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洵美民国海上文坛孟尝君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洵美是鲁迅笔下的“富家翁女婿”,与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人称“文坛孟尝君”,最令人吃惊的是,他与徐志摩形象极其相似,经常被人认错。他的青壮年时代令人妒羡,有钱有才,洵美沙龙,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而他的晚景又令人唏嘘,蒙冤入狱,容颜大改,经济困顿,东挪西借,62岁就撒手人寰了……
  多功能壶
  邵洵美,原名邵云龙,1906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祖父邵友濂是同治年间的举人,官至一品,曾以头等参赞身份出使俄国,后任湖南、台湾巡抚。外祖父盛宣怀(亦邵妻盛佩玉的祖父)是洋务运动中坚人物,富甲一方的大实业家。
  邵云龙16岁时恋上了表姐盛佩玉。他喜欢古诗,当读到《诗经》中《郑风·有女同车》节时,一眼瞥见“佩玉锵锵”四个字,又见另外一句里有“洵美且都”四个字,不禁拍案叫绝。“洵美”两个字意为“实在美”,“且都”意为“而且漂亮”。以“洵美”对“佩玉”真是贴切极了。于是他便决定正式改名为“洵美”,以名寄情。
  1925年初,邵洵美与盛佩玉订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经济系就读,但课外自学英国文学,醉心于英文诗。留学期间,他结识了徐志摩、徐悲鸿、张道藩等朋友。
  不到两年,因家里遭火灾,经济上吃紧,加之老祖母抱曾孙心切,邵洵美中止学业回国,与盛佩玉结婚。婚礼在卡尔登饭店举行,盛况空前。证婚人是震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他们的结婚照登在《上海画报》封面上,冠以“留英文学家邵洵美与盛四公子侄女佩玉女士新婚俪影”,还配发了《美玉婚渊记》一文,一时成为上海滩的时髦话题。回国后,邵洵美一直沉浸在读书、写诗、作文章、编杂志、办书店的忙碌中。他的交友圈子也越来越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文艺界多元格局并存的情况下,他拥有一大批左、中、右的朋友,如胡适、叶公超,潘光旦、罗隆基、曹聚仁、林语堂、沈从文、方令孺、闻一多、夏衍、邹韬奋、徐悲鸿、刘海粟、张光宇、丁悚、鲁少飞,以及张道藩、谢寿康、刘纪文等等。真可谓是高朋满座、好友如云。他还与《孽海花》的作者曾孟朴成为了忘年交。他们常常在一起谈文论艺,研究办书店、搞出版等事宜。一次,文艺界朋友在徐志摩家聚会,自然免不了要写诗作画。邵洵美画完画后,又在另外半张纸上写了两句诗:“长鼻子长脸,没有眼镜亦没有胡须。小曼你看,是我,还是你的丈夫洵美。”逗得众人捧腹。
  如果说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座大茶馆,众多的文豪名士各是一把“壶”的话,那么,当史家提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鲁迅、徐志摩、林语堂等“壶”们的时候,总会不时提到他们身边邵洵美这只“杯子”。而当我们拂开历史的积尘,去探询他的本来面目时,我们又会发现,其实他也是一把“壶”,而且是一把拥有诗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多种头衔的“多功能壶”!
  “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个浪子,是个财迷,是个书生,是个想做官的,或是不怕死的英雄?你错了,你全错了;我是个天生的诗人。”邵洵美曾如是说。实事求是地讲,邵洵美的成就与他圈子里的朋友们相较,论诗,他与徐志摩不能同日而语;论文,他与沈从文不在一个量级;论翻译,也不在施蛰存之上。但若论出版,他倒真是一位大出版家!他对出版情有独钟,大概也是“天生”。1918年,12岁的邵洵美便和弟妹们模仿日报的样式,用一张32开纸写《家报》,把当日新闻和好玩的事写在纸上,一式誊写四份,送给祖母、母亲和两个姑姑。在英国留学时,他便有此抱负:效仿英国的北岩爵士办出版事业,出自己的书,也为朋友出书。
  无妄之灾
  1949年春,国民党败局已定,达官贵人纷纷出逃。其时,胡适曾拜访过邵洵美,并已为其定了两张赴台的机票。而邵却以不忍离开家人与工厂无法处理为由婉谢。这其中当然另有隐情。此前好友罗隆基已约见过邵洵美,并与他作了一席深谈。向他细述了中共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使他感到释然。他相信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目共睹的,共产党来了,他也会有出路。
  5月24日,上海解放。划成分时,邵洵美被定为“工商业主”。
