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相当重要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我浅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引导”而非“牵引”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称之为“启发”或“启发式”。“启发”强调的是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的思维,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盘托出。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指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引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数学运算定律时,先教加法结合律,再让学生自己推导乘法结合律。这样,学生学起来印象深刻,也记得牢固
  例:1、教学加法结合律:40+56+44
  (1)想一想,怎样计算既快又准确?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思考过程(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规律,把56和44结合在一起可以得100,40再加100得140,可使运算简便)。
  师板书:40+56+44
  =40+(56+44)
  =40+100
  =140
  2、教学乘法结合律,例:13ⅹ25ⅹ4
  (1)独立思考,又怎样算才简便呢?
  (2)讨论、交流
  (3)指名说思考过程。
  师板书:13ⅹ25ⅹ4
  =13ⅹ(25ⅹ4)
  =13ⅹ100
  =1300
  学生根据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规律,再根据加法交换律的推导过程,同学们不难推出乘法结合律。让学生自己思考、推导、总结。这样的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数学教学。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确性”和“巧妙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第一,要“准确”,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因为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引导。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要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点拨的作用。另外,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例如: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在复习圆柱体的特征之后,可以提问: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分析、讨论)
  根据学生的讨论,师问: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把圆柱切开后,又能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呢?教师出示模型,请两个同学上去拼,然后把拼成的图形告诉大家(有点像长方体)。于是,请同学们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分式(V=Sh),说明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S,高就是圆柱体的高h,因此,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是:V=Sh。
  以上启发点利用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这样的启发式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在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中。
  第二,要“巧妙”,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片盲然时,在中等生一知半解时,在优等生渴求表现时,给予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在做下题时:如果aⅹ5=bⅹ3,那么a:b=():(),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已推导出a:b=3:5,而有一部分同学的思维出现了中断现象,此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启发学生:“想一想:你们试着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分析一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根据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把a和5看作两个外项,把b和3看作两个内项,则可以推导出:a:b=3:5。可见,同学们经老师这么一点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启发式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一边讲授,一边书写为特点,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是传统的讲课方法。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的,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而现在社会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是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于爱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和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的创造活动。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高中化学课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课堂教学,从分析传统教学种种弊端入手,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全面并予以落实、教师教学技能是否展现在合适的教学内容之中、教学方法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实践和理性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符合教学实际的见解。  关键词:教学 适应 课改 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全面,教学过程必须予以全面落实    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①知识与技能;②过
期刊
摘 要: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的正确评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作文创作,让学生体会到进步,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初中作文 作文教学 作文评价    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评价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机制也更加具有人性化和开放性,与以往相比,评价的形式和方法也更加多种多样。  评价的主要形式有:①口头评价;②体态语言评价;③物化奖励评价……什么时候,哪种年龄阶段用哪种评价方式,教师应当视具体教学的情境及年龄特点恰当运用。    一、口头评价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时,首先应学会赏识、鼓励学生。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赞
期刊
所谓轨迹也就是满足一定条件的动点形成的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动点的坐标(x,y)满足的方程就叫轨迹方程,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中一类重要问题,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下面举例说明求动点轨迹的四种常用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法也就是五步法:①建系设点②找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③几何条件坐标化④化简⑤处理轨迹上的特殊点(此步有的题没有)。  直接法通常利用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步骤:先设出动点
期刊
摘 要:本文试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心理状况,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围绕中等阶段学校培养目标,开展语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语文水平,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 语文课堂教学 经验 探索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人教社编辑傅嘉德教授在谈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以下简称:中职语文)
期刊
语言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它。英语教师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传授者,除了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炼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一 、英语教学中的听    在十年来的教学中,通过对身边英语教师的了解,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语法知识,句子等的讲解。他们迫切希望学生能记住所教的语法,句子等,而忽视对学生听力能力的训练。如果不加强学生听力能力的训练,学生即使
期刊
摘 要:农村小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情绪十分严重。那么,造成他们厌学的原因是什么?在教学中,我们又如何克服他们的厌学情绪,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我们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呢?本文对学生厌学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就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厌学 原因 对策    走近如今的农村小学生,在很多人身上你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
期刊
科学课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设计的国家课程之一,它不同于传统的自然课程。它吸收了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强调的不仅仅是掌握科学知识,而是着重于每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成为科学课的基本任务。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思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立足于多种教学策略,并根据活动主体的探究学习特征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科学课中有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根本就是要在教师指导示范下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充分地读书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读。读书是理解和学好课文的基础,试想课堂上没有读书声哪来个性体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运用能力。而对于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我们要继续加强词、句训练,注重理解和积累,丰富学生的语
期刊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所研究的问题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每一个角落,从空间上它大到宇宙天体,从时间上它可以从微观粒子的生命跨越到宇宙的年龄。也许同学们觉得它离我们太遥远,学习物理有什么用呢?你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试看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哪个领域能离开物理理论的指导呢?农业上红外遥感技术的应用,工业上对电的需求,军事上核武器的研究,医学上超声波的应用等,都是在物理理论的基础上
期刊