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二课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三明学院对台湾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管理有益经验的分析和借鉴,进而思考适合新建本科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管理模式及发展思路。
关键词:第二课堂;应用型高校;启发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诞生的一种高校类型,在办学之初就提出了有别于“211”和“985”这些研究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大都把握和确定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因此一般称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育人目标的本科高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对人才培养具有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的第二课堂通常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课外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涵盖了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公益性、技能性、服务性等各种课外活动。如社会活动型的,有配合老师的课题开展社会调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活动等;知识竞赛型的,有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制作竞赛、机器人竞赛等;创新制作型的,有各种创新课题研究、学生兴趣探讨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一般都配备一些教师参与指导,同时还会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实际知识,是第一课堂学习的必要延伸和补充,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开拓社会视野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三明学院通过借鉴台湾科技类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有益经验,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许多成功、务实的做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颇有启发。
一、台湾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台湾高校重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台湾地区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通常被称之为课外活动,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均衡性发展问题。高校要实现实践通识教育、潜在教育、全人教育等育人目标,离不开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这一有效途径。因此台湾高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通过学生社团,吸引和引导大批学生参与到组织有序的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中来。据实地考察台湾地区高校,台湾大叶大学全校共有93个学生社团,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社团65个。在活动类型上有服务性、学艺性、康乐性、联谊性、体育性、自治性六类型的学生社团。学校通过在学务处设立课外活动组,由专人负责指导社团的活动。通过建立一系列学生社团工作的制度,如《大叶大学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法》,要求每位新生入校时必须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并对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的活动情况通过《大叶大学新生手册》进行量化考评,考评结果按一门课程计学分。
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是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台湾,学校和社团都是按照有利于社团发展的原则来着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办法。通过《学生自治团体设置及辅导办法》等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对学生社团宗旨、社团理念、组织架构、指导老师、经费使用、活动计划、社团刊物等方面作具体的规定。学校还长期聘请校内外热心学生社团活动的专业人士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定期为社团内学生授课,使大学生课外活动师资队伍有保证。校学务处课外活动组按各个社团开展工作情况年终进行量化考评、对社团工作评比结果分类确定下一年活动经费投入,加强了学生社团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使社团活动日常管理呈现常态化,规范化,有效实现与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二)台湾高校通过开放实验室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台湾高校在为学生搭建理论知识学习与激发专业兴趣实现有效联系平台时,首先注意为学生建立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这是使这一平台能够深入持久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学校利用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成立各种开放实验室,建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重视加强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尽量地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引导到实验室。以大叶大学为例子,其工学院就有25个开放实验室,设计学院有16个门类齐全的开放实验室。其次,通过师徒导师制形式建立师徒家族,在活动中通过导师专题指导、组织竞赛研发、师徒交流带动等形式,带动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最后,拥有了相当数量、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和指导老师,使课余时间到开放性实验室成为学生自觉形成的一种习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通过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校优良的学风形成。通过各个导师团队、学生之间带动作用吸引了更多学生到各类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使许多学生通过开放实验室活动,学到多种的专业技能知识,较好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模仿学习、自主创作中不断激发专业学习实践的兴趣,提高专业的能力,成为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有力提升专业知识能力的有效渠道。
(三)台湾高校重视发挥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台湾高校注重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原则,学校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均衡发展服务。指导、帮助、咨询是学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要职能,同时讲究个别辅导、小组帮助、咨询服务、外展工作等形式,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服务形式帮助学生选择课外活动的项目。在学生个体辅导中,学生导师和指导教师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反馈的意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工作的内容和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把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成效与毕业挂钩,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自觉性和认同感。台湾高校普遍都对大学生参与志愿者工作时间作明确规定,以大叶大学为例,要求学生在大学时期参与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时数不得少于50小时,并作为必修课,成为公民教育认证毕业的门槛,是作为学生自愿服务社会,了解社情民意,增长知识和才干的有效途径。
(四)充分发挥和整合实习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近年来,三明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挖掘整合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完善相关制度,通过校县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关系,充分利用企业所拥有的专业技术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践行真知、砥砺自我、提升素质。同时推荐优秀学生参与商业项目运作,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如海峡动漫学院先后与中国动漫集团、厦门中娱动漫公司、福州神话时代动画公司、大姆哥、钟爱一生、网龙公司等企业合作,2014年以来,该院两届毕业生中有近百名同学进入实训基地,并成功签约。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台湾地区科技类高校与大陆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模式的比较看,目前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学工作距离较远,它更多地被定位于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的思考还比较不足,集中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教师队伍指导与参与,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由于多数高校目前现有教师评价体系,造成许多教师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教学和科研,而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往往被看成额外工作,第二课堂活动多为学生自发、自为开展的活动,缺乏教师有效指导,甚至没有高级职称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导致第二课堂活动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深,质量较低,活动整体层次的提升还比较困难。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经费等硬件条件不足。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处于后快速发展时期,办学经费普遍处于捉襟见肘的困境,学校首先要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需要,所以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经费等硬件设施始终处于“边缘化”考虑的境地,对于一些社团活动场地小型化、多样化等方面的要求更无暇顾及,活动场所的匮乏严重影响第二课堂活动高质量开展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经费支出比例普遍偏小、经费偏少,学生活动经费也主要是考虑学校的大型的活动,对于小型化、多样性为特征的学生社团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经费支持。
