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读 可信 可亲 可学 可近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osu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新时期要搞好典型报道,其出路即在于创新。因为创新是新闻报道改革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大胆摒弃、否定旧的新闻报道模式,勇于在内容、形式上出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将典型报道写深写细,从而实现“可读”。媒体宣传典型,是要吸引读者、引导舆论、教育群众的,但是有些典型报道动辄板起面孔说教,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典型形象离读者太远,仅靠干涩乏味的数字来说明成绩,让人看过第一句就不想看第二句,可读性很差。其实,可读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容,二是表达。牵涉到报道的事实、立意、标题及情节、细节等方方面面。新闻报道的典型,需要反映人物、事件的本质特征,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丰满、生动的典型材料来概括广泛的现象。同样值得重视而易被忽视的是细节。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其所谓“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就是因为细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为不误出诊而养一只小黄狗,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肝痛时用钢笔顶在右边的座椅上……这些都是作品中具体、生动、形象的细节,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在读者心中树立了主人公的特殊形象。新闻与宣传报道要贯彻“三贴近”原则,实现“可读”,唯有发掘出深入细腻的细节才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将典型报道写真写活,从而实现“可信”。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新闻完全凭借客观事实说话,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自然也应是典型报道的生命。事实的准确是典型报道具有说服力的前提与基础,可信是典型报道的立足点,不可信是典型报道的致命伤。为达可信,要做到写真写实。典型报道要实现可信,切不可为典型进行“美化”或“亮化”处理。典型报道是对典型的再现而不是表现,唯有再现才有助于形成真实感,从而实现“可信”。
  典型报道要写情、写景,从而实现“可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情未必真豪杰。典型报道应写出“人情味”以增强报道的“亲和力”。所谓“人情味”,即是指事实中本来就具有的足以动人情感的那种因素。就是我们在写稿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感情需求和心理需要,要考虑到我们民族的传统和人文道德背景,还要考虑到读者能否理解和接受。将情与景写实、情与理交融,以切实做到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新闻记者在抓典型报道时,要借助情感力量写好典型报道,要处处突出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励人。要以饱满的人文关怀之情去写典型,典型是人文精神的载体,给典型报道以人文关怀,就是把“人”放在被关注的主体位置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典型写作要体现人文精神,首先要展示典型的人格魅力,其次要体现典型的个性特征。当然记者在写典型时要投入,要善于把激发出来的情感加以升华,在真实性原则上提升境界,使典型更鲜明、更强烈、更感人,从而实现“可亲”。
  典型报道要写矛盾冲突,实现“可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先进典型也是生成和发展于矛盾之中的。作为客观反映的典型也要在矛盾冲突中去再现与凸显典型形象,让典型在矛盾冲突中“站”起来,才能在纸上“立”起来,才能在受众思想中“跃”起来。抓好典型人物言行的描写,就能充分调动人们形象思维的能动作用,以获得感人的效果。当然,强调“动”的描写,决不是说不加分析与选择地将一些“动”感的东西全盘记录下来,而是要注意在矛盾的冲突中,抓住最有效反映人物性格的“动”作。人物的个性要揭示深刻,必须在充分展开矛盾的冲突中表现出来,因为人物本来就是在矛盾冲突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物性格只有通过矛盾的不断展开,才能层层塑造出来。相反,如果回避矛盾,平铺直叙,那就无法再现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了,就必然导致人物形象的一般概念化、符号化,这也是不少典型报道失败的重要原因。越是在矛盾的冲突中看人物如何“动”,越能充分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显示出典型人物的思想火花,增强作品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使人物跃然纸上。这类矛盾包括报道对象与自然环境条件、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以及内心世界的矛盾。在矛盾冲突中,不能贬低他人而抬高典型,而应是互补与互助,才能实现“花红叶绿”。因此,在典型报道中要处理好典型与群众、与组织、与社会、与家庭的关系,把握好度,落脚于矛盾的转化和解决,谨防将先进典型与他人及环境对立起来。
  典型报道也可将典型人物的平凡甚至是缺憾之处写出,实现“可近”。典型宣传的贴近性,主要是指典型人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为实现可近,在典型写作上可以把缺点或不“光彩”的一面也用上。实践证明,反映典型人物的普通一面、平凡之处,甚至是缺憾之处,不仅不会损害典型人物的形象,反而更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更易被受众接受。而且正是这些缺点,以及在报道典型人物时真实地写出他们如何对待缺点、改正缺点的感人过程,才使典型变得更加可敬、可近,使典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我们报道当前的先进典型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同志写典型人物,喜欢从小就写起,写得很先进,写得样样都好,全身都是优点,通体发光,以为这样才能“完善突出”。只谈典型人物的事迹和成果,不谈典型人物成长的曲折历程,只会将典型人物表面化、平面化、片面化。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典型人物也可能强此弱彼,可能长于出谋划策,却短于实际操作,可能工作搞得很好,但却不会关心家庭事务。优点长处当然要突出描绘,为了突出典型人物的特点,缺点也可以写。“把缺点也用上”,这样就可能更加接近典型的实际,使典型人物更加真实可信、可学,典型性格更加充实完整,典型更能立得住、站得稳。
