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元代文献散佚严重,使我们对元文学认识不够全面,但经过学者们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依据当前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四库提要中《白云集》的分析,使我们对《白云集》有更新的认识。
【关键词】:释英;《白云集》;精读
白云集,三巻,元释英撰。释英字存实,钱塘人,唐诗人厉元之后也。早喜为诗,歴游闽海、江淮、燕汴间。一日,登径山闻钟声,忽有所悟,遂去为浮屠,盖亦倚松老人饶节之流也。顾嗣立选《元百家诗》收入此集。其目録题曰存实,盖举其字。巻端标明则曰“白云上人英”,盖以英为一字名也。考梁有僧祐、僧肇,皆连僧字为名,安知其不以释英为名,取义于“释家之英”乎!虽牟瓛、赵孟頫、胡长儒、林昉、赵孟若诸序,皆称曰“英上人”,此犹道林称“林公”,慧逺称“逺公”耳,不足证其非二名也。
《白云集》属集部五别集类四。
“倚松老人”宋代诗僧如璧,字德操,名饶节,“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有“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的佳句,因此称为“倚松道人”或“倚松老人”。
《四库全书》单收名为《白云集》就有四部,作者分别为元代释英、许谦,明代唐桂芳、陈昂,四人均号 “白云”。古人常用号命名文集,而“白云”又是用得较多的别号,因此称“白云”的文集自然就较多,《四库全书》均简称《白云集》,容易混淆。除此之外还有明代朱石《白云稿》、王恭《白云樵唱集》清代卢存心的《白云诗集》等等。
顾嗣立(1665—1722年),字夏君,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康熙二十三年(1693),编辑《元诗选》(又称《元百家诗选》)共选录330位元代诗人的作品,可以说倾注顾嗣立先生半生之力的《元诗选》是研究元诗的权威选本。但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提出:《四库全书总目》将释英的字误为存实,依据的就是顾嗣立的《元百家诗》。赵孟頫序云:“《白云诗集》者,实存英上人所为诗也。”其末云:“上人名英,实存其自号云”,其名实只一字,非取义于释家之英亦明矣。盖《总目》所叙释英事迹,实直录《元诗选》(初集中壬集)小传,非取之孟頫之序,故于其篇末数语,竟熟视而无睹也。四库馆臣竟没有依据序、跋来写提要,真是难以理解。
集中《夜坐读珦禅师潜山集》诗有“逺想人如玉,何时扣竹房”句。文珦与贾似道同时,则释英当亦宋末人,但其为僧在宋时、元时则无文可考。
有关释英生平的几个问题
1、关于释英出家的时间
四库馆臣认为:“释英为宋末人,但其为僧在宋时,元时则无文可考。”
杨镰考证结论是:释英出家时间定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至延祐六年(1319年)之间,或更确切的说是大德年间。李舜臣、胡园结论是:至元十七年(1280)到至元二十九年(1290)之间,甚至可缩小到至元十七年至至元二十四年(1287)之间。范蒙认为只能是至元十七年(1280)到至元二十九年(1290)之间。
2、关于释英的生卒年
3、关于释英的交友
4、《白云集》成书过程:牟巘为《白云集》作一序一跋, 且牟巘序言:“白云集重来叙”,可知《白云集》非一次成书而成。但成书的具体过程不详。
这些问题无法得出结论的原因:
(1)文献史料散佚严重且没有明确记载。
(2)《径山夜坐闻钟》诗有“凉气生毛骨,天高露满空。二三十年事,一百八声钟。”对“二三十年事”学者们理解一:说的是自己的年龄。理解二:指宋元易代的岁月。
(3) 宋末元初有多位号称“白云上人”的僧人且事迹不详,容易将他们的事迹误植于释英身上。
观赵孟頫序,盖亦厌弃世事,遁入空门,与遗民之有托而逃者,其事不同。诗中多闲适之作,而罕睹兴亡之感,是一证矣。其才地稍弱,未脱宋末江湖之派,而世情既淡,神思自清,固非髙九万辈“口山水而心势利”者,所可同日语也。
赵孟頫序中介绍了释英的家世,其中唐代诗人厉玄与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交往频繁。释英的父亲石田居士,尽管我们无法考知他的具体姓名和事迹,但赵序“迨宋太师屏山公,诗益昌”云云,或透露出石田居士也是江湖诗风的追随者。再加上释英受宋末元初江南文坛影响,因此作诗有江湖之风。
但是释英不同于一般的江湖诗人,他更像是一位僧人。虽然身处宋元易代之际,却极少写时事,也无江山易主的感叹,所写的都是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而且释英“竭来入禅门,忽得言外意。……始信文字妙,妙不在文字。”(《言诗寄致祐上人》)。他的诗明白易懂,即便是学习苦吟,也不故意用生词、僻典,与苦吟诗风不同之处。牟巘评其诗说“圆活而清雅,读之使人爽然”,“其辞隽,其思清,其兴寄远,读之殊使人有凌云意”。不像部分江湖诗人虽啸游山林,谈禅证道,但实际长年栖居于公卿权门,可谓“口山水而心势力”。可见四库馆臣对释英诗的评价是很准确的。
其《赠赵孟若》七言律诗,亦见张羽《静居集》中,然附载孟頫和诗,而巻端又有孟若序,则二人倡和,于事理为近,张集盖偶尔误收集。
张羽的《静居集》,张习编纂刊刻的弘治六卷本,存诗725首,95首重见于释英《白云集》,到底谁是伪书?
