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蟳埔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iu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我在泉州东街优游的时候,突然看见了一抹亮丽的风景:一个头上插满了五颜六色鲜花的老妇挑着一担沉甸甸的篓筐,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若隐若现。我追过去,看清楚了,她头上戴着一头的鲜花,那头发盘了一圈又一圈,就像一个田螺,身上穿着印花蓝底的大裾衫、黑色的阔裤,那篓担在她肩上巍巍地颤着,里面装满了鱼、虾、蚝、蟹,鲜活,好看。我迷住了,友人拉了我的手往前走,我却一步三回头地看,心中被她的“空中花园”深深惊艳了。
   十多年后,我知道那就是蟳埔女。
   丁酉年正月二十九日的蟳埔村“妈祖巡香”,那一天,我喜欢的禅心女子雪小禅也来了,她和泉州风雅颂书局的连真一起在古村里隆隆重重地把自己打扮成了蟳埔女的模样,穿上了她们的大裾衫,戴上了她们的簪花围,插上了标志性的大玉簪子,和整个村子里的蟳埔女人一起参加了这场巡香盛典。这天,所有的蟳埔女人都出动了,连嫁出去的女儿都回来了,她们头顶着最美最香的花园,组成了扫路队、花篮队、舞龙队……一起舞向了妈祖宫。
   我是在连真分享的朋友圈里看到这几个假蟳埔女的风采的,她们欢欢喜喜地混在人潮里,感受着这全蟳埔狂欢的每一个当下,她们去看每一座蚝壳厝,抚摸着这千年海丝之路的活化石,在这千年蚝壳厝的房檐下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醉美的背影。就这样,她们当了一天的蟳埔女,连高明的摄影师也认不出她们的真面目,她们说,她们一遍遍地被蟳埔女淳朴的民风和勤劳朴实的生活美学深深打动。那天,我在上课,所以想去而不能。我想,我已经错过了最美好的一天,不能再错过了,于是寻访蟳埔古村一事摆上了日程。
   我带着一颗久违了的辜负的心悄悄地走近它,决意在它的深街古巷里寻找东方第一港的踪迹。
   “蟳埔”,多么美的名字,无论用闽南语或普通话读来都那么有韵味。其实,它的原名叫前埔村,后来,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晋江有个村民在一幅缎面彩帐上无意中把“前埔”写成“蟳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海蚵,用蟳埔命名更为妥切,因此,“蟳埔”的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是错误,是巧合,可又是多么纯美的错误!读着这两个字,我仿佛看见一片平坦的海滩,上面全是鲟、虾、鱼、蟹,蹦跳着,那该是一个怎样神奇的所在!
   蚝壳厝!终于看见了传说中的蚝壳厝,我的瞳孔瞬间放大。
   它就在小巷的深处,除了大门和屋脊,所有的墙体均用蚝壳密密层叠而成,每一个蚝壳都像巴掌那么大,经了时光和风雨的洗礼,已变得灰白,灰白得剔透,它就这么安静地伫立在时光深处,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有从现世抽身的感觉。
   这么大的蚝壳又是从何而来的?我不免心生疑惑,答案更是离奇得吓了我一跳:它们是从非洲带过来的。非洲?太远了吧!是的,蟳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当年曾是一个商贾云集之地,各种瓷器和货物从蟳埔的古港口出发跨洋运至东南亚以至非洲各国,返航时如果不载货就会重心不稳,不利于航行,于是大量的蚝壳作为压舱物就从遥远的大洋彼岸被载了回来。这些大蚝壳,就是泉州曾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也是当年蟳埔曾经一度出现“潮涨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盛景象的见证,而聪明的蟳埔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碎砖废瓦拌着海泥垒成墙,再把这些大蚝壳嵌饰在墙体外侧,建成了一幢幢独一无二的蚝壳屋!
   現在,这些蚝壳上很多已经有了斑驳的小孔,是被虫啃噬,还是被风雨侵蚀,抑或它已现出衰朽模样?我茫然而又担心,同行的友人马上打消了我的顾虑:千年砖,万年蚝。你不要看它这古旧的模样,只要不是因为墙体坍塌或人为的破坏,它还要长长久久地屹立在这古老的村落,鲜活着子子孙孙的记忆呢!我听完才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
   它的旁边则是一幢多元素组合的大厝,底座由青条石砌成,两边是红砖柱,刚好构成一个方框,方框内嵌进了灰白的蚝壳,还有镂花红窗,这一切与蚝壳的白形成了一种非常经典的搭配,让人感觉协调、宁馨,让你感觉它是跟主人一起呼吸,跟天地一起呼吸的!