  解放时,夏衍是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为邵曾出版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英译本而造访过他。夏对邵的胆识很是欣赏,当然他们亦有旧谊。不久,夏衍和周扬问邵有何打算,邵说想到复旦大学教书。政府代为联系,学校表示欢迎,但根据邵的学历,在复旦只能任二级教授。邵觉得自己在高校的朋友都是一级,他撂不下面子,不愿屈就,遂把心思锁定在写作、出版上。
  后来,夏衍代国家征购了邵洵美的那台德国印刷机,邵得了一大笔款子,这又激起了他扩大书店的愿望。1950年元旦,邵全家移居北京,想在京开设时代书局分店。
  但不久,《人民日报》一连7天以每天半个版面的篇幅批判上海时代书局的出版物中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随之而来的是上海新华书店的大量退货。因资金严重亏损,再也无法运营,邵的出版事业就此画上了句号。
  好在邵洵美兴趣广泛,百无聊赖之时,沉浸在方寸之间,成了集邮迷。他收藏有不少十分珍贵的邮品。因喜篆刻,他把自己的头像篆成藏书票,别具一格。著名篆刻家钱瘦铁还为他刻了一方“洵美常幸”的印章。
  然而现实对邵洵美是残酷的。1958年,他在香港的小弟邵云骧患了重病,住院急需资金。而当时他在经济上已陷入了困境。正在他愁肠百结时,老友叶灵凤由港来沪,邵请他吃饭。席间叶说起项美丽在美国的近况。邵于是想起1946年他去纽约时,项曾向他借过1000美金。向来他借给朋友钱,是不会要朋友还的。但此一时已非彼一时,弟弟病重,他不得不做回“小人”了,他想让项将那1000美金直接转账到香港给弟弟救命。于是就给项写了一封信,托叶到香港后代发。结果信被有关方面截获,有人暗示他要向组织交代历史。他当时正在赶译一本书,再加上他觉得过去的事太复杂,牵涉的朋友太多,须认真对待,他想等译完那本书后,再向组织说明。孰料两天后他便被捕了,罪名是“历史反革命”。
  在提篮桥监狱,邵洵美与因胡风案入狱的贾植芳成了“狱友”。他曾私下对贾说:“贾兄,你比我年轻,身体又好,总有一日会出去的,我有两件事,你一定要写篇文章,替我说几句话,那我就死而瞑目了。”这两件事,一是1933年,邵以世界笔会中国分会的名义招待来访的萧伯纳,招待费46块银元是由他付的,但在当时上海大小报纸的报道中,却唯独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他希望贾将来能写文章“以纠正记载上的失误”。二是,邵说自己写的文章虽不好,但实实在在是自己写的。“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我是‘捐班’,是花钱雇人代写的,这真是天大的误会。”贾果不负邵所托,于1989年发表了《提篮桥难友邵洵美》。   晚景凄凉
  邵洵美一直被关到1962年4月才被释放。可是,他已没有自己的家了。16岁的儿子小马在他被捕后就到青海支边去了。原来的三间住房,被房管所收回了两间,妻子盛佩玉与小儿子小罗和一个老保姆挤在一间房里。后来,盛佩玉又打发了老保姆,带着小罗去投靠在南京的女儿邵绡红了。邵出狱后住在已离婚的大儿子家,四年的无妄之灾已使他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一头白发,极其瘦削。他患上了肺原性心脏病,唇、脸紫得发黑,牙齿也掉了几颗,一动就喘,整日坐在床上,用两床厚被垫在身后……家人问他狱中情况,他只字不提,最多只说一句“我是被无罪释放的”。
  此后,幸得有关方面照顾,安排他为出版社译书,以稿费维持生计。可是“文革”一来,他的生计又成了问题,不得不靠卖旧物维生。这一时期,他和妻子盛佩玉分住在沪、宁两地,由儿子、女儿分别赡养。邵洵美在1967年5月3日致妻子的信中写道:
  “……你为我买了两只香肚,好极了,我立刻便感到馋涎欲滴。我想有机会再尝尝真正的南京鸭肫肝,也只要几只,放在口里嚼嚼鲜味。”
  当年上海“一品香”的常客邵洵美,此时却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幻想烤炉和火鸡。
  又,“今日是23日,这二十三天中,东凑西补,度日维艰。所谓东凑西补,即是寅吃卯粮。小美的十元饭钱用光了,房钱也预先借用了,旧报纸也卖光了,一件旧大衣卖了八元钱。报纸不订了。牛奶也停了。可是依然要付两元,因为要吃到半个月才不送。烟也戒了。尚有两包工字牌,扫除清爽便结束……
  “我不是‘叹穷经’,是好在空闲着,所以多谈谈心。”
  他在地狱门前徘徊,但仍常念想着自己的诗句:“诗还是不能就这样地结束”。他仍然热爱生活,不泯爱美的天性。老友秦鹤皋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一天上午去淮海路看望洵美,见他正坐在一面小镜子前梳头。桌上放着一小碗‘刨花水’。见洵美正蘸着它认真地梳着头,很惊讶,没等开口,他倒先笑着说:‘侬要讲,这是过去丫头、厨娘梳头用的刨花水吧,对哦,现在可是我的生发油呀!侬嗅嗅看,很香!”’诚如施蛰存所说:“洵美是个好人,富而不骄,贫而不丐,即使后来,也没有没落的样子。”
  1968年5月5日,邵洵美终于走了,不仅给妻子留下了揪心的悲伤,也留下了一堆麻烦和债务:欠医院400多元医疗费,欠房管处一年半的房租600多元,还欠私人和乡下人民公社五六百元……
  直到邵洵美去世17年以后,也就是1985年,他的“历史反革命案”才被正式平反。