张羽,字来仪,号静居,元末明初诗文家,祖籍浔阳,寓居吴兴,“吴中四士”之一。张羽的《静居集》,目前有两个系统的版本:张习编纂刊刻的弘治六卷本;明万历四卷本。后者陈邦瞻、汪汝淳的万历四卷本、收入胡思敬《豫章丛书》的四卷本是对弘治六卷本的删并派生出来的。但杨铸认为:《四库全书》四卷本的《静居集》属于另一个不同系统,而且四库馆臣提到的《静居集》,依据的不是《四库全书》收入的《静居集》四卷,而是弘治刊本或万历刊本。但杨镰、杨铸等人考证结论都是:《静居集》是伪书。
对于张习是否仅仅是“偶尔误收”,学者的态度不同。杨铸据张习《静居集后志》中记叙,可能是因为张习“求全”的心态所致。杨镰、张颐青又依据《静居集》中张习作伪必须的“小手术”,认为是有意为之,并对张习刊刻的“明初四家诗”也提出质疑。 那么《白云集》收录诗作到底该是多少呢?国内《白云集》均为三卷本,收入诗作101首,题赠附录8首。《中国古籍总目》著录情况如下:《白云集》(四库全书本),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现存南京图书馆),武林往哲遗著本(光绪本),清抄本两种(分藏国图,南京图书馆);当归草堂刻朱印本,皆为三卷本。但赵孟頫序中说:“诗凡一百五十首分,三巻,后所作者,将甲乙第之。”可以说国内的《白云集》都不是足本,更不是善本。
日本所藏《白云集》皆为四卷本, 收入诗作147首,题赠附录18首。金程宇老师《<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白云集〉解题》,考察其版本情况:应安毛年(1374)刊本,仅静嘉堂文库有藏;南北朝刊本,此本覆应安本,无刊记,天立大学图书馆藏;宽文五年(1656)藤田六兵卫刊本、贞享五年(1688)京都铜驼坊村上平乐寺鳌头注释本,皆为四卷系统。此外有室町末期写本,大东急记念文库藏,或出自南北朝刊本。和刻本国内公藏不多,仅大连图书馆藏贞享五年刻本一部。
和刻本存释英诗147首和赵孟頫序言对照大抵一致。且据赵孟頫序言,《白云集》结集最早当为三卷。四卷本系统仅见于日本,国内并无,卷四只有诗八首,其后即为题赠附录,不成比例;俞良甫元末避兵祸远行日本,现今所见四卷本《白云集》其分卷或非《白云集》原貌,可能为俞良甫刻印时所改动。
现在白云集四卷应安七年刊本,收入《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金程宇编,2012年凤凰出版社出版。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全元诗》收入《白云集》。《和刻本四部丛刊》翟金明主编,2014年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集末跋语亦牟瓛作,而题曰《跋厉白云诗》。核跋中词意,犹其未为僧时所作,已称“白云”,然则并顾嗣立“白云上人”之称,亦以意为之者欤?
