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了之上的原因,岳敏君的作品为何流拍,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眉目:这与艺术家本人创作手法,市场策略有极大关系。当然,与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大市场也密不可分。
曾经,他的“大笑”震了世界
大笑人让岳敏君的名气越来越大,随之水涨船高的,是他的市场价格。岳敏君大摇大摆地迈入了“千万俱乐部”,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与疯狂。
2007年,纽约苏富比春拍,岳敏君的《金鱼》以13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00万元的价格成交,岳敏君首次突破千万大关。6月的伦敦当代艺术拍卖会上,其作品《教皇》拍出214万英镑。10月,他的《处决》在伦敦苏富比拍出了590 万美元,约4400万元人民币,再次改写了其个人作品拍卖记录,并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世界纪录。此外,《希阿岛的屠杀》在香港苏富比以约合人民币3500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春拍推出的《画家和他的朋友们》成交价为2048万元,秋拍上的《活着》以2160万元成交。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岳敏君于1993年创作的《轰轰》依然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上拍出了约为4814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同一年,岳敏君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7年度风云人物”。这份名单上,除了普京,还有奥巴马和希拉里等人。岳敏君是唯一一个入选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位艺术家。《时代周刊》如此评价岳敏君:“岳敏君经历过新经济的繁荣,这些经历异常清晰地体现在这张脸上。这个笑容不仅仅滑稽可笑,它表达着在繁荣景象的阴影下,深度不安的情绪。被贴上‘玩世现实主义’的标签,这个笑容被解释为荒谬一切的玩笑,或者是生活中欢乐的形象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
岳敏君曾说过,他有一个野心,要让以后所有人只要看到笑就想到他,而且只能想到他,不是别人。于是他霸道地建立了一套理论,或者说是人生哲学,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不败”的境地,别人抓不到把柄。岳敏君成功地把自己复制了,塑造成为一个“偶像”。
单一的表情:成也大笑,败也大笑
马克思说,物质不仅仅是物质,钱也不仅仅是钱,它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对于岳敏君“大笑人”的成功,展览《路》的策展人冷林认为,在岳敏君的艺术中,“自我形象”放大变成了一种市场策略。“岳敏君这一代艺术家成长于中国市场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并加速发展的时期,这也是世界经济繁荣的时期,他们充分在这一合适的氛围里发展他们的市场策略和公众交流技巧。他们个人几乎变成了自己发明的商标的化身。”
不过,对于符号化的创作,也有一些相反的观点,如资深策展人柴中建认为,当前艺术品的价格驱动成了艺术家的创作动力,由此使艺术家的作品不再面对新的探索,而只停留在一种样式的模版里制造钞票。
也有人说,比起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等人,岳敏君的市场道路和市场策略更为清晰。而这样准确而清晰的市场定位使得岳敏君在市场中显得有些后劲不足——一旦这样的策略被藏家所厌倦,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切虚无帝国就将崩塌。
大笑人究竟还能走多远,对于这个问题,岳敏君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答案。有时候他会说大笑无论怎样都要坚持下去,艺术应该坚持,不应该变来变去;有时候他又会说他也在困惑,自己到底要不要跳出已有的模式,突破自己。其实他也一直在纠结,在两个选择之间游移不定。“到底还应不应该继续画下去?”岳敏君自己也会问自己。
其实从一开始,他就铁了心打算设计一个不变的人物,只是替换场景,让他在不同的背景里演绎自己的故事。但社会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包容,甚至还称得上尖刻。一方面,评论家们希望艺术家按照同一个脉络线性地发展下去,另一方,作品的千篇一律,确实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仿佛是纯粹投市场所好。
