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 超越文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聂将军与两个日本小姑娘》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按照“救出——照料——送归——谢恩”的顺序,形象地展现了聂荣臻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深刻地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珍视友好往来的美好情怀。对本课的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重点,同时又突破“聂将军被日本人称为 ‘中日友谊的使者’的原因”这个难点,笔者认为可以引领学生采用走进文本、超越文本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补充资料,走进文本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但在教学中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一些背景资料作适当的补充,使我们的教学效益最大化。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在上课伊始,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教师简述“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晋察冀军区的战士们在聂荣臻司令员的指挥下,势如破竹般地扑向敌人,迅速抢占了东王舍矿区。丧心病狂的日寇为阻击我军前进,不顾自己的侨民还未撤退,便用迫击炮朝着东王舍村狂轰滥炸。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火中,忽然半倒塌的日式房子里传来凄厉的呼救声和婴儿的哭喊声。三团一营的两名机枪手,毫不犹豫地冲进烈火中,背出了两个小姑娘和她们奄奄一息的母亲——她们的父亲已被本国军队的炮弹炸得粉身碎骨!虽然战士们拿出了当时奇缺的急救包抢救,但也无济于事,两个孩子成了孤女!(音乐背景)
  2.想到日军的可恶,战士们气愤极了,可是看着两个可怜的孩子,他们又手足无措。这时,我们敬爱的聂荣臻将军毅然收留了这两个孩子。从此这个故事被一次次地提起。
  揭示课题(出示图片),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3.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这样,丰富的资料、翔实的背景引领学生回顾抗战,感受军情,自然地走近文本,走近聂荣臻将军这个人物,为认识聂将军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二、领悟文涵,研读文本
  语文新课标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此,我作了如下设计:
  1.感知文本,说说课文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教师相机板书:救出——照料——送归——谢恩)
  2.研读文本,讨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荣臻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重点抓住以下句子进行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①“虽然敌人残忍……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②“聂将军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她叫什么名字。”
  ③“开饭的时间到了……给她喂饭。”
  ④“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留着她们路上吃。”
  ⑤ “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而奋斗到底……”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和文本充分对话,研读文本,很容易归纳出:作者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聂将军的品质。
  三、拓展链接,整合文本
  在学生走进文本、认识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突破教学的难点。因此,可以合理利用以下环节:
  1.补充资料:出示“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件、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罪行等相关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中国军民至少有3500万人失去了生命,其中有将近3300万人是被敌人屠杀或残害致死,而非牺牲在战场上!日本军国主义者大肆屠杀我国同胞,甚至连儿童都不放过,对此,你有何感受?
  2.播放《平型关大捷》片段。这里,你看到了怎样的聂将军?
  3.对比突破难点:这份憎恨与文中的这份仁爱矛盾吗?为什么?
  这样,通过合理地补充材料,丰厚了文本内涵,让学生弄清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懂得聂将军被称为“中日友谊使者”的原因,对文本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领会,有效地整合了文本。
  四、学会表达,超越文本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表达,读是为了更好地写。学生在揣摩文本的写法后,可以抓住文本中的空白:40年后,美穗子一家专程来拜访聂将军,他们见面后会发生什么呢?要求学生超越文本,展开合理想象,学习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要走进文本,深入研读文本;更要整合文本,丰厚文本;最后超越文本,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异彩纷呈、情趣盎然。
  (责编 韦雄)
其他文献
识字教学往往枯燥乏味,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厌倦。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呢?以形象与趣味来打动学生,让学生乐于识字,主动识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识字的乐趣。  一、个性  为了能让学生快乐识字,我想了很多办法,但最有效、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是学生的发明和创造。在课堂上,我一直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识字。  孩子们天性好奇,一个富有个性的创意往往能
纵观当前的小语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上,一般只有课文总目标,没有课时目标,课时教学缺少明确的任务,课文和课时目标的表述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目标过大,缺乏针对性;目标过多,没有重点;目标过高,忽视差异性;目标不集中,缺少整体性等,影响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那么怎样才能使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引领师生的教与学呢?下面,我以《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的教学目标为例来谈谈自己对
要想实现有效的教学对话,教师的话题设计很重要。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主导者,一定要精心设置话题,在平等的对话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触击、情与情的融合,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受到熏陶,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教者如何巧妙设置话题,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和谐的对话平台呢?我就《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教学谈谈几点思考。  一、中心话题——课堂对话之抓手  一堂课是否成功在于课堂的话题是否有效。中心话题是核心,是抓手
目前,绝大部分的课是以教师来决定学习起点的,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笔者认为尊重学生,要从找准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出发,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细节,促语言规范  在通读全文的时候,我们设计这样一个朗读训练——  A.“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
说理性课文没有散文那撼动人心的语言,没有小说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其大多是通过质朴、简约的语言,平常、普通的例子来说明一定的道理。很多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时,常常忽视课堂中语言的训练,易上成思品课。因此,教学时需要根据说理性课文的语言特点,精心选择具有规律性的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语言现象作为训练内容,用一个语言点来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以一个训练点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进行方法的传授。  一、聚焦关键点,牵一
一句句真情的告白还在心中激荡,一声声感激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一首动听的《鲁冰花》歌曲满载着孩子们对父母的爱,伴随着这些结束了这堂口语交际课——《我和爸爸妈妈》。从听课教师“太感人了!”“真精彩!”这一句句肯定的话语中,从孩子们那依恋、不舍离去的目光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其说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不如说它是一次心灵的沟通,是一次情感的交流,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爱心与爱心的置换。  这堂口
语文教学流派众多,千头万绪,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甚至还有一点莫衷一是之感。在多年的实践与摸索中,我深感语文课堂要简单而有深度。我理解的简单是头绪简单、目标简单、媒体简单;深度则是思维有深度、体味感情有深度、深入而浅出。那如何打造简单而有深度的课堂呢?语文教学实践和近期的课题研究告诉我:关注“三心”,提炼菁华。“三心”就是文本的核心价值,教学的中心议题,训练的倾向重心。下面就
都市的拥挤繁忙、山涧的细水长流、夏日暴雨的迅疾、春日和风的舒缓……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节奏,是节奏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节奏是生活的主旋律,主导着生活,亦主导着课堂。因此,要想让高效语文课堂更有活力,就必须注意节奏的把握和安排,否则就会像于漪老师说的:“如果四十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那么,怎样做才能真正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呢?
《最后的姿势》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他恪尽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文章以质朴的语言,采用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展开描写。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本
小学语文自主课堂并不是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彻底的“旁观者”,而是需要教师以一种充满智慧的姿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参与。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点拨和调控作用,激发学生更深入、持久地展开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  一、对话不明时适时点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沟通情感的必经途径。但受到学生已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