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万箭穿心》在大部分电影院只呆了两周,票房不算佳,但口碑却好得出奇,《万箭穿心》在网上的点击率至今居高不下,豆瓣网打分也高达 8.2分。就像一部纪录片,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真实”,它可以发生在身边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人身上。这跟导演王竞以前的片子比较,共同的特点都是“现实”,现实的场景和人物。即使是拍摄《圣殿》里“游戏穿越”这样的故事,王竞也牢牢抓住了人物的现实感。他说就算给他一个科幻题材,也会被他拍成在北京哪个小胡同里发生的故事。
“李宝莉这个角色是中国银幕上没有过的”
《万箭穿心》的导演王竞是北影影视摄影系的主任,“可能跟摄影系的教学传统有关,比较注重叙事训练,锻炼讲故事的能力。有的人走着走着就不满足于单纯的摄影,而是产生了表达的欲望”。
1990年从摄影系毕业,做了几年摄影师后,王竞内心的表达欲望就越来越强烈,终于不满足于摄影,做起了编剧、导演。2010年,他编剧、导演的《孩子那些事》入选金鸡百花电影节,当时担任评委会主席的谢飞向他推荐了小说《万箭穿心》。
“李宝莉这个人物有意思。”《万箭穿心》之前,王竞的片子大多有个社会热点题材做支撑,比如《圣殿》讲得是年轻人沉迷游戏,《一年到头》里讲的是春运,《我是植物人》反映的是医药问题。
《万箭穿心》原是武汉籍作家方方的小说,上世纪 90年代的武汉,一个普通家庭里丈夫马学武是一家国企的厂办主任,妻子李宝莉是汉正街的一名小贩,一次企业分房让这个家庭住进了新房,岂料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接踵而来:丈夫马学武提出离婚、妻子发现丈夫出轨、无家可归的婆婆要入住新家,终于马学武在一系列打击下走向了自杀之路。宝莉的好友小景把一切厄运归结于新房的风水不好,称之“万箭穿心”,个性倔强的李宝莉不愿妥协,决意撑起这个家……
“李宝莉这个角色是中国银幕上没有过的。以往母亲的形象都是善良的、奉献的,李宝莉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在于她也善良,但又是强势的,是以家庭里的主宰和压迫者形象出现的。”
王竞说“现实感”是他拍电影的依据,他格外看重一个人物是否“立得住”,复杂的人物吸引了王竞,也造成选演员上的困难。现在看来主演颜丙燕的表现令人惊喜,但最开始,颜丙燕只是第一批备选名单里的一个名字。制片方想找名气更大一些的女演员,但谈了几个,都没成功。
颜丙燕对这个角色表现出的热情是所有人里最大的,在最初他们给出片酬报价时,颜丙燕甚至表示比这个数少一些她也能接受,她喜欢这个“令人揪心”的角色。电影里,颜丙燕的表演让他折服,“一个角色是大家共同创造的,从小说到剧本再到演员的表演,这个角色就已经是她了,不是颜丙燕我也想不出别人是什么样的”。
另一个抢眼的角色“建建”也是演员、导演、编剧三方合力修改的结果,与原著中的“建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小说里的建建是一个站在李宝莉身后,默默守护她的“神”,道德上也是一个完美的人物。王竞觉得这个人从可信性上有问题,他就琢磨“建建”应该是什么样的。
开拍前去武汉踩点,王竞逛了逛小说中的“汉正街”,说是街,其实是个市场,两三天也逛不完。那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生态系统,一个人可以生活在其中,完全不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李宝莉能接触什么样的男人呢,小店老板、送货的、城管、流氓混混、司机,想了一圈,建建应该在这个生态圈里。”想到了这点,再结合演员陈刚自身那种有些吊儿郎当的气质,最终量身定做了电影中“建建”这个人物。
“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后面还要拍,还有机会参加电影节”
去年十月,作为惟一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华语电影,《万箭穿心》宣布退赛。电影的艺术顾问谢飞发表博文反对,他认为对一部现实题材的小成本电影,在国际电影节拿奖几乎是惟一获得肯定的机会,制片方的退赛举动是借中日关系炒作。但在制片方看来假如坚持参赛,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对电影的宣传会有不利的影响。
而国际电影节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部片子参加了一个 A级电影节,其他的 A级电影节就不太会接受了。因此,《万箭穿心》失去了在国际电影节亮相的机会,也失去了目前国内小成本电影几乎是惟一的出名机会。
最终票房的冷清,王竞表示理解,“双方都是好意,当初谢飞和出品方争执,走不走大的商业院线,冲不冲大票房,东京的事情没说清楚,国内所有的媒体都不敢碰你,要是想进入大院线就绕不开媒体这一关。谢飞就一直不看好,觉得这就是个小众的片子,就该出现在电影节上,要尊重电影节。现在回头看,谢飞的判断是正确的”。
“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后面还要拍,还有机会参加电影节。”王竞说。
现在他正在拍一个投资千万级的明代戏,主演也是大家都能叫得上名字的名演员了。比较导演眼中大片和小片的不同,王竞坦言“小片在题材上自己的可控性会高一些,因为大家对小片子期待不是很高,大部分都是看导演怎么做。大制作会有片方的压力,要求会比较多,我不希望将来成本高了之后束缚太大。”但他期待能与好演员合作,以前他可以选择的演员不多,这次跟颜丙燕合作让他觉得“可以和演员共同商量这个角色怎么做,互相之间可以借力,拍摄方向发生好的偏转是好事”。
除了拍片,王竞仍旧在摄影系给学生上课,以前上基本功创作,现在是故事片创作,都是导演类的课程,他的办公桌上也放着与导演相关的书籍。“现在已经超出最初做导演的期待了,不缺机会,拍电影是一个我喜欢的事。”
“小成本片在慢慢往上走”
BQ:你一路下来拍的都是小成本片,觉得现在小成本片的生存空间怎么样?
