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对骨巨细胞瘤X线、CT、MRI检查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收集经证实的18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早期通过 X 线检查4例发现肿瘤所在部位,对可疑病例行CT检查发现8例 及MRI 检查发现6例。结论:首选X线。CT平扫典型病灶表现为骶骨或脊椎内膨胀性,溶骨性软组织密度占位,骨壳可有破坏,断裂。MRI能更好地显示出肿瘤大小及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和脊髓受压情况。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X线;CT;MRI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09-01
良性骨肿瘤,但可恶变,恶变率约为10%。多发生于长骨骺端,约3%~7%发生于脊柱,多见于骶骨,胸腰椎少见。肿瘤病理为窦样血管及少量富含血管的软组织或骨基质,常有出血,钙化罕见。瘤内多单核巨嗜细胞与多核巨细胞[1]。病变呈溶骨性、膨胀性,局部可有浸润。CT平扫典型病灶表现为骶骨或脊椎内膨胀性,溶骨性软组织密度占位,骨壳可有破坏,断裂。MRI常见瘤内有出血灶。选取临床2009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8例骨巨细胞瘤患者X线、CT、MRI检查影像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18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6~63岁,平均年龄34岁。症状多数较轻,以局部间歇性隐痛,局部肿胀或摸到包块为主,出现疼痛、功能障碍者15例,局部膨胀者5例,病理骨折2例。
1.2 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摄X线正侧位片,疑病例行CT检查8例,6例行MRI检查。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肿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股骨远端3例,胫骨近端7例,术后复发1例,髌骨2例,坐骨、耻骨各2例,颈椎1例,骶椎2例。
2.2 X线表现:表现为膨胀性和偏心性的溶骨性破坏区,可以向所有方向呈环形膨隆。病灶内少有钙化及骨化。肿瘤周边基本没有骨硬化改变。肿瘤很少侵犯关节,骨端中心的病变到达关节软骨下方就停止进展。有极少数病例,骨巨细胞瘤可越过关节累及邻近骨骼。在肿瘤中心可显示泡沫状透亮区是骨巨细胞瘤比较典型的表现。这种泡沫状阴影的形成,是肿瘤周围残存断裂的骨皮质与新生的骨壳之间由于生长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并非肿瘤本身的内部结构[2]。除非有病理骨折,一般不会见到骨膜反应。有时肿瘤穿破骨皮质出现软组织肿块,这说明肿瘤生长快,向周围骨质迅速浸润,破坏了骨质并向骨外广泛扩展。在骨皮质可出现筛孔状骨破坏。通常骨巨细胞瘤影像分级比较困难,在实际应用中,有时I级和Ⅱ级难以严格区分,判断为Ⅱ级的比较重要的X线所见是肿瘤局部有明确的软组织肿块突出。Ⅲ级骨巨细胞瘤生长迅速,骨壳大部分被吸收、消失,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以突破关节,引起骨性关节面的广泛破坏。
2.3 CT表现:长骨骨巨细胞瘤CT平扫表现为偏心性囊性膨胀性骨破坏,骨破坏与正常骨小梁的交界处多无骨增生硬化现象。骨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密度影,如肿瘤坏死液化则可见更低密度区。囊变区内偶尔可见液平面,并随体位而改变。骨壳基本完整但可有小范围的间断[3]。骨壳外缘基本光滑,内缘多呈波浪状,一般无真性间隔。生长活跃和恶性巨细胞瘤者骨壳往往不完整,并可见骨壳外软组织肿块影。CT增强扫描肿瘤组织有较明显的强化而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2.4 MRI: MRI的优势在于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关节软骨下骨质的穿破,关节腔受累,骨髓的侵犯和有无复发等。多数肿瘤在MRI图像上边界清楚,周围无低信号环。瘤体的MRI信号是非特异性的,在T1WI呈均匀的低或中等信号,高信号区则提示亚急性、慢性出血。在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3 讨论