这些年来,大笑的不断重复出现,让艺术评论家们找到了批评当代艺术创造乏力的理由。他们毫不客气地批评这是因为艺术家害怕实验失败,怕冒学术和市场的风险,害怕一改风格市场就不认了,这是艺术家在向市场、向流行屈服。
很多人说社会已经变了,但岳敏君觉得没什么改变,他觉得大笑的文化在我们的环境里并没有结束。这一次,他再次告诉我们大笑人他会一直画下去,因为他对这个形象还有情。但他也无奈地表示毕竟市场是存在的,回避不了。
被批“炒冷饭”,数度转型无人喝彩
曾担任《顶层》杂志的执行主编胡湖认为,“岳敏君不像其他一线艺术家那样,每一个系列都能够拿出来一些让人感觉眼前一亮而且有分量的作品,这是岳敏君一个软肋。”
2006年,他创作了“寻找系列”。但事实上,“寻找系列”是大笑人的大脑。“大笑人感觉很迷茫,而且不知道出口在哪里,所以表现出一种迷宫的感觉。”岳敏君这样解释。而在他的“场景系列”中,作品都是取材于人们熟知的中外油画名作,但抽离了人物,只留下环境。
艺术家在不断的寻找大笑人之外的变化,2009年,岳敏君做了展览《公元3009之考古发现》,人们质疑他为什么要用现成品,说岳敏君是不是没东西可做了。2008年上海双年展上,名为《迁徙》的大型恐龙群雕也遭到了观念匮乏等批评。岳敏君觉得人们的知识系统完全出问题了。“人们给自己制造了一个范围,很难逃过自己设置的逻辑。”
但岳敏君的转型在市场反映上是不太成功的,形象符号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2005年以后很多新的作品在市场没有得到认可,今年嘉德估价六百多万的岳敏君作品的流拍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虽然很多时候说艺术家的创作不应该受到市场反馈的影响,但这仿佛是一个悖论,所有的关系都是相互的,艺术家并不是单一的个体,社会的压力随时要影响、塑造艺术家,过去是通过父母,现在则是通过媒体、评论、网络谩骂等各种渠道。当所有人都在说他“炒冷饭”,岳敏君说他本来还挺热情地热恋着自己的作品,被这么一说,就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来自市场的情绪反馈也影响着艺术家的再创作。
对此岳敏君曾表示,他没必要为了社会、别人强加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想法,要凭自己的感觉去做,保持自我本色。“艺术家最可贵的,还是要保持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思考。变和不变对于艺术家来说不是问题,艺术作品也不能用变与不变的标准来判断。”
钱钟书的《围城》岳敏君看过好几遍,他觉得方鸿渐和自己很像,没办法挣脱,把自己变得很伟岸。“为什么说方鸿渐是没用的人,我觉得是种自嘲。”岳敏君不是一个时刻提醒自己要正视自我的人,“我没有勇气,可能需要一个外力的推动才敢去做。”
这样不断推翻,不断重建的转型过程中艺术家有些略显无力。
曾经,他的“大笑”震了世界
大笑人让岳敏君的名气越来越大,随之水涨船高的,是他的市场价格。岳敏君大摇大摆地迈入了“千万俱乐部”,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与疯狂。
2007年,纽约苏富比春拍,岳敏君的《金鱼》以13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00万元的价格成交,岳敏君首次突破千万大关。6月的伦敦当代艺术拍卖会上,其作品《教皇》拍出214万英镑。10月,他的《处决》在伦敦苏富比拍出了590 万美元,约4400万元人民币,再次改写了其个人作品拍卖记录,并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世界纪录。此外,《希阿岛的屠杀》在香港苏富比以约合人民币3500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春拍推出的《画家和他的朋友们》成交价为2048万元,秋拍上的《活着》以2160万元成交。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岳敏君于1993年创作的《轰轰》依然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上拍出了约为4814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同一年,岳敏君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7年度风云人物”。这份名单上,除了普京,还有奥巴马和希拉里等人。岳敏君是唯一一个入选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位艺术家。《时代周刊》如此评价岳敏君:“岳敏君经历过新经济的繁荣,这些经历异常清晰地体现在这张脸上。这个笑容不仅仅滑稽可笑,它表达着在繁荣景象的阴影下,深度不安的情绪。被贴上‘玩世现实主义’的标签,这个笑容被解释为荒谬一切的玩笑,或者是生活中欢乐的形象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
岳敏君曾说过,他有一个野心,要让以后所有人只要看到笑就想到他,而且只能想到他,不是别人。于是他霸道地建立了一套理论,或者说是人生哲学,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不败”的境地,别人抓不到把柄。岳敏君成功地把自己复制了,塑造成为一个“偶像”。