W:这种片子的生存空间比以前强很多了,还能进院线谈一谈,以前基本就没影了。从我自己来看这些片子慢慢在往上走,虽然很缓慢。等院线觉得跟其他影院上同一部片子不行的时候,就该寻找分众市场了。
比如韩国的家庭妇女群,白天所谓的垃圾时段是家庭妇女最好的时间,她们可能就不太适合看 007这样的大片,比较喜欢看家庭伦理这样的,韩国的这个市场很稳定很忠诚,现在中国还没到可以讨论这样市场的时间。
我有个学生在香港住的楼下有个小影院,只有 15个座,他把这个影院租了一年,每天只放岩井俊二的《情书》,一年挣了 18万港币。想看这部片子的人慢慢就会到这来看,将来国内也会有这么一天。
BQ:最近几年似乎又重新流行文学改编电影,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W:原创的剧本,可能跟演员导演结合得更紧密。但原创挺难的,不是所有的导演都有原创能力。我跟谢飞聊过一次,他说现在导演要花很多时间去找演员、找摄影、融资、谈发行,心态没有那么定。作家比较封闭,能静得下来,写得要比电影人更沉,更有定力,这是目前没有办法取代的。而且文学比电影的历史要长,电影有时候会陷入功利的设计里,比如这个场景是催泪的,那个是要表现主人公的,但作家写一定是跟着人物在走。
BQ:你以前的电影都跟社会热点结合,比如“假药”、“春运”,这些敏感话题是如何通过审查的?
W:目前中国电影只能在尺度之下找机会,现在电影生态已经不错了,谢飞呼吁更规范的电影制度,他知道现在也做不到,但还是得有人去推,这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拍电影也是,不去碰那条线里面的,只是尽可能把尺度顶得大一点,目前当然不是一个理想状态,但不至于没有创作余地。
“李宝莉这个角色是中国银幕上没有过的”
《万箭穿心》的导演王竞是北影影视摄影系的主任,“可能跟摄影系的教学传统有关,比较注重叙事训练,锻炼讲故事的能力。有的人走着走着就不满足于单纯的摄影,而是产生了表达的欲望”。
1990年从摄影系毕业,做了几年摄影师后,王竞内心的表达欲望就越来越强烈,终于不满足于摄影,做起了编剧、导演。2010年,他编剧、导演的《孩子那些事》入选金鸡百花电影节,当时担任评委会主席的谢飞向他推荐了小说《万箭穿心》。
“李宝莉这个人物有意思。”《万箭穿心》之前,王竞的片子大多有个社会热点题材做支撑,比如《圣殿》讲得是年轻人沉迷游戏,《一年到头》里讲的是春运,《我是植物人》反映的是医药问题。
《万箭穿心》原是武汉籍作家方方的小说,上世纪 90年代的武汉,一个普通家庭里丈夫马学武是一家国企的厂办主任,妻子李宝莉是汉正街的一名小贩,一次企业分房让这个家庭住进了新房,岂料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接踵而来:丈夫马学武提出离婚、妻子发现丈夫出轨、无家可归的婆婆要入住新家,终于马学武在一系列打击下走向了自杀之路。宝莉的好友小景把一切厄运归结于新房的风水不好,称之“万箭穿心”,个性倔强的李宝莉不愿妥协,决意撑起这个家……
“李宝莉这个角色是中国银幕上没有过的。以往母亲的形象都是善良的、奉献的,李宝莉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在于她也善良,但又是强势的,是以家庭里的主宰和压迫者形象出现的。”
王竞说“现实感”是他拍电影的依据,他格外看重一个人物是否“立得住”,复杂的人物吸引了王竞,也造成选演员上的困难。现在看来主演颜丙燕的表现令人惊喜,但最开始,颜丙燕只是第一批备选名单里的一个名字。制片方想找名气更大一些的女演员,但谈了几个,都没成功。
颜丙燕对这个角色表现出的热情是所有人里最大的,在最初他们给出片酬报价时,颜丙燕甚至表示比这个数少一些她也能接受,她喜欢这个“令人揪心”的角色。电影里,颜丙燕的表演让他折服,“一个角色是大家共同创造的,从小说到剧本再到演员的表演,这个角色就已经是她了,不是颜丙燕我也想不出别人是什么样的”。
另一个抢眼的角色“建建”也是演员、导演、编剧三方合力修改的结果,与原著中的“建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小说里的建建是一个站在李宝莉身后,默默守护她的“神”,道德上也是一个完美的人物。王竞觉得这个人从可信性上有问题,他就琢磨“建建”应该是什么样的。