(三)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力度不够,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活动认识不够到位、热情不高。新生入学时普遍对于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热情很高,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原因,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多是仅凭一时兴趣者居多,学生试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愿望往往无法实现,或者受到各种限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进一步改善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建设的构想
三明学院第二课堂的建设和管理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学习三明学院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模式,建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推进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建设,加强专业性、科技类社团的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切实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
(一)建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
应用型人才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能够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一定使用性、实用性的人才。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仅是高校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组织的,更是提升学生动手、应用、分析、管理、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的有效实现途径。为更好地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的有机整体。可以大胆在教育教学中推行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为一体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学习知识,不仅有助于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还有助于学习新的知识。同样的,课堂教学要在实验实训中得到充分运用,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实践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使三者产生良性互动关系。
(二)借鉴三明学院经验,重点加强学生专业性社团与科技社团的建设
首先,将新生参加社团做为教育考评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参与社团活动。其次,依照学科专业特点,建设专业性特色社团,尤其是科技类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加强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调整实验室的配置,通过专业性社团的开放实验室,吸引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结合,使之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最后,通过提高专业类社团指导教师的配置让专业类社团活动得以持之以恒地开展活动;建立新的大学生导师制联系机制,导师通过指导、引导、帶动学生进入各类实验室进行专业训练、创新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师、科技实践导师,使导师的工作更具体、深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推进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建设
新型管理体系构想的立足点是通过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与实践的平台,把“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性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将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实践改造,树立课程意识,深入挖掘活动内涵。
1.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以项目类别的形式出现,主要分为文体活动,职业技能、课外科技竞赛,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修养,科研,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五大类。同时通过将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对于每一个活动项目可以通过类似招投标制度进行申报立项,使人力、物力、资金等多方面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2.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第二课堂课程化是指学生除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学分外,还必须修得一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才可毕业。如可将第二课堂课程分为必修活动课程和选修活动课程两个模块。那么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2个项目构成必修活动课程模块,文体活动类,职业技能、课外科技竞赛类,科研类3个项目构成选修活动课程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选取参加不少于2个项目。 为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建设活动,第二课堂课程化后,可尽快出台第二课堂活动指导老师的工作量核算方案,对于教师指导校院级学生社团、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竞赛、指导社会实践项目等将给予相应的工作量认定。
3.第二课堂学分化。第二课堂学分化有助于使复杂、繁琐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变得更加简单和明晰,更具可操作性。通过制定《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管理办法》,有效解决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数量、质量的记载和考核问题,也有助于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达到第二课堂评价科学化的目标。学分化后,对于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就可以通过修得学分多少来体现,也就可以通过硬性的量化规定学生必须修满多少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方可毕业,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四)建立第二课堂活动评价、考核和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使新建的本科高校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以能否促进学生应用性能力提升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第二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应用性能力提升。
1.学生评价机制。首先,第二课堂活动的具体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应具体明确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对于怎样达到这一目标、怎样实现过程监控都也应该有明确的说明和做法。其次,要以日常活动开展和竞赛举行为主要评价要点,学生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校内外各类科技竞赛、文体活动都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重要的契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要注重各类日常活动的引导和评价。另外,学生的参与度和社会认可度,是对第二课堂活动效果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大众化、群体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才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让更多的同学在参与中得到锻炼,而社会认可度高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提升学校影响力,提高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认可。最后,成立“大学生科研能力评审专家组”,对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进行评定,并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金、大学生科技奖励基金并制定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对获全国、省、市各级创造科技发明、设计竞赛荣誉以及获得专利的学生要进行评定和予以奖励。
2.教师评价机制。首先,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聘期(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教师评价制度,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教师从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部内容,包括教师工作量、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成效等,客观反映教师在教学、科研、辅导、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其次,要把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列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要建立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运行机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形成教学科研的互动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如在自己的科研课题中设立子课题,保证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在较高的层次开展;鼓励教师帮助有能力的学生开题立项,从事科学研究。
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牢牢结合自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立足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第二课堂建设方案,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严毛新.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1).