肿瘤主要侵犯骨端,引起局部骨皮质膨胀和破坏。肿瘤质软而脆,似肉芽组织,富含血管,常见出血和坏死,有时有囊性变,内含黏液或血液,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其间见薄层纤维组织间隔。镜下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与多核巨细胞构成,根据肿瘤分化程度不同可分为Ⅰ~Ⅲ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生长活跃,Ⅲ级为恶性。良性者多见,邻近肿瘤的骨皮质变薄、膨胀,形成菲薄骨壳;生长活跃者可穿破骨壳而长入软组织中;恶性肿瘤组织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4]。临床上多见于20~40岁,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部分肿瘤压之可有捏乒乓球样的感觉。
骨巨细胞瘤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首先应与骨囊肿鉴别,骨囊肿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病变多位于长骨干骺端,逐步向骨干生长,膨胀不如骨巨细胞瘤明显,周围可有硬化边。除此以外,良性骨肿瘤,如成软骨细胞瘤、软骨黏液纤维瘤或动脉瘤样骨囊肿等也应与本病鉴别。这些病变大多表现为囊状破坏或有骨嵴,比较重要的鉴别点是骨巨细胞瘤边缘没有反应性骨硬化环[5]。恶性骨巨细胞瘤主要是与骨肉瘤鉴别。比較重要的征象是恶性骨巨细胞瘤软组织肿块外或多或少有骨壳,而骨肉瘤无此征象。多发骨巨细胞瘤应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进行鉴别。X线平片为首选和常规的检查方法,进一步了解骨包壳是否完整、病变范围以及软组织受累情况时可行CT和MRI平扫或增强检查。
参考文献
[1] 齐荣秀,方挺松,许乙凯.骨巨细胞瘤的CT、MRI诊断.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4.13.
[2] 丁晓毅,杜联军,陆勇,等.骨巨细胞瘤影像学.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9:375376.
[3] 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8.
[4] 李立,郭茂凤、倪才方.细胞X线、CT征像比较分析及分级研究(附53例报告).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2):1103.
[5] 陈亚玲,刘玉可,王平,等.CT诊断骨巨细胞瘤的应用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5):350.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X线;CT;MRI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09-01
良性骨肿瘤,但可恶变,恶变率约为10%。多发生于长骨骺端,约3%~7%发生于脊柱,多见于骶骨,胸腰椎少见。肿瘤病理为窦样血管及少量富含血管的软组织或骨基质,常有出血,钙化罕见。瘤内多单核巨嗜细胞与多核巨细胞[1]。病变呈溶骨性、膨胀性,局部可有浸润。CT平扫典型病灶表现为骶骨或脊椎内膨胀性,溶骨性软组织密度占位,骨壳可有破坏,断裂。MRI常见瘤内有出血灶。选取临床2009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8例骨巨细胞瘤患者X线、CT、MRI检查影像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18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6~63岁,平均年龄34岁。症状多数较轻,以局部间歇性隐痛,局部肿胀或摸到包块为主,出现疼痛、功能障碍者15例,局部膨胀者5例,病理骨折2例。
1.2 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摄X线正侧位片,疑病例行CT检查8例,6例行MRI检查。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肿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股骨远端3例,胫骨近端7例,术后复发1例,髌骨2例,坐骨、耻骨各2例,颈椎1例,骶椎2例。