牟氏为《白云集》作过一序一跋。序末中:“至元壬辰(二十九年)菊节蜀人牟瓛瓛翁书”可知释英至元二十九年时已经出家。但是牟瓛《陵阳集》卷十六《跋厉白云诗》并未标明写作年代,仅仅因为以“厉白云”相称,就认为作于释英未出家前,证据不足。总之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元诗的散佚严重,文献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
参考文献:
[1]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6“白云集提要”)[M],中华书局,1996
[2] 牟巘,陵阳集·跋厉白云诗(卷十六)[M],四库全书本
[3] 金程宇,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第57册)[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
[4] 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2003
[5] 金程宇,东亚汉文学论考[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
[6] 杨铸,明初诗人张羽《静居集》版本考辨[J],文化遗产,2004(5)
[7] 范蒙,日藏元代诗僧文集六种研究 [J],南京大学,2015(5)
[8] 李舜臣、胡园,元代诗僧巧英考论[J],文艺评论,2011(2)
[9] 杨镰、张颐青,元僧诗与僧诗文献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3)
[10]杨镰元,佚诗研究文化遗产[J],1997(3)
【关键词】:释英;《白云集》;精读
白云集,三巻,元释英撰。释英字存实,钱塘人,唐诗人厉元之后也。早喜为诗,歴游闽海、江淮、燕汴间。一日,登径山闻钟声,忽有所悟,遂去为浮屠,盖亦倚松老人饶节之流也。顾嗣立选《元百家诗》收入此集。其目録题曰存实,盖举其字。巻端标明则曰“白云上人英”,盖以英为一字名也。考梁有僧祐、僧肇,皆连僧字为名,安知其不以释英为名,取义于“释家之英”乎!虽牟瓛、赵孟頫、胡长儒、林昉、赵孟若诸序,皆称曰“英上人”,此犹道林称“林公”,慧逺称“逺公”耳,不足证其非二名也。
《白云集》属集部五别集类四。
“倚松老人”宋代诗僧如璧,字德操,名饶节,“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有“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的佳句,因此称为“倚松道人”或“倚松老人”。
《四库全书》单收名为《白云集》就有四部,作者分别为元代释英、许谦,明代唐桂芳、陈昂,四人均号 “白云”。古人常用号命名文集,而“白云”又是用得较多的别号,因此称“白云”的文集自然就较多,《四库全书》均简称《白云集》,容易混淆。除此之外还有明代朱石《白云稿》、王恭《白云樵唱集》清代卢存心的《白云诗集》等等。
顾嗣立(1665—1722年),字夏君,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康熙二十三年(1693),编辑《元诗选》(又称《元百家诗选》)共选录330位元代诗人的作品,可以说倾注顾嗣立先生半生之力的《元诗选》是研究元诗的权威选本。但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提出:《四库全书总目》将释英的字误为存实,依据的就是顾嗣立的《元百家诗》。赵孟頫序云:“《白云诗集》者,实存英上人所为诗也。”其末云:“上人名英,实存其自号云”,其名实只一字,非取义于释家之英亦明矣。盖《总目》所叙释英事迹,实直录《元诗选》(初集中壬集)小传,非取之孟頫之序,故于其篇末数语,竟熟视而无睹也。四库馆臣竟没有依据序、跋来写提要,真是难以理解。
集中《夜坐读珦禅师潜山集》诗有“逺想人如玉,何时扣竹房”句。文珦与贾似道同时,则释英当亦宋末人,但其为僧在宋时、元时则无文可考。
有关释英生平的几个问题
1、关于释英出家的时间
四库馆臣认为:“释英为宋末人,但其为僧在宋时,元时则无文可考。”
杨镰考证结论是:释英出家时间定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至延祐六年(1319年)之间,或更确切的说是大德年间。李舜臣、胡园结论是:至元十七年(1280)到至元二十九年(1290)之间,甚至可缩小到至元十七年至至元二十四年(1287)之间。范蒙认为只能是至元十七年(1280)到至元二十九年(1290)之间。
2、关于释英的生卒年
3、关于释英的交友
4、《白云集》成书过程:牟巘为《白云集》作一序一跋, 且牟巘序言:“白云集重来叙”,可知《白云集》非一次成书而成。但成书的具体过程不详。
这些问题无法得出结论的原因:
(1)文献史料散佚严重且没有明确记载。
(2)《径山夜坐闻钟》诗有“凉气生毛骨,天高露满空。二三十年事,一百八声钟。”对“二三十年事”学者们理解一:说的是自己的年龄。理解二:指宋元易代的岁月。
(3) 宋末元初有多位号称“白云上人”的僧人且事迹不详,容易将他们的事迹误植于释英身上。
观赵孟頫序,盖亦厌弃世事,遁入空门,与遗民之有托而逃者,其事不同。诗中多闲适之作,而罕睹兴亡之感,是一证矣。其才地稍弱,未脱宋末江湖之派,而世情既淡,神思自清,固非髙九万辈“口山水而心势利”者,所可同日语也。
赵孟頫序中介绍了释英的家世,其中唐代诗人厉玄与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交往频繁。释英的父亲石田居士,尽管我们无法考知他的具体姓名和事迹,但赵序“迨宋太师屏山公,诗益昌”云云,或透露出石田居士也是江湖诗风的追随者。再加上释英受宋末元初江南文坛影响,因此作诗有江湖之风。
但是释英不同于一般的江湖诗人,他更像是一位僧人。虽然身处宋元易代之际,却极少写时事,也无江山易主的感叹,所写的都是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而且释英“竭来入禅门,忽得言外意。……始信文字妙,妙不在文字。”(《言诗寄致祐上人》)。他的诗明白易懂,即便是学习苦吟,也不故意用生词、僻典,与苦吟诗风不同之处。牟巘评其诗说“圆活而清雅,读之使人爽然”,“其辞隽,其思清,其兴寄远,读之殊使人有凌云意”。不像部分江湖诗人虽啸游山林,谈禅证道,但实际长年栖居于公卿权门,可谓“口山水而心势力”。可见四库馆臣对释英诗的评价是很准确的。
其《赠赵孟若》七言律诗,亦见张羽《静居集》中,然附载孟頫和诗,而巻端又有孟若序,则二人倡和,于事理为近,张集盖偶尔误收集。
张羽的《静居集》,张习编纂刊刻的弘治六卷本,存诗725首,95首重见于释英《白云集》,到底谁是伪书?