开拍前去武汉踩点,王竞逛了逛小说中的“汉正街”,说是街,其实是个市场,两三天也逛不完。那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生态系统,一个人可以生活在其中,完全不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李宝莉能接触什么样的男人呢,小店老板、送货的、城管、流氓混混、司机,想了一圈,建建应该在这个生态圈里。”想到了这点,再结合演员陈刚自身那种有些吊儿郎当的气质,最终量身定做了电影中“建建”这个人物。
“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后面还要拍,还有机会参加电影节”
去年十月,作为惟一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华语电影,《万箭穿心》宣布退赛。电影的艺术顾问谢飞发表博文反对,他认为对一部现实题材的小成本电影,在国际电影节拿奖几乎是惟一获得肯定的机会,制片方的退赛举动是借中日关系炒作。但在制片方看来假如坚持参赛,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对电影的宣传会有不利的影响。
而国际电影节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部片子参加了一个 A级电影节,其他的 A级电影节就不太会接受了。因此,《万箭穿心》失去了在国际电影节亮相的机会,也失去了目前国内小成本电影几乎是惟一的出名机会。
最终票房的冷清,王竞表示理解,“双方都是好意,当初谢飞和出品方争执,走不走大的商业院线,冲不冲大票房,东京的事情没说清楚,国内所有的媒体都不敢碰你,要是想进入大院线就绕不开媒体这一关。谢飞就一直不看好,觉得这就是个小众的片子,就该出现在电影节上,要尊重电影节。现在回头看,谢飞的判断是正确的”。
“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后面还要拍,还有机会参加电影节。”王竞说。
现在他正在拍一个投资千万级的明代戏,主演也是大家都能叫得上名字的名演员了。比较导演眼中大片和小片的不同,王竞坦言“小片在题材上自己的可控性会高一些,因为大家对小片子期待不是很高,大部分都是看导演怎么做。大制作会有片方的压力,要求会比较多,我不希望将来成本高了之后束缚太大。”但他期待能与好演员合作,以前他可以选择的演员不多,这次跟颜丙燕合作让他觉得“可以和演员共同商量这个角色怎么做,互相之间可以借力,拍摄方向发生好的偏转是好事”。
除了拍片,王竞仍旧在摄影系给学生上课,以前上基本功创作,现在是故事片创作,都是导演类的课程,他的办公桌上也放着与导演相关的书籍。“现在已经超出最初做导演的期待了,不缺机会,拍电影是一个我喜欢的事。”
“小成本片在慢慢往上走”
BQ:你一路下来拍的都是小成本片,觉得现在小成本片的生存空间怎么样?
W:这种片子的生存空间比以前强很多了,还能进院线谈一谈,以前基本就没影了。从我自己来看这些片子慢慢在往上走,虽然很缓慢。等院线觉得跟其他影院上同一部片子不行的时候,就该寻找分众市场了。
比如韩国的家庭妇女群,白天所谓的垃圾时段是家庭妇女最好的时间,她们可能就不太适合看 007这样的大片,比较喜欢看家庭伦理这样的,韩国的这个市场很稳定很忠诚,现在中国还没到可以讨论这样市场的时间。
我有个学生在香港住的楼下有个小影院,只有 15个座,他把这个影院租了一年,每天只放岩井俊二的《情书》,一年挣了 18万港币。想看这部片子的人慢慢就会到这来看,将来国内也会有这么一天。
BQ:最近几年似乎又重新流行文学改编电影,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W:原创的剧本,可能跟演员导演结合得更紧密。但原创挺难的,不是所有的导演都有原创能力。我跟谢飞聊过一次,他说现在导演要花很多时间去找演员、找摄影、融资、谈发行,心态没有那么定。作家比较封闭,能静得下来,写得要比电影人更沉,更有定力,这是目前没有办法取代的。而且文学比电影的历史要长,电影有时候会陷入功利的设计里,比如这个场景是催泪的,那个是要表现主人公的,但作家写一定是跟着人物在走。
BQ:你以前的电影都跟社会热点结合,比如“假药”、“春运”,这些敏感话题是如何通过审查的?
W:目前中国电影只能在尺度之下找机会,现在电影生态已经不错了,谢飞呼吁更规范的电影制度,他知道现在也做不到,但还是得有人去推,这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拍电影也是,不去碰那条线里面的,只是尽可能把尺度顶得大一点,目前当然不是一个理想状态,但不至于没有创作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