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许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一直习惯沿袭“单一讲授——被动接受”型的固定模式,教师、学生也习惯视数学为接受数学,他们普遍地“重视数学结果,忽视了数学过程;重视书本知识的获得,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重视现成数学题目的求解,忽视了从数学情境中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重视模仿记忆的数学行为,忽视了“再创造”性质的数学活动”,忽视了数学素质方面的要求,使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被解题技能训练所代替。这样一来,使本来应用很广、趣味性很浓的数学课变得干巴巴,成了死套公式、枯燥训练、不受欢迎的学科。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普及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国家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却是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参与的热情日益减退。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再加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压力,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兴趣的“非投入”现象增多。
  二、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上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影响,课堂上学生独立“问”的意识被长期压制,致使问题意识日趋淡漠。目前我们的初中数学依然采用“组织教学、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教学五环节,形成了较稳定的教学模式。近十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涌现出不少新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学五环节”具有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导致不少教师不想也不愿意改变现状,形成了“捆绑式”、“注入式”的重教轻学的局面。
  2.政策导向的偏离
  虽然这些年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调查表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把一个学校学生的及格率、平均分、升学率作为考核该校行政领导的依据。基于以上的压力,学校领导又把这个压力转移到任课老师身上,尤其是毕业班老师。在这种政策导向下,校长和其他教师全力以赴为之奋斗,有谁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精神呢?在实际的调查中,一些教师对那些勇于质疑的学生,不是积极引导和鼓励,而是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
  三、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对策
  1.重视教材改革
  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提高数学素养优先解决的问题。严格地说,我国目前部分数学教材基本上是按应试目的而设计的,忽视了实际应用。数学仅看成是继续学习的工具,它强调的思维、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基本都是通过习题来培养的,以致变成了解题能力的训练。而很多例题、习题又是多年不变,无法跟上社会进步的形势,因此教材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当立足现行教材,充分挖掘内涵,渗透一些与市场经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内容,使学生了解一般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和丰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
  2.加强数学运用能力教学
  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应从简单问题入手,师生共同创建模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数学形式刻画和构造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创造的意识。例如在学完九年级数学《相似形》后,可出题目:有一池塘,要测量池塘的两端AB的距离,直接测量有障碍,你能有什么方法测出AB的长度吗?
  建模一:构造直角三角形,運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求出AB。
  建模二:构造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求出AB。
  建模三:构造三角形及其中位线,利用中位线的性质求出AB。
  建模四:构造两个三角形,利用全等或相似性质来求出AB。
  3.剖析问题的知识背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任何数学问题都是一边建构在旧知上面,一边挂靠着新知,新知是在用旧知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反思再进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从问题涉及的知识方面进行研究,故意制造认知冲突,刺激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提出问题。例如教恒等变形原理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诡辩题揭密”。a=b,那么2=1。误证:因为a=b,两边都乘以a,得a2=ab。两边同时减去b2,得:a2-b2=ab-b2两边分解因式,得:(a+b)(a-b)=b(a-b)。两边同时除以(a-b),得:a+b=b。又a=b,所以得2b=b。两边同时除以b,得2=1。明明地2≠1,于是学生觉得很困惑,粗粗一看,好像又没什么错,于是大家忍不住去探寻矛盾的根源。不久,学生就顺藤摸瓜,依次提出了如下疑问: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是否为恒等变形?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代数式,是否为恒等变形?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的过程。它使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了什么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与培养创新人才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教师只有持之以恒,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自觉地质疑,最后走向解疑。这对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
其他文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从一年级抓起。  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教会学生在预习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为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在上新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生字。  首先,我让
期刊
历史是初中阶段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通过历史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学习历史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千方百计上好历史课。但是,现实中历史课教学的确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各地对历史教学认识不足,有些地方甚至把历史课当作“豆芽科学”;另一方面,历史教学中存在“模式化”、“老一套”的思路,非常死板,学生学习一直处在被动局面。为了搞好初中历史教学,就必须优化历史課堂模式。情境,从词义上理解
期刊
在語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呢?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便是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传统教学不鼓励学生创新,独到见解视为异端,只要求符合“标准答案”,学生往往被当作等待“填食”的鸭子,而不是跃跃欲试、充满求知渴望
期刊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初中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一是应用地理基础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二是形成地理的观念。  关键词:培养 初中生 地理视角 思考问题  新修订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第二条基本理念“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学规律,实现教学目标“三维化”。课程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实现“三维目标”,新课程赋予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权利和责任,要求教师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面对诸多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能否合理利用相关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这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关系到教学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课程资源 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理念
期刊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情境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迅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使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美术教学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挖掘学生的美术潜力。本文分析了构建生活情境,融合美术教学;构建趣味性的实物演示情景,创新美术教学;构建音乐情景,渲染美术创作情感;构建表演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构建故事情景,优化美术教学。 
期刊
1993年,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一年的我,对教学满怀热情,意气风发,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精心准备。这不,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头一天晚上忙到深夜,我用水粉画了12幅画,分别是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及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印,又画又涂色,还用毛笔写好10张生字卡片,又去找贴画的浆糊、覆盖的报纸。课前早早地来到教室,把12幅画按课堂要求贴好,又用报纸覆盖好,
期刊
今年有幸参加了全国数学研讨会,观摩了全国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大师们以其精湛的教学方法、强韧的教学组织能力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变为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创造出了“活”的数学课堂。  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也是一名学生)是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下面把我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能吸引
期刊
摘 要: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而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因此,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便显得至关重要,其效果的好坏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本文所介绍的“人物换位”即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与环境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说教学 人物换位 培养想象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而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因此,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便显得至关重
期刊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环节,通常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效果明显。课堂提问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情,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然而,长期以来,课堂提问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很多学生害怕老师提问,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老师提问就是过关,过则喜,不过则忧,然而这不是对待老师课堂提问的正确态度。  学生害怕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