[2]刘兵.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关键词:第二课堂;应用型高校;启发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诞生的一种高校类型,在办学之初就提出了有别于“211”和“985”这些研究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大都把握和确定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因此一般称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育人目标的本科高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对人才培养具有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的第二课堂通常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课外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涵盖了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公益性、技能性、服务性等各种课外活动。如社会活动型的,有配合老师的课题开展社会调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活动等;知识竞赛型的,有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制作竞赛、机器人竞赛等;创新制作型的,有各种创新课题研究、学生兴趣探讨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一般都配备一些教师参与指导,同时还会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实际知识,是第一课堂学习的必要延伸和补充,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开拓社会视野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三明学院通过借鉴台湾科技类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有益经验,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许多成功、务实的做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颇有启发。
一、台湾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台湾高校重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台湾地区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通常被称之为课外活动,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均衡性发展问题。高校要实现实践通识教育、潜在教育、全人教育等育人目标,离不开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这一有效途径。因此台湾高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通过学生社团,吸引和引导大批学生参与到组织有序的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中来。据实地考察台湾地区高校,台湾大叶大学全校共有93个学生社团,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社团65个。在活动类型上有服务性、学艺性、康乐性、联谊性、体育性、自治性六类型的学生社团。学校通过在学务处设立课外活动组,由专人负责指导社团的活动。通过建立一系列学生社团工作的制度,如《大叶大学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法》,要求每位新生入校时必须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并对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的活动情况通过《大叶大学新生手册》进行量化考评,考评结果按一门课程计学分。
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是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台湾,学校和社团都是按照有利于社团发展的原则来着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办法。通过《学生自治团体设置及辅导办法》等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对学生社团宗旨、社团理念、组织架构、指导老师、经费使用、活动计划、社团刊物等方面作具体的规定。学校还长期聘请校内外热心学生社团活动的专业人士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定期为社团内学生授课,使大学生课外活动师资队伍有保证。校学务处课外活动组按各个社团开展工作情况年终进行量化考评、对社团工作评比结果分类确定下一年活动经费投入,加强了学生社团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使社团活动日常管理呈现常态化,规范化,有效实现与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二)台湾高校通过开放实验室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台湾高校在为学生搭建理论知识学习与激发专业兴趣实现有效联系平台时,首先注意为学生建立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这是使这一平台能够深入持久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学校利用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成立各种开放实验室,建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重视加强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尽量地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引导到实验室。以大叶大学为例子,其工学院就有25个开放实验室,设计学院有16个门类齐全的开放实验室。其次,通过师徒导师制形式建立师徒家族,在活动中通过导师专题指导、组织竞赛研发、师徒交流带动等形式,带动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最后,拥有了相当数量、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和指导老师,使课余时间到开放性实验室成为学生自觉形成的一种习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通过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校优良的学风形成。通过各个导师团队、学生之间带动作用吸引了更多学生到各类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使许多学生通过开放实验室活动,学到多种的专业技能知识,较好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模仿学习、自主创作中不断激发专业学习实践的兴趣,提高专业的能力,成为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有力提升专业知识能力的有效渠道。
(三)台湾高校重视发挥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台湾高校注重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原则,学校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均衡发展服务。指导、帮助、咨询是学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要职能,同时讲究个别辅导、小组帮助、咨询服务、外展工作等形式,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服务形式帮助学生选择课外活动的项目。在学生个体辅导中,学生导师和指导教师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反馈的意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工作的内容和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把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成效与毕业挂钩,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自觉性和认同感。台湾高校普遍都对大学生参与志愿者工作时间作明确规定,以大叶大学为例,要求学生在大学时期参与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时数不得少于50小时,并作为必修课,成为公民教育认证毕业的门槛,是作为学生自愿服务社会,了解社情民意,增长知识和才干的有效途径。
(四)充分发挥和整合实习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近年来,三明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挖掘整合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完善相关制度,通过校县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关系,充分利用企业所拥有的专业技术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践行真知、砥砺自我、提升素质。同时推荐优秀学生参与商业项目运作,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如海峡动漫学院先后与中国动漫集团、厦门中娱动漫公司、福州神话时代动画公司、大姆哥、钟爱一生、网龙公司等企业合作,2014年以来,该院两届毕业生中有近百名同学进入实训基地,并成功签约。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台湾地区科技类高校与大陆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模式的比较看,目前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学工作距离较远,它更多地被定位于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的思考还比较不足,集中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教师队伍指导与参与,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由于多数高校目前现有教师评价体系,造成许多教师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教学和科研,而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往往被看成额外工作,第二课堂活动多为学生自发、自为开展的活动,缺乏教师有效指导,甚至没有高级职称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导致第二课堂活动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深,质量较低,活动整体层次的提升还比较困难。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经费等硬件条件不足。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处于后快速发展时期,办学经费普遍处于捉襟见肘的困境,学校首先要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需要,所以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经费等硬件设施始终处于“边缘化”考虑的境地,对于一些社团活动场地小型化、多样化等方面的要求更无暇顾及,活动场所的匮乏严重影响第二课堂活动高质量开展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经费支出比例普遍偏小、经费偏少,学生活动经费也主要是考虑学校的大型的活动,对于小型化、多样性为特征的学生社团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经费支持。
