  【关键词】有效性构建夯实基础  复习阶段是学生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跃的重要阶段。针对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