   那天是一个晴好的日子,屋子旁的青藤垂下来,阳光透过赭红的屋脊,打在蚝壳墙垣上,蝉儿在树荫里唱歌,我慵懒地倚在这难得的光影里,看那阳光从我长长的睫毛间漏下来,这一刻,走远了的回忆倏地一下全部回来了。每幢蚝壳厝边几乎都放着一块光滑的青石条,那是老年蟳埔女闲时聊家常、晒太阳的地方,有那去集市上买东西回来的老女人,也一起加入了她们的行列,一起把那年轻时的故事一遍遍讲述,有那经过的都会停下来打声招呼“阿姆,你物件提有乏没?”“阿伯,你今儿日要去哪?”蚝壳厝听见了,青石板街也听见了,我也听见了,是温暖、亲切的乡音,也是这些老年蟳埔女一辈子说得最好的语言。
   我悠悠地在小巷里踱着步时,碰到一个正在晒衣的蟳埔女人,我偷偷地观察起她的“空中花园”。听说现在很多蟳埔女都用假花做头顶装饰了,可我今天居然碰到一个用百日菊插头的,我不禁好奇地打听起这花的来历。她说这百日菊是她自己种的,有着多种很好看的颜色,晒了阳光又不会蔫掉,所以,她就分它一段香了。又说这里的蟳埔女头戴的鲜花多来自附近的云麓村,这个村庄的村民是一名姓蒲的阿拉伯商人的后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种花的传统。以前每天早上五六点,爱花成痴的蟳埔女就在村内的集市上挑选从云麓村运来的鲜花。鲜花,在我的印象中是很娇贵的,我又问起别的女人在头饰上的花费,她说据村子保存的一本账簿记载,在20世纪70年代,全村买鲜花的钱甚至超过了买米的钱。但现在很多蟳埔女已经改成用假花装饰,所以省了不少钱。我不知道这个云麓村在哪里,但听她这样说我不免对这个村庄产生了兴趣,我不知道他们现在可还种花,但我想十几二十年前那里一定鲜花遍地,葳葳蕤蕤。
   虽然很多女人用假花取代了鲜花,但是蟳埔的女人是实实在在爱花的,在蟳埔人的庭院里,你随时都可以见到她们种的花草,簇拥着,鲜亮着。有那更别致的,采了几枝草花,或是塞进蚝壳墙的缝隙里,或是摆在自家饭桌上的陶罐里,让过路的人不经意地看一眼,就会深深爱上它,爱上这一段幽谧的时光。
   这一幛“空中花园”,那高盘的田螺髻里面藏着多少故事,那根白光光的象牙筷,是她的太奶奶传给她的吗?
   我走进一户正在忙碌的蟳埔人家,看见年轻的蟳埔女正在织补整理着渔网,而老年的蟳埔女则坐在屋檐下的石台前破蚝。这也是你在蟳埔村见到最多的景象,一把竹椅,一坐就是半天,神情专注,手中的转笔刀灵活转动,眼前的大蚝山渐渐变矮以至消失,身边木桶里的鲜美牡蛎却渐渐上升,我注意到她的白发已苍,衣着朴素,赤着脚,我惊异地发现她的脸、手和脚都呈现出一种鲜活的古铜色,那是浸了多少海水,晒了多少烈日,经了多少时光才有的色泽。
   我想起我在奎霞村也开过蚝的,我知道打开每一个蚝壳都需要花一番工夫的,当时我坐下来毛手毛脚地开了几个蚝就失去了耐性,引来当地的老妇人一阵哂笑。而她们,终日、终年坐在这蚝山前,我不知道她们终其一生要对付多少座这样的蚝山,但她们这种神闲气静、不急不躁的神情让我分明感到她们手中刻的不是蚝,是光阴。
   再走下去你可以见到越来越多的蟳埔女,头上的花是千姿百态的,身上的大裾衫色泽也是各个不同的,但会有一点惊人的相似,她们无一例外都在劳动,脸上展现的都是质朴的可亲的微笑。
   要离开古村的时候,有一堵墙再次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堵墙分成三部分,两边是蚝壳砌成的墙面,中间是一堵土墙,土墙上有规则的图案,图案的底色是黑的,像一片森林,又像是某种图腾,这么色墨浑然而又自然天成,黑,黑到魂魄里去了,让我想起石鲁的画。它与两边洁白的蚝壳墙搭出了一种神秘与幻想,在这个干燥的下午散发出一股特定的芳香,迷醉、蛊惑了一个远道而来的妹子的心。
   我想,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一定会重来蟳埔村,走进它的蚝壳酒屋,在屋里的老眠床上躺一躺,在葡萄酒香和海的味道里做一个暖暖的长梦。
其他文献
很多动物都有别称,在古诗中它们往往就是以别称出现。请读一读下面的诗句,猜猜加点的字各指的是什么动物,在后面的括号里写出来。不懂的地方还可以求助爸爸妈妈或者查阅资料哦!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  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 )  4.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  5.欲问孤鸿向
那年冬天,我陪一个朋友到山西进货。  火车到达山西太原已是下午四点,走出火车站迎接我们的是扑面而来的雨夹雪,天气的多变和寒冷是我没有料想到的。那个小县城,离太原城有七十多公里路程,为了节省时间我们计划赶晚上住到小县城,意在第二天谈生意方便些。由于此次出行非我本意,耐不住朋友软磨硬泡只好舍命陪君子。君子是陪了,但没听君子的话,没带足够的御寒棉衣,坐在颠簸且还四处透风的大巴车里,浑身冷得就跟浸在了冰窖