张羽,字来仪,号静居,元末明初诗文家,祖籍浔阳,寓居吴兴,“吴中四士”之一。张羽的《静居集》,目前有两个系统的版本:张习编纂刊刻的弘治六卷本;明万历四卷本。后者陈邦瞻、汪汝淳的万历四卷本、收入胡思敬《豫章丛书》的四卷本是对弘治六卷本的删并派生出来的。但杨铸认为:《四库全书》四卷本的《静居集》属于另一个不同系统,而且四库馆臣提到的《静居集》,依据的不是《四库全书》收入的《静居集》四卷,而是弘治刊本或万历刊本。但杨镰、杨铸等人考证结论都是:《静居集》是伪书。
对于张习是否仅仅是“偶尔误收”,学者的态度不同。杨铸据张习《静居集后志》中记叙,可能是因为张习“求全”的心态所致。杨镰、张颐青又依据《静居集》中张习作伪必须的“小手术”,认为是有意为之,并对张习刊刻的“明初四家诗”也提出质疑。 那么《白云集》收录诗作到底该是多少呢?国内《白云集》均为三卷本,收入诗作101首,题赠附录8首。《中国古籍总目》著录情况如下:《白云集》(四库全书本),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现存南京图书馆),武林往哲遗著本(光绪本),清抄本两种(分藏国图,南京图书馆);当归草堂刻朱印本,皆为三卷本。但赵孟頫序中说:“诗凡一百五十首分,三巻,后所作者,将甲乙第之。”可以说国内的《白云集》都不是足本,更不是善本。
日本所藏《白云集》皆为四卷本, 收入诗作147首,题赠附录18首。金程宇老师《<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白云集〉解题》,考察其版本情况:应安毛年(1374)刊本,仅静嘉堂文库有藏;南北朝刊本,此本覆应安本,无刊记,天立大学图书馆藏;宽文五年(1656)藤田六兵卫刊本、贞享五年(1688)京都铜驼坊村上平乐寺鳌头注释本,皆为四卷系统。此外有室町末期写本,大东急记念文库藏,或出自南北朝刊本。和刻本国内公藏不多,仅大连图书馆藏贞享五年刻本一部。
和刻本存释英诗147首和赵孟頫序言对照大抵一致。且据赵孟頫序言,《白云集》结集最早当为三卷。四卷本系统仅见于日本,国内并无,卷四只有诗八首,其后即为题赠附录,不成比例;俞良甫元末避兵祸远行日本,现今所见四卷本《白云集》其分卷或非《白云集》原貌,可能为俞良甫刻印时所改动。
现在白云集四卷应安七年刊本,收入《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金程宇编,2012年凤凰出版社出版。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全元诗》收入《白云集》。《和刻本四部丛刊》翟金明主编,2014年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集末跋语亦牟瓛作,而题曰《跋厉白云诗》。核跋中词意,犹其未为僧时所作,已称“白云”,然则并顾嗣立“白云上人”之称,亦以意为之者欤?
牟氏为《白云集》作过一序一跋。序末中:“至元壬辰(二十九年)菊节蜀人牟瓛瓛翁书”可知释英至元二十九年时已经出家。但是牟瓛《陵阳集》卷十六《跋厉白云诗》并未标明写作年代,仅仅因为以“厉白云”相称,就认为作于释英未出家前,证据不足。总之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元诗的散佚严重,文献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
参考文献:
[1]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6“白云集提要”)[M],中华书局,1996
[2] 牟巘,陵阳集·跋厉白云诗(卷十六)[M],四库全书本
[3] 金程宇,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第57册)[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
[4] 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2003
[5] 金程宇,东亚汉文学论考[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
[6] 杨铸,明初诗人张羽《静居集》版本考辨[J],文化遗产,2004(5)
[7] 范蒙,日藏元代诗僧文集六种研究 [J],南京大学,2015(5)
[8] 李舜臣、胡园,元代诗僧巧英考论[J],文艺评论,2011(2)
[9] 杨镰、张颐青,元僧诗与僧诗文献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3)
[10]杨镰元,佚诗研究文化遗产[J],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