  不管邵洵美是诗人、作家、出版家、孟尝君,还是邵大公子,仅凭他当年在孤岛时期,敢印发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英文版,敢在月黑风高的深夜开着车将该书投进上海滩外国人的信箱里这一条,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七尺男儿!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茶馆中,应该有他一席之地。
  张宁据《博闻天下》整理
其他文献
北京东城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
期刊
国学大师王国维学问精湛,但长相却实在让人难以恭维。一米五左右的个头。龅牙,微须。面色苍黄,凸凹不平,无神的眼睛。塌鼻子上架着一副玳瑁眼镜。至于穿着更是邋遢,一年四季穿着不合时宜的粗旧衣服:藏青夹袍、紫缎背心,瓜皮帽下扎着一条猪尾巴一样的小辫。性喜沉默,声音黯哑,且口吃得厉害。  一次,一位日本学者慕名造访,来到住所前恭恭敬敬地问:“王先生在吗?”一会,出来一个小个子,相貌丑陋、垂着辫子。“我找王国
期刊
著名画家:袁辉
期刊
提起江珊,人们第一反应还是20年前《过把瘾》中美丽自我的杜梅。和王志文的初次合作就火遍全国,江珊的荧幕之路起点极高,加之典雅甜美的长相,大气细腻的演技,还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上天赐予她的礼物如此丰厚,她似乎天生就适合站在聚光灯下,过着光鲜亮丽、被所有人瞩目的明星生活。但是,她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选择了一条踏实稳健的实力演员之路,还在盛名之时结婚生女,移民美国,在异国他乡过起了普通家庭生活,每日为女
期刊
师傅赵崇茂退休时,塞给李永革一张纸条:勿要一得自矜,浅尝辄止。这几个字他一直记在脑子里。“古建修缮是一辈子学习的事儿,每次都有没见过的东西。”他说。  第三代工匠  李永革所在的故宫修缮技艺部位于故宫外西路,这里原来是内务府造办处。当年造办处下有24个工坊,网罗了全国的能工巧匠。  李永革是1975年来的故宫。两年前,他从修缮技艺部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却比以前更忙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官式古
期刊
开国领袖毛泽东,一生坐飞机约60次。当年为毛主席开飞机时间最长、次数最多、信任度最高的专机长,就是如今还健在的89岁高龄的前中央首长专机飞行大队大队长、泰国华侨蔡演威先生。一生建功蓝天,经历丰富又独特,他不愧是那个年代多数海外爱国华侨爱国的一个缩影。  他,5岁随父母远赴泰国;抗战爆发后,13岁的他被送回上海读书;战乱时期,他与家人失去联系,辍学之后一度流落上海滩;困境中,他有幸邂逅地下党,辗转来
期刊
她凭电影《惊蛰》获封金鸡百花“影后”,因《图雅的婚事》夺得柏林金熊奖,近两年在《敢死队2》等好莱坞影片中也有重要的表演。2014年12月23日,在公映的3D版《智取威虎山》中,观众又看到了导演徐克为她量身打造的冷艳女主角——“压寨夫人”青莲。她曾9次获封“影后”,精通三国语言,虽头顶耀眼光环,却从未接拍过广告和电视剧。这个堪称“中国最低调影后”的女星,就是余男,而她又怎么会和妈妈“冷战”20年? 
期刊
一直挺喜欢江珊的形象,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属于那种并不夺目但十分耐看的漂亮。  提起江珊,我马上想到的角色还是《过把瘾》当中的杜梅:任性、矫情,没事找事儿,女人的这些“缺点”,被她诠释得如此可爱。这些“缺点”之所以如此可爱,是因为这些“缺点”极富士人味儿,情动情牵,皆是潭于女人对爱的渴望;这些“缺点”之所以如此可爱,是因为它们只展示在她爱的人面前,只有“他”才会看得见;这些“缺点”之所以如此可爱,
期刊
北京卫视最近热播的《婚姻时差》中,汪珊与王志飞第一次合作,便尽显妥帖和周到,的确可以看出一位专业演员的素质。尽管是为了配合宣传,但两人在首播发布会现场十指相扣的甜蜜入场秀,还是很吸引眼球的。之后的亲密互动、顺水推舟,也堪称火花四溅。王志飞说得实在:“好不容易有这么个机会,不是在这样一个场合,我们哪里敢随便拉手啊!其实拍完这部戏,我们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再见面有亲人久别重逢的感觉。”  记得几年前与
期刊
正如爱情有保鲜期一样,一个演员的类型标识也有期限;诚如婚姻有时差一样,一个演员的年龄和演艺事业也有时差。近些年来,很多演员都因为不能处理好这保鲜期和时差问题,有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的则不尴不尬地坚持着,总之都不好受,出演剧作时也不会从容。在这个问题上,演员江珊可谓幸运人物,而且也非常会把握时机,于是年轻时是当红偶像,如夸则能大度且平和地扮演中年角色,开启演艺人生的另一个新阶段。虽然剧情可能是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