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解读孔子的舆论观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n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论语》文本来解读孔子的舆论观,阐明孔子对待舆论的态度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总结孔子认为正确对待舆论须持有的方法和理念,这些至今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提出孔子厌恶滥造舆论是非,一切听从舆论的人。孔子的质疑精神,不迷信不盲从的态度,他的打破偏见的理性原则,调查研究的实践精神等,依然值得我们坚持和发扬。孔子的智慧经过历史的洗礼依然闪闪发光。
  【关键词】孔子;论语;舆论;偏见
  凡是存在公共生活的地方,“輿论”这个词的含义显得不言而喻。人人都与它有关或是可能有关。公众是舆论的主体,舆论是公众的舆论,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舆论和舆论的主体,人人都应该关心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在《论语》这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提及到了。读《论语》能见孔子其为人,读古书经典感悟先人智慧,笔者从《论语》一书中解读孔子的舆论观,这对处于颇为复杂的现代舆论环境中的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一、孔子对待舆论敢于质疑和批判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老师:“乡亲们说谁好就好,说谁坏就坏,如何呢?”孔子说:“那可未必,还不如看看乡里的好人怎么说,坏人怎么说。如果乡里的好人说好,坏人说坏,那倒没准是好的。”舆论的主体是公众,也是指群众,古代的群众关系主要是乡党邻里(乡人)关系。群众的评价,古代叫舆论。孔子认为首先要客观全面地认识发表舆论的主体,经过调查分析再对舆论所指的事物做出评价,才能了解到事物的真相,不以光凭某一方舆论下结论,辨是非。这其中彰显了孔子理性的态度,孔子的理性还表现在他的质疑精神。子曰:“众恶之,必察焉。”(卫灵公第十五15.28)孔子认为对待舆论要敢于质疑和批判,认为舆论全都说好,或全都说坏,反而可疑[1]。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表舆论的主体极其复杂。可以用人与人扎推来形容舆论,人是最复杂的东西,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区分。比如受到法律制裁的一些人在父母眼里是孝子,在亲友眼里是好人,在哥们眼里是好兄弟好朋友,可是在受害者眼里是个极坏的人。对一事物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还有人不予评价。其中有制造主导舆论的“领导者”,其中也不乏有随波逐流之人,甚至还有添油加醋颠倒黑白之辈。有好人有坏人,有真好人真坏人,有假好人假坏人,不能跟着舆论东倒西歪。要进入舆论真相之门,还得独自思考调查考证一番,才能去伪存真。
  其次舆论是否客观真实有待理性考证。孔子说对待乡人舆论要看“乡里的好人怎么说,坏人怎么说”,要具体分析不同舆论所指向的内容。收集民意时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以群分,群众也有好有坏,他们的眼睛未必雪亮。下面以一则舆论事例说明。今年六月,因长沙一小孩被抱走,经两小时全城接力被找到。之后“强烈建议国家对人贩子坚决执行死刑,不求关注,只求扩散”的言论刷爆朋友圈,那些对人贩子痛心疾首的言辞引起众多人围观叫好给力支持,大家群起激昂,伸张正义,舆论正在展示着力量和宣泄着激情,正当公众呼声高涨时,笔者看到凤凰新闻客户端转载自作者麦姐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不支持人贩子一律死刑”,作者指出“法律的制定永远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刑法里没有‘杀人一律死刑’的规定。情节有轻重,惩罚也有轻重,罪行相适应,是刑罚最基本的原则……如果轻罪重罪刑罚一样重,那犯下轻罪的人会为了掩盖自己的轻罪而不惜犯下更可怕的罪行。有了轻重,才能让罪犯会有一个趋利避害的考量,至少不至于为了掩盖轻罪而犯下重罪”。设想一个人拐了小孩正在运去卖的路上,警察大规模追铺,逃跑很不方便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理这个孩子。人贩子如果了解目前的刑法,科学的方法是扔下孩子独自逃跑。如果拐卖儿童一律死刑,科学的方法是杀掉孩子独自逃跑,因为扔下孩子难保以后不被识别相貌被抓处以死刑,人贩子会选择赌上一把杀人灭口。由此得出失去理性的舆论多可怕,回归理性的舆论发人深省。阎克文在翻译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的译者前言中写道:“公众舆论自然就是公众的意见或者大家的意见。总的来说,意见有它的基本特征和流通表达的逻辑,首先,意见不是知识,更不是对知识的系统认知,尽管它可能会以某种程度的知识或信息为前提;其次,意见只是意见的主体对客体作出的反映,而不是对客体的本相的认知,当然更不是对客体本相的系统认知,尽管它必定会以某个客体为反映对象”。李零先生说“民意是政治,不是真理。群众说了算,绝不能滥用”。而且如果公众的理性离舆论越来越远,一旦感性主导着舆论,谣言自然就滋生了,“千夫所指的毁谤,众口铄金的谣言”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在现代承受不住舆论压力选择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小地方秘密少,而谣言甚嚣”,这话用来描述某些农村妇女或是所谓的“单位”主导的舆论环境非常贴切。对待舆论需要回归理性。
  第三因信息极少或极多,都更加拉开了舆论与事情真相之间距离。孔子的时代,舆论主要产生于乡党邻里,在村子里走走看看,听取人们(好人坏人)的观点,对舆论的真相大抵可以把握了。但更大范围的舆论,如邻村邻国的舆论,因受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的限制,对舆论加以考证就相当难了,所以孔子要好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传播和获得信息。现代有发达的网络媒体和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一个事件发生五分钟之内就可获知,人们交往互动的机会越来越频繁,信息量大大增加,这也好也不好。好的是开放的舆论生成流通系统使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公众参与性更积极,不同阶层群体舆论的牵制更强;不好的是大量好的不好的真的假的信息充斥包围了我们,加大了信息选择的难度,尤其是获得真实的信息、事情的真相非常难,要对舆论进行考证获得真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一定能有效果。“当我们直接面对看不见的环境的信息时,要想从它那里得到一切最有利的判断,每天用那点时间就太少了”[4]。当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关注舆论,无论是虚拟世界的舆论还是现实周围环境的舆论,光是听取收集作为谈资而不加以筛选、抽取、分析和综合,不将其放到一个理性的思考过程,甚至热衷于稀奇古怪的鸡毛蒜皮,反而对重大问题兴趣索然,这只会对我们的思想有害无利。   二、孔子重视调查研究,对待舆论更需如此