2.2 X线表现:表现为膨胀性和偏心性的溶骨性破坏区,可以向所有方向呈环形膨隆。病灶内少有钙化及骨化。肿瘤周边基本没有骨硬化改变。肿瘤很少侵犯关节,骨端中心的病变到达关节软骨下方就停止进展。有极少数病例,骨巨细胞瘤可越过关节累及邻近骨骼。在肿瘤中心可显示泡沫状透亮区是骨巨细胞瘤比较典型的表现。这种泡沫状阴影的形成,是肿瘤周围残存断裂的骨皮质与新生的骨壳之间由于生长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并非肿瘤本身的内部结构[2]。除非有病理骨折,一般不会见到骨膜反应。有时肿瘤穿破骨皮质出现软组织肿块,这说明肿瘤生长快,向周围骨质迅速浸润,破坏了骨质并向骨外广泛扩展。在骨皮质可出现筛孔状骨破坏。通常骨巨细胞瘤影像分级比较困难,在实际应用中,有时I级和Ⅱ级难以严格区分,判断为Ⅱ级的比较重要的X线所见是肿瘤局部有明确的软组织肿块突出。Ⅲ级骨巨细胞瘤生长迅速,骨壳大部分被吸收、消失,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以突破关节,引起骨性关节面的广泛破坏。
2.3 CT表现:长骨骨巨细胞瘤CT平扫表现为偏心性囊性膨胀性骨破坏,骨破坏与正常骨小梁的交界处多无骨增生硬化现象。骨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密度影,如肿瘤坏死液化则可见更低密度区。囊变区内偶尔可见液平面,并随体位而改变。骨壳基本完整但可有小范围的间断[3]。骨壳外缘基本光滑,内缘多呈波浪状,一般无真性间隔。生长活跃和恶性巨细胞瘤者骨壳往往不完整,并可见骨壳外软组织肿块影。CT增强扫描肿瘤组织有较明显的强化而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2.4 MRI: MRI的优势在于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关节软骨下骨质的穿破,关节腔受累,骨髓的侵犯和有无复发等。多数肿瘤在MRI图像上边界清楚,周围无低信号环。瘤体的MRI信号是非特异性的,在T1WI呈均匀的低或中等信号,高信号区则提示亚急性、慢性出血。在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3 讨论
肿瘤主要侵犯骨端,引起局部骨皮质膨胀和破坏。肿瘤质软而脆,似肉芽组织,富含血管,常见出血和坏死,有时有囊性变,内含黏液或血液,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其间见薄层纤维组织间隔。镜下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与多核巨细胞构成,根据肿瘤分化程度不同可分为Ⅰ~Ⅲ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生长活跃,Ⅲ级为恶性。良性者多见,邻近肿瘤的骨皮质变薄、膨胀,形成菲薄骨壳;生长活跃者可穿破骨壳而长入软组织中;恶性肿瘤组织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4]。临床上多见于20~40岁,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部分肿瘤压之可有捏乒乓球样的感觉。
骨巨细胞瘤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首先应与骨囊肿鉴别,骨囊肿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病变多位于长骨干骺端,逐步向骨干生长,膨胀不如骨巨细胞瘤明显,周围可有硬化边。除此以外,良性骨肿瘤,如成软骨细胞瘤、软骨黏液纤维瘤或动脉瘤样骨囊肿等也应与本病鉴别。这些病变大多表现为囊状破坏或有骨嵴,比较重要的鉴别点是骨巨细胞瘤边缘没有反应性骨硬化环[5]。恶性骨巨细胞瘤主要是与骨肉瘤鉴别。比較重要的征象是恶性骨巨细胞瘤软组织肿块外或多或少有骨壳,而骨肉瘤无此征象。多发骨巨细胞瘤应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进行鉴别。X线平片为首选和常规的检查方法,进一步了解骨包壳是否完整、病变范围以及软组织受累情况时可行CT和MRI平扫或增强检查。
参考文献
[1] 齐荣秀,方挺松,许乙凯.骨巨细胞瘤的CT、MRI诊断.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4.13.
[2] 丁晓毅,杜联军,陆勇,等.骨巨细胞瘤影像学.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9:375376.
[3] 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8.
[4] 李立,郭茂凤、倪才方.细胞X线、CT征像比较分析及分级研究(附53例报告).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2):1103.
[5] 陈亚玲,刘玉可,王平,等.CT诊断骨巨细胞瘤的应用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