我要去做公益讲座的艺术学院,隐藏在幕阜山中一处青山绿水間,是家乡人引以为豪的学院。可这书韵飘香、仁智兼蓄的地方与省城高铁站间,有一百六十公里,眼下还没有直达的公共交通工具。 院方两天前就安排了专车,并将接车司机明师傅的手机号码发给了我。  清晨,我从广州坐高铁出发,下午两点到了省城。正下车时,明师傅来电话了,说他在到达大厅的烤鸡店等我,好找。明师傅的热情,驱散了我刚出车门刹那间砭骨的冷。  烤鸡店
你知道童年是什么味道的吗?  童年是酸的。记得一个酷热无比的夏天,我在农村的外公家玩。农村电压不稳定,一到用电高峰期,空调就很难制冷,那时的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外公看看那火辣辣的太阳,又看看满头大汗的我,戴上草帽顶着烈日就骑车出去了。不一會儿,汗如雨下的外公笑眯眯地回来了:“快,小康,冰冻西瓜,吃了就凉快了!”我兴奋地接过西瓜,看到了外公晒红了的脸,顿时感觉手中的瓜有千斤重,心里酸酸的。
【执教理念】  理念一:基于文化传承的视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古越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文长的故事和梁祝传说、西施传说、王羲之传说一起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可以说它是绍兴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把它作为语文乡土教材开发的重要资源,可以促进古越文化的传承。通过讲好具有浓厚乡土味的故事,感受绍兴智慧,传递绍兴精神!  理念二:体现资源开发的意
《海外文摘》自2017年第1期始,在头条位置连载5期,隆重推出蒙古族作家巴根的长篇小说《忽必烈大帝》。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尤其是影视剧中,不缺乏帝王题材,像元世祖忽必烈——蒙古族帝王中“真正的大君主”(马可·波罗语) ①,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者,中华民族版图的奠定者……历史在他这里变得波澜壮阔,有太多的传奇、深意和诡秘,可供讲述和挖掘;仅近些年,就有若干个版本,或大传,或长篇小说,或电视剧,或纪录片
梁衡和新中国基本同龄,亲历和见证了共和国成长发展的各个时期的重大政策、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大成就、重大曲折……“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大浪淘沙沉为金,风卷残云勝为王”。时代养育人,时代磨炼人,时代检验人,时代筛选人,时代造就人。许许多多的人被时代淘汰了,淹没了,淡忘了,只有少而又少的人被时代筛选出来,闪耀着光芒,吸引着人们,激励着人们。梁衡就是一位经过时代反复筛选,闪耀着光芒的思想家、新闻家
父亲有一枚象牙手戳,它比一般名章要大出许多。它质地细腻,有细小波纹,呈淡黄色,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尤其那种油润感,让人觉得那头大象本就不曾死去,那省却呼吸的生命仍蕴在这小小长方体中,即便跨越了百年时空,仍旧泌脂自泽,拒绝枯朽。   手戳上最初并非父亲的名字,父亲的名字是后来刻上去的,这才真正意义上成了父亲的手戳。但它毕竟出自民国,甚至来自历史更深处,就其资历,也算是一件“古董”了。也正是它,曾让
2017年中国散文的气度,也可以说是散文家的气度,我认为有两个特征,即:诗人情怀,家国情怀。  这里,我不妨列举10篇散文。其中,5篇具有家国情怀的散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也是今年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梁晓声老师的《故人往事》(原载《上海文学》2017年第7期),描写了作者当年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其中的陆宁、林予、魏国学、嫂子、崔长勇等等小人物,读来让我们深思长叹,为那个时代,也为作者留给未
□贵州省贵阳市乐弯国际实验小学五(1)班 邹潍骋  阳光四射,草木繁茂,美好的一天来临了。  今日,媽妈上班去了,“小神兽”我一人在家。难得的黄金“单身”日,没人管我,没人唠叨,可以放肆地玩耍喽!  我先是逛了一会儿百度,接着刷了一会儿抖音,最后开始在网上下起了象棋,正当我和对手“杀”个你死我活时,“咕—咕—”,肚子居然唱起了反调。不理它,继续。“咕—咕—咕—咕—”,肚子意见好像闹大了。妈妈没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