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3届奧斯卡的获奖名单,再度说明了奥斯卡的标准:好莱坞范儿+微小的反省。
当然,为了弄清楚什么是“好莱坞范儿”,最好的方法是弄清楚什么样的电影不是“好莱坞范儿”的,这个说起来实在太复杂,然而后来我发现了一个便捷的方式,描述cult电影的那些词,几乎囊括了“非好莱坞”的大部分元素:黑暗的、怪诞的、离奇的、粗糙的、可笑的、低劣的、恶裕的,并拥有一群人数虽少却忠实的影迷。当然,对黑暗或者怪诞,不同地方的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视为寻常的邵氏武侠电影,在好莱坞影人看来,就是cult的,甚至宝莱坞电影、欧洲艺术片,在好莱坞的世界里,都是cult的。而好莱坞电影,通常只有一种面貌,白,亮、艳、工整、平庸。
为什么好莱坞电影会呈现这样一种面貌?丹纳的艺术地理说,可以解释这一点,作为一个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国度,美国没有旧世界里的雾霭沉沉阴魂不散,美国人又用两百年时间,解决了生活里的大部分大事,他们的生活就是那样,光、鲜、亮,《美国丽人》中的龃龉,《时时刻刻》或者《革命之路》里的那种压抑,基本就是痛苦的极限了。这种生活,催生出的必然是那样一种好莱坞美学,光总是打得过分白亮,环境总是艳丽整洁得如同布景,一切都高度控制,工整对称,节制克制,不往深里去,像一场巨大的楚门秀,就算所谓的黑色电影,在画面和叙事上,也是一副肃然的整齐的模样。
当然,这个系统最完美之处,在于它也携带反省机制。当然,只是微小的反省。这十年的奥斯卡奖,在满足了第一需求——好莱坞范儿的基础上,把微小的反省作为补充。比如,回避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让《阿凡达》落空,比如大力奖掖外籍兵团,提携新人,把“脱衣舞娘+博客写手”出身的迪亚波罗·柯蒂弄上台面,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返老还童》、《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生死朗读》、《米尔克》、《虐童疑云》、《换子疑云》、《机器人瓦力》、《蝙蝠侠:暗夜骑士》的围刺下胜出——因为它描绘的是阴惨离奇的印度生活。
当然,急于反省——或者急于表示自己愿意反省,就会犯糊涂,《撞车》这种甜俗到可怕的烂片,就会胜出,因为它貌似对种族问题进行了反省,《拆弹部队》这种平庸之至的电影能够获胜,也因为它装作深沉粗糙,而6000评委也愿意相信这种深沉粗糙是真的,因为他们没有在这个领域里进行鉴赏的习惯。
这种反省,不可能发生在中国,不可能发生在印度,甚至不可能发生在欧洲,只能出现在美国,出现在这个高度发达,吸取了全世界的养分滋养自己的地方。就像当年,萧红的《生死场》先在上海——当时中国真正的国际大都市一炮打响,而多年后,相似的一幕再度上映,《大漠祭》、《夹边沟记事》也是率先得到上海文学界的肯定。随后引起轰动。道理很简单,只有置身事外,才有余心余力进行反省,才能在狄更斯式的故事里进行审美,并感受到这种审美的浓烈。而当真身处狄更斯的男童院,恐怕不觉得一部孤儿血泪史有何可观之处——还没到那份上。
85届奥斯卡,本来也大可以反省一番,但糟糕的是,这首先需要有足够多的选择对象,而这届奥斯卡,脍炙人口的名字不过四个:《国王的演讲》、《社交网络》、《大地惊雷》、《黑天鹅》。《大地惊雷》虽然厚实,鉴于科恩兄弟刚得过奖不久,奥斯卡断断没有这么慷慨,在短时间内接连奉送无上赞美,《黑天鹅》虽然赞誉有加,但它貌似格局太小,成为大热已是意外,折桂影后已经是得寸进尺,对于别的奖项,想都不要想。
所以,只有在《国王的演讲》和《社交网络》里进行选择了。本届奥斯卡的对决,就成为两个国王的对决,一个是世俗意义上的国王,一个是虚拟世界的国王。最后的结果,意味深长:世俗的国王胜出。尽管这不过是一部普通水准的电影,工整,但缺乏激情,匀称,但没有意外之喜,在电影语言和意识方面,没有新贡献。人们于是认为,《社交网络》没能夺冠,是因为评委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对网络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化认识不足,而《社交网络》里的音乐和剪辑,更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其实,这种比较毫无意义,因为,现在的大卫·芬奇也是一副标准的好莱坞范儿。
于是,第83届奥斯卡,连这微小的反省机会都落空了。没有一部获奖电影与地球上某个地方的惨事有关,没有一部获奖片的画面看起来粗糙些。奥斯卡的失落,在于这次只有奥斯卡范儿,却没能获得反省的机会。