  重视调查研究反映了孔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公众舆论要经过调查研究,经过客观实践的检验,才能焕发长久的生命力,不然只是昙花一谢,过眼云烟。孔子的调查研究精神体现在哪里?孔子对子贡说:“要看看乡里的好人怎么说,坏人怎么说。”孔子教弟子要做调查研究。孔子看人也重视调查,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为政第二:2.10)孔子认为对一个人要彻底了解,要看看他现在怎么样,过去怎么样,还要看看他将来会怎么样,看人如此,观察历史亦是如此。用历史的眼光看人,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地方呢。孔子周游列国从政时也注重调查研究。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学而第一:1.10)其中“必闻其政”,说明孔子喜欢搞调查,子贡评价老师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依赖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从事调查研究,听取民意,害怕民众不跟你掏心窝子吗?“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3.15)。孔子进太庙,什么都问。毛泽东讲调查研究,曾引过“子入太庙,每事问”,让大家学习[5]。毛主席还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三、孔子说看人看事要打破偏见
  任何舆论在展示着力量和宣泄激情时,也会包含着某些成见、偏见、定见、歧见或者门户之见[6]。百度百科对“偏见”的解释是:偏见是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一旦产生偏见又不及时纠正,扭曲后或可演变为歧视。这样偏见又把舆论带到臭水沟里了。孔子主张对人对事要打破偏见,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袛以异。’”(颜渊第十二12.10)孔子劝子张要“辨惑”,不要好恶过深,让过于激动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头脑,失去对人的理智判断。爱憎分明是美德,但不可走极端。好恶深,则偏见生[7]。感性之人大多善良有正义感,感情充沛容易激动,爱憎分明,固执己见,又往往容易产生偏见。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所理解的法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有可能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则去描绘这个世界。打破偏见必须回归理性,这也是舆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孔子认为把不能言论(舆论)当作肯定或否定一个人的标准。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第十五:15.23)好人可能说坏话,坏人可能说好话,同一个人的话也有好有坏,所以不能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荐你;不能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8]。对人是这样,对待一件事同样如此,不能凭大家说这个东西好就真好,这个东西坏就真坏。对人对事要全面客观理性对待。
  四、结语
  孔子谨守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并将其传授给后人。孔子对待舆论的态度和精神在其弟子身上也可看到老师的影子。子贡敢为坏人说公道话,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張第十九19.20)子贡说纣王未必像大家丑化的那样。他敢为坏人说公道话,实在了不起。道德和舆论是放大器,好,越说越好,坏,越说越坏,为了把好说得更好,坏就得说得更坏。“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是说君子最怕处于纣那样的不利地位,什么坏事都堆到他一人的头上,就像地势低下的污水池,什么脏水都朝那儿泼。古人说,“众口铄金”(《国语.周语下》)。今语云,破鼓乱人捶,墙倒众人推。这些都是讲舆论的可怕[9]。真正的舆论自由应当建立在不伤害他人,不恶意人身攻击的基础上。我们身居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学习孔子对待舆论的态度和原则,发扬科学精神,并能够反思自身,才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吧。
  【参考文献】
  [1],[3],[5],[7],[8],[9]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4],[6]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作者简介:詹玲,1988年4月出生,女,湖南益阳人。从2010年9月至今在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攻读伦理学硕士学位。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蒋廷黻为代表的国家主义者以国家建构为宗旨,崇尚国家秩序至上,主张以武力和中央集权克服分崩离析的内乱,实现国家统一,建设强大政府。国家主义作为现代中国的一种政治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也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关键词】蒋廷黻;国家主义;回顾;反思  晚清以来,中国对外做不到独立自主,对内保障不了民权民生。为此,政学两界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无论是洋务派、维新