(三)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力度不够,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活动认识不够到位、热情不高。新生入学时普遍对于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热情很高,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原因,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多是仅凭一时兴趣者居多,学生试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愿望往往无法实现,或者受到各种限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进一步改善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建设的构想
三明学院第二课堂的建设和管理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学习三明学院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模式,建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推进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建设,加强专业性、科技类社团的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切实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
(一)建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
应用型人才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能够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一定使用性、实用性的人才。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仅是高校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组织的,更是提升学生动手、应用、分析、管理、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的有效实现途径。为更好地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的有机整体。可以大胆在教育教学中推行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为一体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学习知识,不仅有助于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还有助于学习新的知识。同样的,课堂教学要在实验实训中得到充分运用,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实践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使三者产生良性互动关系。
(二)借鉴三明学院经验,重点加强学生专业性社团与科技社团的建设
首先,将新生参加社团做为教育考评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参与社团活动。其次,依照学科专业特点,建设专业性特色社团,尤其是科技类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加强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调整实验室的配置,通过专业性社团的开放实验室,吸引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结合,使之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最后,通过提高专业类社团指导教师的配置让专业类社团活动得以持之以恒地开展活动;建立新的大学生导师制联系机制,导师通过指导、引导、帶动学生进入各类实验室进行专业训练、创新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师、科技实践导师,使导师的工作更具体、深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推进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建设
新型管理体系构想的立足点是通过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与实践的平台,把“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性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将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实践改造,树立课程意识,深入挖掘活动内涵。
1.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以项目类别的形式出现,主要分为文体活动,职业技能、课外科技竞赛,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修养,科研,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五大类。同时通过将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对于每一个活动项目可以通过类似招投标制度进行申报立项,使人力、物力、资金等多方面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2.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第二课堂课程化是指学生除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学分外,还必须修得一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才可毕业。如可将第二课堂课程分为必修活动课程和选修活动课程两个模块。那么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2个项目构成必修活动课程模块,文体活动类,职业技能、课外科技竞赛类,科研类3个项目构成选修活动课程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选取参加不少于2个项目。 为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建设活动,第二课堂课程化后,可尽快出台第二课堂活动指导老师的工作量核算方案,对于教师指导校院级学生社团、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竞赛、指导社会实践项目等将给予相应的工作量认定。
3.第二课堂学分化。第二课堂学分化有助于使复杂、繁琐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变得更加简单和明晰,更具可操作性。通过制定《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管理办法》,有效解决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数量、质量的记载和考核问题,也有助于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达到第二课堂评价科学化的目标。学分化后,对于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就可以通过修得学分多少来体现,也就可以通过硬性的量化规定学生必须修满多少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方可毕业,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四)建立第二课堂活动评价、考核和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使新建的本科高校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以能否促进学生应用性能力提升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第二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应用性能力提升。
1.学生评价机制。首先,第二课堂活动的具体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应具体明确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对于怎样达到这一目标、怎样实现过程监控都也应该有明确的说明和做法。其次,要以日常活动开展和竞赛举行为主要评价要点,学生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校内外各类科技竞赛、文体活动都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重要的契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要注重各类日常活动的引导和评价。另外,学生的参与度和社会认可度,是对第二课堂活动效果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大众化、群体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才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让更多的同学在参与中得到锻炼,而社会认可度高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提升学校影响力,提高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认可。最后,成立“大学生科研能力评审专家组”,对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进行评定,并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金、大学生科技奖励基金并制定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对获全国、省、市各级创造科技发明、设计竞赛荣誉以及获得专利的学生要进行评定和予以奖励。
2.教师评价机制。首先,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聘期(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教师评价制度,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教师从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部内容,包括教师工作量、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成效等,客观反映教师在教学、科研、辅导、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其次,要把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列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要建立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运行机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形成教学科研的互动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如在自己的科研课题中设立子课题,保证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在较高的层次开展;鼓励教师帮助有能力的学生开题立项,从事科学研究。
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牢牢结合自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立足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第二课堂建设方案,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严毛新.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1).
[2]刘兵.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