  (作者单位:周口日报社)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而传播离不开媒介。媒介改变了教育和社会,博客(包括播客)作为Web2.0在当下的一种应用,正在影响教育教学系统。近年来,高校教师博客在构建信息时代虚拟学习共同体、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变革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明显而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而教育传播学为我们提供了寻求出路的适当框架。    从博客到高校教师博客    如何认识高校教师博客
期刊
新闻娱乐化已然成为传媒的一种时尚——它不仅是对国际传媒的借鉴,也是对当今社会心理欲求的回应。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媒体上模式化的硬新闻大大减少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频频出现,原本不成气候的体育、文娱新闻一变而成各大媒体的重头戏,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更是随处可见。在表现形式上,新闻的写法提倡硬新闻软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追求趣味性,业已成为新一代新闻人的共识。  新闻娱乐化具体表
期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实业家们掀起了投资近代工商业的热潮,中国民族企业得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近代广告业的繁荣。这时广告的作用逐渐为民族工商界所重视,他们更加积极地以广告来拓展销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在不断地磨砺和探索中,中国民族企业的广告传播技巧逐渐提高。在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析:    广告传播突出爱国情感诉求  广告传播中的情感诉求,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作用去促使消费
期刊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的先驱和重要代表。自身的经历和家庭背景的文化熏陶使他形成了特有的思想观和文化观。他的父亲是德国移民,曾经营纺织工厂,因失火而破产。穷困的家境使他只上了两年中学便被迫走上社会,先后当过洗碗工、机修工、汽车司机等,后受人资助念过一年大学。在校期间,对斯宾塞、赫胥黎的生物社会学思
期刊
冯梦龙编著的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代短篇小说的翘楚,在当时就备受喜爱,甚至带动了短篇白话小说写作的蔚然风气。“三言”的这一成就当然与冯梦龙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不俗的审美情趣紧密相联,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其在内容和情节改编过程中的独具匠心:虽然“三言”的题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前代,诸如晋唐笔记小说,宋、元、明代的话本以及历史故事,但冯梦龙往往能赋予历史旧事以新的时代
期刊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条腿、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它们是相互配合的伙伴关系,两者各显神通,缺一不可。电视中的声音包括语言(包含解说)、音乐和音响。声音的作用与地位在电视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视觉形象世界”的同时,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声音世界”。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
期刊
苏轼,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然尝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一度困顿、失意、郁闷、彷徨。如其临近生命终点所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①这正是苏轼晚年对自己人生价值所做的总结与解剖,这亦是对其政治生命的自嘲,却也暗含了对自己文学艺术生命的肯定。黄州、惠州、儋州的十多年贬居生活,不仅是他文学艺术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范型发展、成熟乃至最后完善的最关键时期。假如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与磨炼之玉成,
期刊
清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65万人,有85%在农村。县级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电视传媒,直接服务于“三农”。办好涉农栏目对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丰电视台涉农栏目《走进乡村》乡土气息浓郁、农民喜闻乐见,它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很多人,它讲解的技术改变着很多人。因而,被广大观众誉为“农民朋友的良师益友、科技致富的指路明灯”。    找准方向,推广农业科
期刊
党报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一张报纸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更是提高报纸美誉度、公信力和舆论引导水平的关键所在。对离普通群众最近的地市党报来说,更是如此。然而“三贴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般的新闻业务与技巧,它是一种原则、立场、感情和态度,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是党报贯彻中央“两个条例”,落实“三贴近
期刊
一个作家的散文要比他的小说更能体现这个作家的精神实质,散文往往是通往作家心灵最直接的一条通道。张爱玲的散文数量不多,其总量有60多篇,其中尤以散文集《流言》最受推崇。本文试从勾画世俗的特异美、世俗生活的情趣美、超越世俗的孤独美三个方面解析张爱玲散文,力图把握其散文独特鲜明的审美特征。    勾画世俗的特异美    张爱玲的散文很少涉猎时代的重大政治主题,她用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感知市民阶层的世俗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