期刊
【摘要】史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然而历史的不可验证性决定了历史事实的探寻具有间接性,想要增加历史事实的说服力,就必须增强史料的科学性及可信度,将史料的选择、运用与科学的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史料不断得到发掘和充实,也使历史认识得以深化。  【关键词】历史论文;史料;运用  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由此可见,史料是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论文
期刊
【摘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书写了大量“童趣诗”,这些充满童趣的田园诗一方面是诗人对乡村儿童趣味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则展现了自我的“童趣”心境。陆游的童趣书写有其历史和个人的合理性,本文将着眼于陆游的“童趣诗”,探寻其“童趣诗”的主题,分析其中关于生命和人生的哲思。  【关键词】陆游;童趣诗;田园;生命意识  陆游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报国与忧国是其诗歌的主旋律。然而,晚年的陆游却将诗歌创作主要
期刊
引言  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关文化政策频频出台,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6年,黎锦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被收入保护名录;201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而海南正处于“一带一路”南线上。黎锦作为海南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它既利于发挥其文化价值,又有利于展现海南区域文化的优势。 
期刊
天然气公司是大港油田天然气加工处理、计量交接和储运为一体的生产与管理单位,集天然气净化处理、集输、销售和CNG(压缩天然气)生产为一体,担负着向天津市区、滨海新区、西青区、天津石化、河北沧州市、渤海新区、沧州大化集团、山东淄博、油田内部及周边地区供气的任务,并从天然气中回收轻油和液化气,同时,生产CNG产品,销往河北、天津、山东等地。  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注重提高科技
期刊
【摘要】社会流动一直是我国社会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精英流动作为社会流动中一项特殊的内容,把它放在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帕累托的精英理论分析了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精英流动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精英;精英流动;社会阶层  一、关于精英及精英流动概念的界定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首先在政治意义上实用了“精英”并使之普遍化。随着精英理论的不断发展,吉登斯在此
期刊
“新常态”下,我国商业不良贷款率正不断提高,利润增速正在下降。从16家上市银行看,上半年普遍经历了利润增速放缓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的双升的考验。  首先是贷款风险增大,不良贷款开始急剧暴露。大投资、货币大放水时期催生的一个经济现象是,整个经济体特别是企业高负债经营。一旦经济增速下降回归常态,风险立马就暴露了。而这些负债中银行贷款占绝大比例。归根结底是银行贷款风险开始大幅度增加。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
期刊
【摘要】近百年来,从中国戏曲文献学学科本身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阐述鲜见出现,而孙崇涛先生的新著《戏曲文献学》为我们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学模式和一种良好的治学风范。本文主要从针对性、理论性、实用性和信息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孙崇涛先生《戏曲文献学》对学术界的贡献。  【关键词】孙崇涛;戏曲文献学;学术贡献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万卷”就是充足的文献,无论创作
期刊
【摘要】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因素诸多,分析起来也非常复杂,但主要影响因素可分为三点:人才流动、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笔者经过一系列的调研,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探讨,研究了上述三点因素与高等教育投入之间的关联,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入;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最高水平教育,其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真正体现着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对高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这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高度,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意义重大、内涵丰富,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落实。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重要性认识  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大、任务重,抓好了“两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