当然,为了弄清楚什么是“好莱坞范儿”,最好的方法是弄清楚什么样的电影不是“好莱坞范儿”的,这个说起来实在太复杂,然而后来我发现了一个便捷的方式,描述cult电影的那些词,几乎囊括了“非好莱坞”的大部分元素:黑暗的、怪诞的、离奇的、粗糙的、可笑的、低劣的、恶裕的,并拥有一群人数虽少却忠实的影迷。当然,对黑暗或者怪诞,不同地方的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视为寻常的邵氏武侠电影,在好莱坞影人看来,就是cult的,甚至宝莱坞电影、欧洲艺术片,在好莱坞的世界里,都是cult的。而好莱坞电影,通常只有一种面貌,白,亮、艳、工整、平庸。
为什么好莱坞电影会呈现这样一种面貌?丹纳的艺术地理说,可以解释这一点,作为一个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国度,美国没有旧世界里的雾霭沉沉阴魂不散,美国人又用两百年时间,解决了生活里的大部分大事,他们的生活就是那样,光、鲜、亮,《美国丽人》中的龃龉,《时时刻刻》或者《革命之路》里的那种压抑,基本就是痛苦的极限了。这种生活,催生出的必然是那样一种好莱坞美学,光总是打得过分白亮,环境总是艳丽整洁得如同布景,一切都高度控制,工整对称,节制克制,不往深里去,像一场巨大的楚门秀,就算所谓的黑色电影,在画面和叙事上,也是一副肃然的整齐的模样。
当然,这个系统最完美之处,在于它也携带反省机制。当然,只是微小的反省。这十年的奥斯卡奖,在满足了第一需求——好莱坞范儿的基础上,把微小的反省作为补充。比如,回避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让《阿凡达》落空,比如大力奖掖外籍兵团,提携新人,把“脱衣舞娘+博客写手”出身的迪亚波罗·柯蒂弄上台面,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返老还童》、《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生死朗读》、《米尔克》、《虐童疑云》、《换子疑云》、《机器人瓦力》、《蝙蝠侠:暗夜骑士》的围刺下胜出——因为它描绘的是阴惨离奇的印度生活。
当然,急于反省——或者急于表示自己愿意反省,就会犯糊涂,《撞车》这种甜俗到可怕的烂片,就会胜出,因为它貌似对种族问题进行了反省,《拆弹部队》这种平庸之至的电影能够获胜,也因为它装作深沉粗糙,而6000评委也愿意相信这种深沉粗糙是真的,因为他们没有在这个领域里进行鉴赏的习惯。
这种反省,不可能发生在中国,不可能发生在印度,甚至不可能发生在欧洲,只能出现在美国,出现在这个高度发达,吸取了全世界的养分滋养自己的地方。就像当年,萧红的《生死场》先在上海——当时中国真正的国际大都市一炮打响,而多年后,相似的一幕再度上映,《大漠祭》、《夹边沟记事》也是率先得到上海文学界的肯定。随后引起轰动。道理很简单,只有置身事外,才有余心余力进行反省,才能在狄更斯式的故事里进行审美,并感受到这种审美的浓烈。而当真身处狄更斯的男童院,恐怕不觉得一部孤儿血泪史有何可观之处——还没到那份上。
85届奥斯卡,本来也大可以反省一番,但糟糕的是,这首先需要有足够多的选择对象,而这届奥斯卡,脍炙人口的名字不过四个:《国王的演讲》、《社交网络》、《大地惊雷》、《黑天鹅》。《大地惊雷》虽然厚实,鉴于科恩兄弟刚得过奖不久,奥斯卡断断没有这么慷慨,在短时间内接连奉送无上赞美,《黑天鹅》虽然赞誉有加,但它貌似格局太小,成为大热已是意外,折桂影后已经是得寸进尺,对于别的奖项,想都不要想。
所以,只有在《国王的演讲》和《社交网络》里进行选择了。本届奥斯卡的对决,就成为两个国王的对决,一个是世俗意义上的国王,一个是虚拟世界的国王。最后的结果,意味深长:世俗的国王胜出。尽管这不过是一部普通水准的电影,工整,但缺乏激情,匀称,但没有意外之喜,在电影语言和意识方面,没有新贡献。人们于是认为,《社交网络》没能夺冠,是因为评委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对网络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化认识不足,而《社交网络》里的音乐和剪辑,更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其实,这种比较毫无意义,因为,现在的大卫·芬奇也是一副标准的好莱坞范儿。
于是,第83届奥斯卡,连这微小的反省机会都落空了。没有一部获奖电影与地球上某个地方的惨事有关,没有一部获奖片的画面看起来粗糙些。奥斯卡的失落,在于这次只有奥斯卡范儿,却没能获得反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