单一的表情:成也大笑,败也大笑
马克思说,物质不仅仅是物质,钱也不仅仅是钱,它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对于岳敏君“大笑人”的成功,展览《路》的策展人冷林认为,在岳敏君的艺术中,“自我形象”放大变成了一种市场策略。“岳敏君这一代艺术家成长于中国市场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并加速发展的时期,这也是世界经济繁荣的时期,他们充分在这一合适的氛围里发展他们的市场策略和公众交流技巧。他们个人几乎变成了自己发明的商标的化身。”
不过,对于符号化的创作,也有一些相反的观点,如资深策展人柴中建认为,当前艺术品的价格驱动成了艺术家的创作动力,由此使艺术家的作品不再面对新的探索,而只停留在一种样式的模版里制造钞票。
也有人说,比起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等人,岳敏君的市场道路和市场策略更为清晰。而这样准确而清晰的市场定位使得岳敏君在市场中显得有些后劲不足——一旦这样的策略被藏家所厌倦,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切虚无帝国就将崩塌。
大笑人究竟还能走多远,对于这个问题,岳敏君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答案。有时候他会说大笑无论怎样都要坚持下去,艺术应该坚持,不应该变来变去;有时候他又会说他也在困惑,自己到底要不要跳出已有的模式,突破自己。其实他也一直在纠结,在两个选择之间游移不定。“到底还应不应该继续画下去?”岳敏君自己也会问自己。
其实从一开始,他就铁了心打算设计一个不变的人物,只是替换场景,让他在不同的背景里演绎自己的故事。但社会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包容,甚至还称得上尖刻。一方面,评论家们希望艺术家按照同一个脉络线性地发展下去,另一方,作品的千篇一律,确实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仿佛是纯粹投市场所好。
这些年来,大笑的不断重复出现,让艺术评论家们找到了批评当代艺术创造乏力的理由。他们毫不客气地批评这是因为艺术家害怕实验失败,怕冒学术和市场的风险,害怕一改风格市场就不认了,这是艺术家在向市场、向流行屈服。
很多人说社会已经变了,但岳敏君觉得没什么改变,他觉得大笑的文化在我们的环境里并没有结束。这一次,他再次告诉我们大笑人他会一直画下去,因为他对这个形象还有情。但他也无奈地表示毕竟市场是存在的,回避不了。
被批“炒冷饭”,数度转型无人喝彩
曾担任《顶层》杂志的执行主编胡湖认为,“岳敏君不像其他一线艺术家那样,每一个系列都能够拿出来一些让人感觉眼前一亮而且有分量的作品,这是岳敏君一个软肋。”
2006年,他创作了“寻找系列”。但事实上,“寻找系列”是大笑人的大脑。“大笑人感觉很迷茫,而且不知道出口在哪里,所以表现出一种迷宫的感觉。”岳敏君这样解释。而在他的“场景系列”中,作品都是取材于人们熟知的中外油画名作,但抽离了人物,只留下环境。
艺术家在不断的寻找大笑人之外的变化,2009年,岳敏君做了展览《公元3009之考古发现》,人们质疑他为什么要用现成品,说岳敏君是不是没东西可做了。2008年上海双年展上,名为《迁徙》的大型恐龙群雕也遭到了观念匮乏等批评。岳敏君觉得人们的知识系统完全出问题了。“人们给自己制造了一个范围,很难逃过自己设置的逻辑。”
但岳敏君的转型在市场反映上是不太成功的,形象符号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2005年以后很多新的作品在市场没有得到认可,今年嘉德估价六百多万的岳敏君作品的流拍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虽然很多时候说艺术家的创作不应该受到市场反馈的影响,但这仿佛是一个悖论,所有的关系都是相互的,艺术家并不是单一的个体,社会的压力随时要影响、塑造艺术家,过去是通过父母,现在则是通过媒体、评论、网络谩骂等各种渠道。当所有人都在说他“炒冷饭”,岳敏君说他本来还挺热情地热恋着自己的作品,被这么一说,就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来自市场的情绪反馈也影响着艺术家的再创作。
对此岳敏君曾表示,他没必要为了社会、别人强加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想法,要凭自己的感觉去做,保持自我本色。“艺术家最可贵的,还是要保持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思考。变和不变对于艺术家来说不是问题,艺术作品也不能用变与不变的标准来判断。”
钱钟书的《围城》岳敏君看过好几遍,他觉得方鸿渐和自己很像,没办法挣脱,把自己变得很伟岸。“为什么说方鸿渐是没用的人,我觉得是种自嘲。”岳敏君不是一个时刻提醒自己要正视自我的人,“我没有勇气,可能需要一个外力的推动才敢去做。”
这样不断推翻,不断重建的转型过程中艺术家有些略显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